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运用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 本方组织结构,可分为3组。一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邪热,以除少阳半表半里未尽之邪。二是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温阳生津,以治饮结津伤,桂枝、干姜温通化饮,瓜蒌根、牡蛎生津散结。三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三组药物相合,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既有和解少阳之功,又有温阳生津之效。药证相符,则少阳得和,枢机畅达,诸证悉除。方后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这是药后表里阳气畅通、津液布达、正复邪退的表现。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体会3 病案举例 3.1 胁痛腹胀(慢性乙肝) 患者,男,41岁。初诊于1999年4月10日。患慢性乙肝3年余,曾在某某医院治愈。半月前因迁家劳累,心情不快,口苦咽干,口渴心烦,但不多饮,四肢倦怠,两胁胀痛,右胁尤甚,不欲纳食,午后腹胀特重,大便稀,1日3行,小便反少,1天才1次,舌淡边红苔滑,脉沉弦细。据上脉证,诊为胆热肝郁,脾不健运,津虚饮结。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黄芩9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牡蛎6g,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煎取500ml,分3次温服。服上方7剂后,诸证大减,口已不渴不苦,欲饮食,四肢有力,胁时痛,腹稍胀,舌淡苔薄,脉弦细,以本方合当归芍药散14剂而愈。1个月后复查肝功,未见异常。 3.2 右胁疼痛(肋膜炎) 患者,男,32岁。初诊于1997年7月5日。1周前,因劳动汗出,洗冷水澡着凉而感冒,发热怕冷,头痛,右胁痛甚,于某医院诊断为“肋膜炎”,服抗生素、输液等,头痛虽止,胁痛不除,不敢深呼吸,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口渴不多饮,纳呆不呕,头汗出而身无汗,大便略干,2日1行,舌淡边红苔白滑,脉弦紧。辨为少阳枢机不利,津伤饮结证。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黄芩9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牡蛎5g,炙甘草6g。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煮取500ml,每日分3次温服。服3剂后,寒热除,口已不苦不渴,咽亦不干,头汗止,胁痛亦轻,舌淡苔薄,脉沉弦,继上方4剂而愈。 3.3 心慌心悸(冠心病) 患者,男,73岁。初诊于1988年4月1日。4年前患冠心病,曾住院治疗3个多月。近日来因情绪波动、劳累,心慌心悸又作,曾服消心痛、复方丹参片、生脉饮等药不效。诊见神情抑郁,肢体倦怠,身重乏力,胸胁满微结,口苦咽干,口渴心烦,但不欲饮,小便不利,大便溏软,1日2次。舌淡边红苔白,脉沉弦细滑。辨为胆热肝郁,脾寒不运,津伤饮结。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黄芩9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牡蛎6g,炙甘草6g。上药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煎取500ml,每日分3次温服。9剂而痊愈。 3.4 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 患者,女,34岁,初诊于1998年3月13日。2年前患尿急、尿频、尿疼,在某某医院诊为泌尿系感染,用抗生素、输液等治疗已愈,半年后每因劳累而作,同样治疗又愈。上周洗澡受凉,头痛,发热恶寒,小便急而频数,自服速效伤风胶囊、奥复星等不愈。现症:尿急,尿频,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起急,少腹胀痛,月经尚常,大便溏软,日行2次,纳食不甘,身倦乏力,舌淡边红苔白滑,脉沉细弦滑。诊为少阳失和,津伤饮停。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黄芩9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牡蛎6g,炙甘草6g。上药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煎取500ml,日3次温服。服3剂后,尿急、尿频大为好转,寒热亦消,他症亦轻,继服3剂而痊。 3.5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患者,女,29岁,初诊于1998年3月5日。自述患美尼尔氏综合征已2年半,近因家事繁扰,郁怒而诱发。诊见:眩晕阵作,发时耳堵耳鸣,恶心欲吐,闭目休息片刻方止;口苦咽干,口渴心烦,烘热汗出,胸闷以长出气为快,不欲饮食,食不甘味,腹胀便溏,日行3次,月经2月1行,舌质淡暗,苔腻,脉沉细弦滑,辨证为胆热肝郁,脾虚不运,津伤饮留,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柴胡24g,黄芩9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牡蛎6g,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煮取500ml,每日分3次温服。7剂而痊愈。 4 现代运用 根据国内医家报道,结合个人临证实践,只在抓住本方证病机,就可运用于现代医学诸多病证:如运用于1)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亚急性腹膜炎等。2)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门淋巴炎、胸膜炎等。3)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4)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癔病、神经质、癫痫、心悸、不寐、脏躁等。5)妇科疾病:如附件炎、子宫功能性出血、乳腺增生等。6)其它疾病:如急慢性中耳炎、结膜炎、湿疹、头部疖肿、美尼尔氏综合征、阳痿、糖尿病、放疗后味觉缺乏症等。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5 体会 5.1 反复辨证,探求病机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列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因其有“胸胁满微结”症,所以,既要与结胸证做出鉴别,又要与柴胡桂枝汤证进行辨证。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学家冉雪峰先生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按此条承上支结而言微结,结胸正当心下,无所谓支。其证剧,其药重,无所谓微。曰支曰微,是辨结胸后,推类尽致,以穷其理而尽其义。两条均冠伤寒,一,六七日,一,五六日,正当进退出入时期。但上条未经汗下,此条既发汗,而又复下,下早成结胸,上文已详,外证未解,不可攻里,上文已详,今先汗之,而后下之,治不为逆。何为胸胁满,成微结。此必汗过,或汗不彻,下迟或下太早,原因复杂,一言以蔽之,未能恰如分际。既成微结,将何济后,汗耶,下耶,攻耶,和耶,温耶,清耶,何去何从,何所适应,然此要以病机证象为准则,未可臆度。本条无恶寒厥逆垌卧等证,未至亡阳。无液涸循衣摸床等证,未至亡阴。又无腹痛胃家实等证,亦未传阳明。所谓胸胁满,仍是太少两阳循行区域,阴气不充,故小便不利,阳气不布,故头汗出。吃紧尤在往来寒热四字,汗则寒热当除,下则寒热当罢。正邪并争,一往一来,而渴而烦,想见郁闭遏抑、欲出不出景象。此际小柴胡外枢,大柴胡内枢,均在可商之列。但外则少阳而兼太阳,内则阳微而兼阴微,既为太阳少阳的里层,又为阳伤阴伤的并合。故一面和少阳,一面和太阳,一面救阳气,一面救阴气。前上篇末,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此条柴桂干姜,以复其阳;芩蒌牡蛎,以复其阴,合两法为一法,萃两方为一方。方注初服微烦,复服汗出即愈,与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愈,不宁解表,而且解里。不发之发,不表之表,下之表和,汗之里和,法外寓法,方外有方,学者当细细体认。”冉先生所论极是。 5.2 方随证定,证由方显 清.柯韵伯说:“此汤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瓜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牡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温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考《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96条的小柴胡汤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7药组成。功能和解少阳、畅利枢机。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少阳病之枢机不利证;而《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的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功能和解少阳,清热生津,主治疟病津伤口渴证。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视为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再减人参、大枣,以干姜易生姜,再加桂枝、牡蛎。功能和解少阳、生津化饮,主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之少阳病兼有津亏饮结证。本方还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参夏姜枣,与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瓜蒌牡蛎散的合方,同样具有和解少阳、生津化饮之功。总之,对本方的组织结构、功能效用,分析得愈透彻,理解得愈深刻,则临证用方论治就愈正确。 5.3 实践验证,推广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依据上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理论为指导,曾治验上述诸多病证。可以发现,临证时只要谨守本方证病机,正确地使用本方,结合具体情况,在原方的基础上,或加、或减、或化裁、或合方,灵活运用,用之得当,每收良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张名方,如果使用得当,临床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往往收效甚捷。今不揣浅陋,举病例数则,对运用本方的一些体会做些小结,望能抛砖引玉。 病例一,胆结石案: 吴祥埕,男,43岁。有胆石症。2003年并发胰腺炎曾住院治疗,但遗左上腹部牵及背部疼痛时作时止,多方就诊,省立医院的专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长期服用胆石通、消炎利胆片并注意清淡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体重减轻十余斤,病情尚稳定。2004年3月2日就诊,诉口苦,腹胀,背部肩胛骨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大便较溏,时有肠鸣,纳可,小便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初诊予大柴胡汤去大黄服用后上腹部疼痛症状稍缓,但余症无缓解。二诊细加诊察:患者肤白而细腻,平常易汗出,如稍加运动即满头大汗,腹软,无明显压痛,口中苦且感粘腻,心下部有振水音。恍悟患者目前的主要表现是脾阳不足之象,前方但予清利而无温阳故效果不显,结合患者胆石症病史和口苦及口中粘腻等症状,患者当前的主要表现为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证,且以虚寒之象为主,转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0克,黄芩6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生牡蛎10克,天花粉10克,炙甘草6克。2剂。服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但大便仍一日二行,溏薄状。此后均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逐步减少柴胡和黄芩的剂量,增大桂枝和干姜的剂量,并加用肉桂或同煎或冲服和黄芪、炒白术。患者诉自服药后,大便减为日一行,已成形。精力明显改善,相较服药前人更不易觉疲劳,汗出为少,病情渐趋好转。 病例二,顽固性腹胀案: 林盼,女,32岁。以上腹部腹胀6年,加剧5天为主诉就诊。患者诉上腹部胀,有微痛,食后5至10分钟更甚,持继1至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腹中觉饥,不影响进食,腹中时有矢气,虽有矢气腹胀不缓解。纳食喜温畏凉。口苦口中有粘腻感。大便2至3日一行,时间不长,不用力,小便黄。冬天四肢冰冷。经前不乳胀,月经血块多,色黑红,无痛经。白带多色黄质粘味臭不痒。夜寐多梦,入睡可,易醒,起则头眩,心悸,目眩,头重,心下部有振水音,脚汗多,舌质淡嫩胖苔薄白而干。脉弱。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克,桂枝10克,干姜6克,肉桂6克,黄芩6克,天花粉10克,牡蛎10克,炙甘草6克,生白术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三剂。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腹不胀,白带亦明显减少。过了半个月,患者上症又作,再次就诊,投以上方2剂,药后诸症均解。 病例三,口渴案: 林细明,女,47岁。以口中干渴近一月为主诉就诊。患者诉平时田间劳动后回家口渴到家就直接饮冷水,一月前亦如此后出现口中干渴欲饮冷水,饮后不解渴,饮多小便亦多,色白,夜间因口干频频起床饮水。咽干不适,胃中有灼热感,口中苦口中有粘腻感,心下部振水音,头重头眩心悸,纳食近日明显减少,大便尚正常,近日因纳少故大便次数少。平时月经正常,无白带。舌质淡红舌苔黄厚腻表面湿润,脉濡。初诊投以五芩散加石膏、天花粉治之,石膏用至100克,二剂。患者服后诉口干口苦口中粘腻感稍有好转,但大便次数多,时呈水样。时欲呕。二诊,细为诊察,腹诊所见:腹软,无明显压痛,心下部有明显振水音。近几日怕冷。舌脉同前。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平胃散和五苓散:柴胡12克,肉桂10克,干姜6克,黄芩8克,天花粉10克,牡蛎15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炒白术3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半夏15克,一剂。服一剂后诸症全解。 我在临床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常以下列为应用指征: 1、本方属于治疗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剂。这里的“热”是指肝胆郁热,“寒”是指脾脏的虚寒。所以临床既可见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或口臭等热象,又可见肠鸣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便溏,见于大便次数增多,食冷物时更甚。便秘需与阳明病的便秘相区别,虽大便多日末排,但腹中无所苦,舌苔末见黄厚或燥干之象。腹胀需与用厚朴的半夏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相区别,虽胀却觉饥而不影响进食,胀而有矢气,腹胀并不因矢气而明显缓解。 2、腹诊所见:腹软,心下部有振水音,脐旁或脐下或脐上有悸动。 3、与半夏泻心汤同属于寒热错杂剂。半夏泻心汤以呕,痞为主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一般没有呕证。 4、方中有瓜蒌牡蛎散,其方证的界定是“渴不差者”。所以有的患者渴感明显,饮不解渴,甚则喜冷饮,渴饮无度。临床上有时易与石膏证相湿淆。鉴别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热气。 跟着仲景学用姜,干姜、生姜别乱用姜,不仅是一种食材,而且还是一味重要的药材。姜用于中药,有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炭几种,其中干姜和生姜最为常见。两者虽然都来源于姜,但功能却不相同。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在临床中,干姜和生姜可以怎么配伍应用呢?我们来看看张仲景是如何运用的吧。干姜的配伍运用 干姜加附子回阳救逆。代表方为四逆汤,治疗少阴病寒化证。主要特点是脉微细,但欲寐,实际上是一种近乎休克的症状。实验研究证明,干姜和附子相配有升血压的作用。张仲景的类方中有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赤石脂丸等8个方都是干姜和附子合用的。大多治疗少阴证,阳气衰微、亡阳厥脱的病证,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本草求真》说:“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本经疏注》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干姜偏重于温中焦之阳气,附子偏重于温下焦之元阳。两者常相互配合运用。《本经疏注》说:“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寨手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是干姜之治在温中。”陈苏生先生善用附子,他说:“干姜加附子,可增强回阳之功,用治心力衰竭。”大剂量附子必须配干姜或者生姜。回阳救逆加干姜;温经散寒加生姜。这两者有一点区别。生姜偏重于散外寒,干姜偏重于温里寒。现代临床研究,干姜加附子用于治中毒性休克、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等效果很好。 干姜 图片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干姜加人参、白术温中健脾益气。代表方为理中汤,仲景用其治疗太阴病的虚寒吐利,腹中冷痛病证。其类方有大建中汤,用人参、干姜、蜀椒治疗虚寒性腹痛。还有肾着汤,即干姜芩术汤,主治“腰中如挂五千钱”。肾气虚寒而引起的肾着腰膝酸软这一类病证称为肾着证。《本经逢源》讲:“入理中汤可以治疗寒性的霍乱,止大便溏泻,如果加上人参、白术,温中气,有反本之功。”如果加附子,就是附子理中丸,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寒性的腹痛和结肠炎,特别是慢性肠炎,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辨证属寒性的都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有实验证明,干姜还具有保护胃黏膜和止泻的作用。干姜加黄芩、黄连辛开苦降消痞。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此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用得非常普遍。有些人用半夏泻心汤,但不加干姜,那还是半夏泻心汤吗?张仲景的用心良苦就体现在这里。干姜辛能散结,黄芩、黄连苦能降泄,二者并用可起到和中消痞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干姜加黄芩、黄连适用于寒热交错的胃肠病。其实,即使属于胃肠有实热的,同样也可以用。因为配伍中含有黄芩、黄连,可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仲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对于心下痞、按之濡,以及现代临床上各种胃病、胰腺病、胆囊病、肝病出现中焦痞满症状的,都可以加减运用。如果感觉比较热,干姜可以少用一些,用6g。它的类方除了张仲景的三个泻心汤之外,还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黄连汤是治疗泄泻非常好的方剂,内有黄连、干姜、桂枝、人参、甘草。黄连加干姜相配伍,是治疗泄泻的一个“黄金配伍”。在仲景300多首方剂中,寒热并用的配伍是其一大特点。现在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各种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等,以及妊娠恶阻,用这几个方,疗效非常好。现代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有促进胃运动、调节小肠运动的功效,可以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作用,对于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证明,干姜浸膏可以修复溃疡,促进胃液的分泌、加速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干姜加甘草 温中复阳。代表方为甘草干姜汤,治疗肺痿吐涎沫。干姜能温中阳,对温肺阳也有好处。肺受了外寒,或者是因肺虚引起肺阳不足,痰饮内生而致咳喘病,应用干姜加甘草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配伍。干姜加甘草的配伍,实际上是辛甘化阳的作用。 干姜加细辛、五味子 温肺化饮止咳逆。代表方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中的主药是细辛、干姜、五味子,而不是麻黄和桂枝,但是不用麻黄和桂枝就不是小青龙汤了。陈修园说:“《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陈修园认为,此方的核心部分是细辛、干姜和五味子。陈氏有一个经验方,叫五味姜辛汤,治疗痰饮咳嗽,其组方是有深意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干姜和细辛有温肺化饮的作用。痰饮病中不仅干姜要重用,细辛也要重用。我曾经治疗一位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方求治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我给他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24g,细辛12g,干姜12g。服了14剂药,发作就平息了,到现在已经有半年没有发作了。干姜和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有收敛的作用,实际上前者是辛散,后者是酸收,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关系。 干姜加柴胡、桂枝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代表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表现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微满,小便不利。现代临床中,干姜加柴胡、桂枝常用于胸膜炎、胆囊炎等的治疗。 干姜加栀子 清上热、温经中寒。代表方为干姜栀子汤,治疗胸中余热未去,胸膈有热,中焦有寒,身热不去,心烦,腹痛有时。栀子苦寒,干姜辛热,两者配伍,对于胸中余热未去、胸膈有热有特殊的疗效。现代临床中,干姜加栀子多用于胆囊炎、胸膜炎的治疗,也有一部分神经官能症患者出现胸闷、心烦、坐立不安、似喉中有东西哽住的症状,可以用栀子干姜汤或者半夏厚朴汤治疗。 干姜加柏叶温中止血。代表方为柏叶汤。张仲景对中焦虚寒引起的血证用干姜、柏叶各三两及艾叶三把治疗。现代临床中,干姜加柏叶可以用于溃疡病出血、肺结核出血、肝硬化食管静脉出血等。生姜的配伍运用生姜加大枣经统计仲景方生姜与大枣配伍共有47方。此配伍对外感病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对内伤病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生姜加半夏代表方为半夏散,可以治疗呕吐。生姜加栀子 此有除烦止呕的作用。仲景有栀子生姜豉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为例。 生姜加枳实 消痞除满。代表方为桂枝生姜枳实汤。枳实可以增加胃肠蠕动,还有升血压的作用,对胃下垂的病人可以提高平滑肌的张力,疗效很好。我治疗胃下垂经常用枳壳30g,最多用过60g,或者枳壳、枳实一起用。如果防香燥伤津,可加北沙参、白术、山药、茯苓养胃。 生姜加橘皮 代表方为橘皮竹茹汤,临床用于治疗反酸、打嗝、嗳气、呃逆等。 生姜加紫苏 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即慢性咽炎、神经官能症。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食管中似有物梗的感觉,用此方效好。 生姜加白术、附子 温阳化饮。真武汤中用生姜可起到温阳利水气的作用。《金匮要略》曰:“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温阳可振奋阳气,强化气化的功能,再加生姜利水气。对于慢性心衰和下腔静脉瘀血、水肿的病人,加附子和生姜散水气、振元阳,一举两得。 看过文章,是不是对干姜与生姜的配伍运用有了一定了解?临床上,要分清二者的功用,切不可乱用。 想不想学习更多杏林知识?一起来看看王庆其教授的这本医论医案集吧。 本书分为甲、乙、丙三篇,全面地介绍了王庆其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甲篇经典发微记录了王庆其教授对于《内经》和仲景用药的专题演讲各十讲;乙篇医案纪实汇集了教学查房病案、教学门诊病案和膏方医案等内容;丙篇包括了跟师札记、薪火相传、师承论文等学生习作。本书突出中医特色,经典与临床相结合,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专著。 40年老中医最骄傲的“方子”:一碗三通汤,打通全身经脉三通汤是一种中药的配方,可以帮助我们疏通血管,让血液流动更顺畅,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下降,血液流动的动力就有可能随之下降,造成血脂等堵塞血管,形成血栓。而三通汤里面的药物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对于疏通血管效果很好。服用三通汤具体有哪些好处呢?我们来看一下吧。第1个好处就是治疗脱发。人一旦进入中年,就会面临脱发的困扰,特别是男性。造成脱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肾虚或者是精神压力大等等,其实脱发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血液不通引起的。这是因为发根处的血管被淤血堵住,使营养物质不能到达头发,因此造成了脱发,而三通汤就可以去除淤血,打通血管。 第2个好处是去除老年斑。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斑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外观。而老年斑的形成是因为体内淤血增多,体现在脸上就是形成老年斑。三通汤可以清除体内淤血。 第3个好处是治疗颈椎病。颈椎病的出现其实也是与体内的淤血有关的。而三通汤的主要作用就是活血化瘀。 上面就是三通汤的一些好处,三通汤虽好,也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三通汤药方如下: 丹参12克 川芎10克 葛根20克桂枝9克 甘草6克人参6克 麦冬6克 五味子6克白术12克 茯苓12克 四季脾旺不受邪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中老年人没事喜欢在家喜欢看电视,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看电视伤眼伤肝伤膝关节,所以很多中老年人经常看电视后,眼花火大,腿脚不利索。长期晚上看电视,导致大脑神经紧张,不能放松,睡眠得不到保证,便加重肝血不足,更不愿意多走路运动。所以老师第一点不是给他开药物调理,而是看到这疾病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不良的看电视习惯。先叫病人少看电视,然后再开酸枣仁、夜交藤养心肝之血、帮助精神放松的药,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人是来调理的,右关濡缓,舌苔薄白,偏腻,是脾虚湿重,所以老师给他用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万物生于土,脾土功能健运,五脏禀赋才足,《黄帝内经》叫做“四季脾旺不受邪”。对于老慢病但凡脾虚湿重,清阳不升的,老师总是要先帮病人调理脾脏,因为五脏的气血都要靠脾脏化生,脾运化功能好起来后,五脏都随着水涨船高,深受其益,就像土壤肥沃,能够升发万物一样。 纯粹肝血不足,去补肝血是见肝治肝,通过补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便是治病求于本。如果说这眼睛明亮是灯芯,肝脏藏血藏的便是灯油,那么这脾脏运化水谷,便是产生灯油的地方。我们看到灯芯晦暗,就会想到灯油缺少,看到灯油缺少,就会想到脾运化功能减退。老师说,慢性病,老年病,必须在脾胃上建功,就是这个道理。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缓解老年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症状的经方 导读:高龄的慢性肺心病患者,中医药在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往往能够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一些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省去老人及家属终日跑医院的辛劳,以及老人面对抽血打针的恐惧——医者仁心,不外如是。 第二篇是受益于门老医案的一则落枕病案。桂枝加葛根汤加天花粉、羌活,有对证的病例,大可一试。 一张缓解老年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症状的经方 2020年3月6日,72岁的老达撑着双拐来复诊了,观其双手手掌已不发紫,走路也不再喘促。老达是我多年的老病人,身材高大偏瘦。因常年撑双拐行走,双手十分有力。因为每次就诊,都需要我和她老伴合力搀扶才能站起,我对他印象深刻。 老达有慢性的肺部、心脏疾患,几年前由于偷偷抽烟肺病复发,于综合性医院微创挖掉两块面筋大小、颜色发黑的肺组织后,终于毅然决然戒烟了。两周前老达因“喘而胸闷,加重1月”在老伴的陪同下找我看诊。 过年期间,受疫情影响,老达不敢出门,终日闷在家里,原本每天下楼活动取消了。近1个月来气喘胸闷,动则喘促,甚则闷痛,口唇紫绀,双手手掌发紫,休息后方能缓解。在家里实在挨不下去了,不得已来求诊。 详细诊察了解到,老达不咳,无痰,无寒热,不汗出,脚不肿,纳可,不呕不渴不烦,寐安,二便平。 我的脑中浮现出一张社区中医不常用的经方——瓜蒌薤白白酒汤。对于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出现胸闷胸痛气喘的症状,没有咳嗽、咳痰、寒热、下肢浮肿、呕、口渴心烦、二便不利的症状时,常常有用此方的可能。喘甚,故加入半夏,本想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无奈药房缺一味杏仁,外配药房配送的话老达这病又等不起,于是改合橘枳姜汤。 处方如下:瓜蒌皮20g,瓜蒌仁10g,薤白10g,制半夏10g,陈皮9g,枳壳10g。7付。还有两味重要的药品,又是食物,嘱咐老达的老伴准备,一样是案头常备的生姜,一样是上海超市里常能买到的酒酿,与水同泡同煎。 7日后老达的老伴如约来复诊,说老达的情况好多了,走路不怎么喘了,手掌、嘴唇紫绀的情况也有所改善。效不更方,再抓七剂。今日亲眼看到老达的情况好转,我很高兴。老达复诊说胸闷气喘好多了,但总觉胸中一阵阵寒冷,手掌指根仍有紫绀,于是合用四逆汤继观。并嘱咐他,目前上海疫情控制良好,可以适当户外行走,对于他的病情有好处。 瓜蒌薤白白酒汤,其实是一首方证明确,十分好分辨的处方。但是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我在社区的应用不多。仍有印象者,除老达外,有三人,都是90岁左右高龄的老年人。 第一例 冬春之际,90多岁的高瘦老先生,面色晦滞,腹部几乎没有多余的脂肪,没有什么慢性病史,近来出现胸闷、胸痛,行走则喘。子辈带他前往附近的华山北院检查、治疗,老人因高龄痴呆不能配合,甚至不能顺利抽血,于是只好回家。他的儿媳金阿姨,曾在我处治疗,相互熟悉、信任,请我看诊。 当时处以此方,收效良好。之后因为其他疾病,断续服用中药几年,用过小柴胡汤、小建中汤、黄土汤、柏叶汤、炙甘草汤等方。印象深刻处,老人喜欢拉二胡,喝药时要儿子儿媳哄骗说“喝老酒”才肯乖乖喝药。在我外出进修期间,于夜间睡梦中去世,其时已近百岁。 第二例 夏秋时节,90多岁的本地老阿婆,瘦弱的只有80斤不到,面无血色。老人有慢性肺心病病史,因胸闷胸痛,常常恶心呕逆,时时咳唾,夜间不能平卧,综合性医院跑了几次,挂水服药乏效,后来躺在家里。老人的儿媳是我岳母的朋友,经常聊天,互相熟悉,没有办法时,想到找我来看看。我告知其子,老人情况不好,不知道中药是否能有帮助,姑且试试看。
第三例 冬季,坐轮椅的90岁左右偏于瘦弱的老先生,少气懒言,因为慢性心衰而胸闷、胸痛。是我熟悉的老病人王阿姨的父亲。我那时在服务站,王阿姨因为耳鸣头晕,常在我这里针灸以缓解症状,相互熟悉、信任。因为老人多年慢性心衰,也经历过抢救病危,此次不愿再到大医院去就诊,于是王阿姨把他推来找我。当时以此方治之,效果良好。去年底因为老人咳嗽,王阿姨将他推来中心找我,看到老人精神也还蛮好。 像这样高龄的慢性肺心疾病患者,西药能够给予的帮助已然很少,此时中医药在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往往能够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一些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省去老人及家属终日跑医院的辛劳,以及老人面对抽血打针的恐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