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修现场】探寻有“儿童味道”的学习方式——东片基于“学案”研修的反思与分享

 欢天喜地杨 2020-04-14

聚焦学习方式  探寻“儿童味道”


 前段时间,西湖区各幼儿园基于前期区域性研修所形成的主题资源进行了园级研修,并追随着孩子的感受、呼应着孩子的关注热点和兴趣所在,给予积极的应答,从而把孩子零散而又随机的探索表达转化成深度学习。

 各园的课程探索和实践在《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的【课程孵化】栏目中陆续推出了,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老师们能与孩子同情共感,用热切而又生动的方式与孩子一同亲历着、探索着、共鸣着、表达着……那么今天小编就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课程实践背后,教师的研修日常,去了解西湖幼教人是如何在研修中,聚焦儿童的学习方式,探寻儿童的味道。我们这一阶段的研修聚焦在探寻“学案”上。

  伴随各学案的交流与分享,西湖区东片各幼儿园分成小、中、大三个研修组分别开展了相应的片级研修。在一次次的研讨中,老师们“研话题”、“研资源”,但其实是在过程中“研儿童”。在“研儿童”的过程中,我们的儿童观、课程观、思维方式等也在不断更新。

接下来,
就请跟随超能小编一起亲历研修!

正文共:3083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干货来袭,认真学习时间!

研修:以教师经验链线索展开


  在教研内容和形式上,三场教研以“小班-中班-大班”为内容线索、遵循“共享与对比-辨析与归纳-迁移与运用-梳理与总结”教师经验链的建构线索来展开。

通过对东片各幼儿园的具体学案分析,我们逐渐在讨论中明晰了大家心目中“学案”的一些特征:是指导行动的方案、包含“学什么”即核心解决的问题、能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儿童经验建构过程等。

 思考:探寻儿童味道


基于对“学案”达成的共识,
我们进一步探讨
儿童“怎么学”的问题

如果我是孩子,

我可以“怎么学”?

怎样让这个“学”的过程,变成就像一起做了很多好玩的“事儿”?

幼儿园孩子的学习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老师可以和孩子怎样“玩到一起”?


由此,
老师们也顺势
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探讨,
在教研中,
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活动,
也看到了很多“会玩”的老师,更是“懂儿童”的老师。

顺应3-6岁儿童的学习方式

1

  基于《指南》,在开展活动时,儿童的学习总是伴随“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方式获得新经验。
如我们可以思考以什么方式让儿童真切感知白衣战士和志愿者的辛苦?以怎样的体验让孩子了解父母温暖陪伴的爱?以怎样的操作让孩子感叹火神山建造的“中国速度”……

 幼儿经验是小步递进、层层推进,因而“选项”也是能体现支持和挑战的,同时也是能引发后期的学习的。
如怎样让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如何给儿童提供适宜数量和内容的选项呢?太大的选择空间能不能支持儿童去梳理经验并迁移呢?

 儿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经验。儿童新经验的获得不是通过被告知,而是通过在解决问题、操作归纳的过程中而获得的。
如在环节的顺序上,是先讨论还是先探究?顺序的差异也体现出老师对于儿童经验建构的理解!

追随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差异

2

  通过不同幼儿园的学案分享与交流,我们梳理了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方式及教师支持策略。
小班学案《泡沫香香》,运用泡泡旅行的故事让儿童感知七步洗手法:

故事推动理解

适宜小班的七步洗手法

中班学案《病毒小子威利》中以多米诺骨牌游戏来引发儿童观察和体验冠状病毒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从具体的学案中,我们研讨并梳理出的不同年龄儿童的适宜学习方式如下表:

小班幼儿

中班幼儿

大班幼儿

故事、情境

串联

直观操作

适度挑战

思辨归纳

解决问题

显性直观的

体验

多样的选择

探究、调查、团讨

模仿与“反复”

……

中班儿童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教师要预设更多的可能和具体的支持。

挑战、竞赛

与合作

……


  除此以外,我们还共同回看《指南》,从身心健康、社会情感、科学认知三个领域的核心经验,对照目标下的具体行为表现,来寻找适宜不同年龄儿童学习的适宜方式。这些具体的行为描述就是儿童可参与的学习方式。比如在科学目标2下: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具体的行为表现描述为:

 那么,对于大班的孩子,我们就让他们去观察、比较、去分析,去描述差异和变化,去验证,去制作计划,去记录,去合作,从而进一步思考教师在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可以如何做?
比如当有些孩子不能描述出差异的时候,我给他一张双气泡图,他就能够在这个图的支持下,建立“对比与观察差异”、“整体与要素”的相关思维路径。

进一步辨析操作活动的内容适宜性

3

  在研讨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案中设计的儿童操作活动并不适宜。表现为,一是儿童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是表现在这一操作偏离了主题价值点。

如在小班学案《泡沫战士保护我》中,有教师预设了孩子玩吹泡泡的游戏。这样的活动虽然貌似和泡泡有关,但是与如何帮助儿童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养成洗手习惯没有直接的关联。

在这一段研修旅程中,
我们努力在尝试转换视角
对不同学案中的儿童
“学什么”,“怎么学”,
以及学的情况作了一些
预设与分析。
有了这些准备,
相信在实施中定能支持老师们做到
“眼中有儿童”。

实施小贴士:

关注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仅仅是准备,也体现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和共同生活中,孩子就像风筝,风筝大小不同,材质不同,风筝的造型、尾翼长短不同,可能它就因此会飞得高低不同,但手握这根线的我们也很重要,风力适足就放线,风力不及就收线、风筝下降了我们要轻轻抖抖风筝,收线、甚至要小跑起来人工加风。

关键看,你会不会观察风筝飞行的情况

 开学在即,孩子刚来幼儿园一定有很多想说的。在前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听家里人讲、听电视讲、听手机讲……所以开学了以后一定要让孩子讲一讲,让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讲一讲,让老师来仔细听一听

 听完以后,教师就能了解孩子关注什么、担心什么,教师在了解儿童的经验和想法后,确定讨论疫情话题,将疫情讨论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一条路”上这些“好玩的事”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经由儿童的经历进行关联的。实施时,这些经历就像“自由行”一样,儿童可以在这件感兴趣的事上多停留一会;或者对于这件“事”孩子都已经很有经验的,我们就去下个“景点”;或者这时孩子们生发了另一个话题,也许我们可以分成两条“路径”,这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话题、兴趣、问题去灵活推动和引导的

 在“学案”中我们努力转换视角,去具体思考儿童在做“这件事”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需要的支持,实施中教师要努力看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儿童的差异。不同班级的儿童经验、能力不同,教师有时让儿童直接在实践中试误和学习,也可能需要在适宜的时机给予一个材料或问题,或者老师和孩子共同参与,不同班级开展的活动也定然是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希望:不仅只是让儿童有机会游戏、操作、体验……还能让不同的儿童得到不同的支持,获得真实的发展。



写在最后的思考


我们的研修还在继续,

我们进一步研讨“学案”的功能实现,

进一步研修

对儿童表达的识别,

探寻支持的时机;

以及教育实践中

教师支持的有效性,

在反思中调整,

我们在路上!

片区“学案”研修阶段反思与分享

持续直播中

请继续关注哦

文字作者:文苑幼儿园 黄雯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