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级干货:100味常用中药的靶向作用

 中医药拾掇 2020-04-20

超级干货:100味常用中药的靶向作用

1柴胡

【简介】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洒炒或醋炒。本品又名北柴胡、南柴胡、春柴胡、软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及靶向】入肝、胆经而上行,行于胸胁,可达巅顶。

【脉应】左脉自尺向寸不能流通者,或左脉弦敛寸关伏下者,或左脉整体欠来势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柴胡春生香美,嗅之其气从下直上巅顶,如《本草崇原》中云:“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药性辛凉,入手足少阳厥阴,能引少阳之气从左而升,凡见左脉自尺向寸不能流通者皆可选而用之,若见左脉弦敛关寸伏下或整体欠来势即可重用之,以此用小柴胡方屡见奇效。然见《神农本草经》中之记载“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所讲主症多为里证,并无现代药学解表之义。从临床脉症分析,“心腹”“肠胃”“饮食积聚”皆为内症,里实外必虚,故左脉弦涩阳气不升(盖左主外,右主里,见脉法),以柴胡枢转内外,使内郁达于外,在里之积聚可解而下。此无非是平衡阴阳,和解内外之功。张锡纯从五行角度加以闸释说“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此亦是肝主疏泄之功。曾服食柴胡10克、煎剂。食后10分钟,觉胸胁处有气动,直达头顶。诊脉:左脉浮起有力,来势明显,以寸部为最。稍后,觉胃中有气斡旋而下,有矢气。诊脉:右脉伏下而柔,左脉浮起而有力,左脉大,右脉小。(盖左主外,右主内,见脉法)此是柴胡可枢转内外,使内郁外达,在里之积聚可解而下,和解内外之功。

2吴茱萸

【简介】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及靶向】 归肝向上升至巅,入脾、胃经而下行入腹。

【脉应】右脉从寸向尺流通不畅,脉体紧张度高,或左脉弦欠向上升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吴茱萸禀火气以生,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阴也,以其辛温故好升宣而“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神农本草经》),以其味厚而苦故又善降逆气也,故“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神农本草经》)。服食前左脉寸沉欠向上流通,关尺浮火,右脉轻取浮大,欠来势。服食吴茱萸15克煎剂,入口辛辣,下咽时苦味明显,15分钟后左脉弦敛之势明显,右脉已无浮大之势,轻取弦敛,来势较前有力,胸腹温热感。30分钟后,双脉伏下,左寸已起,头目较前清透。1小时后,双脉柔和流利,以尺部明显,小腹微温。

3高良姜

【简介】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根茎、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本品又名良姜。

【性味】辛,热。

【归经及靶向】归脾、胃经。直入中焦脾胃而旋内达外。

【脉成】右关沉、弦、紧而左脉偏沉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高良姜,气热,味辛,纯阳上升,宣也散也,入足阳明、太阴,为治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腹痛、吐泻之要药,若虚寒及胃热者不用。曾服食高良姜10克煎剂,食后30分钟,胃中温热感,后背脾俞、胃俞的位置亦有热感,诊脉:双关有力,来势盛:1小时后,胃中饥饿感,觉有热气向上走,诊脉:右关高起略弦,重按显无力;左脉整体来势有力。此是高良姜入于中焦而旋内达外也。

4知母

【简介】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河北、山西、东北等地。春、秋季均可采挖,除去茎曲及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味】 苦、甘,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胃经、肾经而下行。

【脉应】 见脉大而驰张,或浮盛者即可用之,以右脉为主,左脉见之可酌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知母禀天地至阴之气,其质轻柔滑润,皮外有毛、肉厚皮黄,味苦、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阴中微阳(其体轻外被细毛也)。其所主者但见脉象大而驰张,或脉浮盛者即可用之,以右脉为主,左脉见之可酌用。《药性赋》所云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盖无根之火浮动脉必见浮盛或大,有汗骨蒸脉亦必见大或浮盛,劳而阳盛脉必大,源头有火脉亦见右寸浮大,故可滋化源也。至若《神农本草经》所言“除邪气肢体浮肿”可查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于此,张隐庵解释曰:知母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气;肉厚皮黄,兼得土气,故治肢体浮肿。张石顽解释曰: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温热水气而言。叶香岩解释曰:肾恶燥,燥则开阖不利而水反蓄,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三者合而观之,更知知母之用也,虽曰“邪气肢体浮肿”脉亦必见来势浮盛而大也。于其能否滋阴前人颇有争议,张锡纯可谓最知之也。张氏云:“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曾服食知母12克煎剂,入口微苦而余味略甘,有滑润之感,食入不久,觉有气自胸中下行,稍后腹部气动,下行之势明显,右脉寸关伏下,尺部浮起有力,左脉亦有伏下之势。不久,头部发沉,小腹气动,有便意,此时,脉较前更伏,唯尺部较前滑利。

5黄芩

【简介】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木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大,河北承德产者最佳。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本品又名子芩、条芩、枯芩、酒芩、黄芩炭、元芩。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心、肺、胃、大肠经。可达中上焦,以降头、胸及上腹之湿热、实热、风热之邪,并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可解寒热往来之疾。

【脉应】 寸关浮大、洪大、濡、滑有力。

【服食感受及评述】 黄芩禀天地清寒之气及秋之金气,味苦,气寒,入于太阴、少阴、太阳、阳明,亦入足少阳。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枯飘者有上升之象,故善入肺,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愈恶疮,疽蚀,火疡;坚实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肠诸经,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退热于膀胱,愈黄疽肠肿泄痢,逐水,下血闭。服食黄苓20克煎剂。服食前双寸沉欠向上流通,左关尺浮数。口中粘腻不爽。服食后自觉有气自胸中向下直达下腹,下腹有下坠感。30分钟后双寸关伏下,双尺弦实有力,左尺较右尺明显。(此乃气之降也,气由寸到尺。) 45分钟后,头觉清爽,目发沉,口以不黏,胸中空旷轻快,胃中饥饿感,觉有物聚于腹部,有便意。(有便意,气自中上焦直达下焦,走大肠经之故也)左尺急数,右关浮数,余脉皆伏。2小时以后,左尺有力,右脉整体有弦敛之势,右寸较明显。(因黄芩入胆经而下行,所以左尺有力,右脉弦敛木之象也。口中清爽,胸中轻快,胃中饥饿感皆因黄芩燥湿之故。此药以入中上焦,清肺及胆之湿热为主)

6黄柏

【简介】 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炒、酒炒、炒炭用。本品又名川黄柏、元柏。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肾、膀胱、大肠经。可从外达内,从上达下。

【脉应】 脉浮、洪、虚、濡、大有力无力皆可,以右尺明显者效果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黄柏,经冬不凋,禀至阴之气,性寒味苦,以其为皮,故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目热赤痛,口疮;树高根结,皮色鲜黄,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故又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神农本草经》),故黄柏表里上下俱到。表有热可治,表不热而里热亦可治,非独主下焦也。曾单味服食黄柏10克煎剂,服前双脉浮越有力,以右尺较明显。服后即觉药力直达下腹,脐周不适,30分钟后,觉药力至会阴处,此处有清凉感,诊脉,双脉柔和伏下,以右尺明显。

7黄连

【简介】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黄连多系栽培,主产于中部及南部各省。四川、云南产量较大。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菌叶、须根,干燥。生用或清炒、姜炒、酒炒、吴茱萸炒用。本品又名川连,鸡爪连。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心、肝、田、大肠经。可至中焦达脾胃,为消中焦湿热之要药。

【脉应】 脉见洪大、滑、濡、浊有力者,皆可用之,见右关者,效果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黄连禀天地消寒之气以生,味大苦,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曾服食黄连10克煎剂,服食前左脉浮数有力,左侧舌尖痛,黄连入口极苦,此苦似饭焦之苦,觉药至胃部即停。30分钟后,觉胃中气机斡旋之势很强,诊其脉,左脉轻取有收敛之势,右脉较左脉更明显,右关显弦象。1小时后,胃中显空,有饥饿感,舌尖痛略减,诊脉,左脉气敛尘中层不再下行,右脉整体弦象,关部见空。黄连焦苦之味,可明证其必入中焦,而走胃经。左右脉比较,右脉变化更加明显,且右关见空象,由此可知黄连消中焦湿火郁结不假,故《神农本草经》谓其“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舌尖痛减,左脉收敛,可证黄连入心、肝二经,并可折其火势,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且服食后小便增多为去湿之明证。综上所述,黄连以入中焦脾胃,清胃肠湿热为主。

8龙胆草

【简介】 为龙胆科多年牛草本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或东北龙胆的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各省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质量最好。晒干、切段,生用。本品又名龙胆、胆草。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肝、胆、膀胱、肺、胃经。直达中下焦,入胃、膀胱及下阴,而后达于颈部、面部,最后至于足部。

【脉应】 左右脉浮、大、滑,濡有力皆可用,左脉关尺沉郁有力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龙胆禀天地纯阴之气以生,性寒,味苦、辛,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曾服食龙胆草10克煎剂,食后5分钟,觉药气至中极穴处,随后至阴囊,然后沿大腿内侧肝经所过之处有清凉感,直至足内侧。30分钟后,胃中不适,诊脉右脉较左脉沉,并见弦象;左脉来势盛,寸脉起势明显,此时面部微热。1小时后,右脉伏下之势更加明显,由脉观之,似中上焦之气全降于下焦,此时有心慌之感觉,面部温热明显,左脉轻取舒缓,重按来势盛大。由此可知胆草乃疏泻清散肝胆之品,“治赤目肿痈,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此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本草衍义补遗》)”,能消上中下三焦之湿热,然以下焦为最,能除下部风湿及湿热,寒湿脚气以及脐以下至足肿痛。《名医别录》中言“主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蛊,益肝胆气,止惊惕。”2小时后,左脉柔和,显无力。

9天花粉

【简介】 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括蒌的干燥块根。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秋冬季采挖,洗去泥土,刮去外皮,切成段,块、片,晒干。本品又名花粉,瓜蒌根。

【性味】 甘,微苦。

【归经及靶向】 归肺、胃经。此药入肺胃,而令肺胃之气降至下焦,引阳入阴,而后起阴气达于外。可从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寸。

【脉应】 适应有脉寸关浮大有力,尺脉不起,左寸偏沉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 天花粉即瓜蒌根也,此物入土最深,且能久在土中,生气不竭,放岁岁引蔓,发叶开花成实。色白而亮者佳,味苦微酸,性凉而润。气味颇轻,有升有降,阴中有阳。亦同瓜蒌能降膈上热痰,兼因味酸,能起阴气上滋,又能生津止渴;大凡藤蔓之根,皆能通行经络,而花粉又性凉解毒,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消乳痈肿毒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除跌扑瘀血,通月水。服食天花粉10克煎剂,食后10分钟,诊脉:右寸关有伏下之势,尺部大而有力。30分钟后,觉气聚于下腹,头微汗,手心亦有汗出。诊脉:右脉寸关沉,尺部较前更大而有力,左脉来势有力,寸部明显。1小时后,足部温热,口中浮液增多,头沉欲睡,诊脉:右脉整体沉下柔和,左脉充滑流畅。(由上可知,花粉亦可引阳入阴,令阴达于外,故可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生肌跃肉,续绝伤即是此意。)

10元胡

【简介】 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主产浙江。立夏后采挖,除去苗叶和须根,洗净,分开大小,入沸水中烫煮约三分钟,见内外交黄时捞起晒干。用时捣碎,生用或经醋炒、酒炒。本品又名元胡索、玄胡索、炒延胡。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归心包、肝、脾、肺经。此药先入太阴,而后达厥阴。可达胸腹腰脐及两肋。

【脉应】 凡脉见弦、紧、涩之痛症无论浮沉皆可用,见于右脉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延胡索禀初夏之气,而兼得乎金之辛味,故味辛气温,可升可降,以宣为主。暖腰膝,破症癖,扑损瘀血,月水不调,落胎及暴腰痛。曾服食元胡10克煎剂,食后15分钟,脐部不适,有便意,觉气于脐部斡旋,诊脉:右脉较左脉有力,右脉轻取、重按来去皆有力,似气血翻涌之象。30分钟后,左脉较右脉有力,左脉轻取、重按来去皆有力,1小时后,双脉轻取微弦,重按有力。次日晨起觉乏力。(由脉象变化可知,元胡入内达外,流通之性颇大。然质重,味辛苦,性温,必先于内,而后则外,阴中阳也。因流通之性颇大,可耗伤正气,孕妇当忌用,体虚之人慎用或酌加它药。)

11乳香

【简介】 为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的渗出树脂。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地。春秋两季采收,以春季为主。入药多炒用。本品又名制乳香、熏陆香。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归心、肝、脾经。可流通内外,无处不到。

【脉应】 凡脉见左脉沉、弦、紧、涩而有力可用,左寸见者佳。或见右寸向右尺流通有阻力者亦可用之,本药可从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评述】 乳香乃树之血液,其色黄白透明,得木气而兼火化,味辛苦,气温,气香窜,味淡,故善透窍以理气,于十二经络无所不入,阳也,升也,透也散也。以其似人身之血液,故可入脾、肺、心、肝、肾五脏,能辟邪恶诸气,能“疗诸般恶疮及风水肿毒,定诸经卒痛并心腹急疼” (《本草蒙筌》);其治疮也,以其最善窜入心,调气活血,香彻疮孔,能使毒气外出,而托里护心,消肿止痛生肌,又复能入肾温补,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气血和合而能令真气滋生:又凡人筋不伸者,敷药宜加乳香,其性能仲筋,曾服食乳香10克煎剂,此药入口辛香,下咽有苦味,胃部不适欲吐, 15分钟后,胃部不适更加明显,诊脉:左右脉皆沉下,右较左明显。30分钟后,胃部仍不适,左下腹刺痈,背部至颈部有温热感,诊脉:右脉仍沉,定脉寸部来势很盛。1小时后,后而由背至头、前面由胸至面感觉暖暖,胃中饥饿感,小腹温热舒畅,诊脉:左脉由尺到寸充滑流利,向上贯通之势明显,右脉尺部流利,关见弦,重按无力。至此气血以由内达外,自始至终,左脉较右脉有力,左为木,右为土,左强右弱,木克土之象,右关见弦豫,亦是水克土之象。乳香,芳香走窜,内能寅通脏腑,外能透达经络,然由内达外以后,仍以向上流通为主。

12没药

【简介】 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主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及印度等地。采集干燥的凝固树脂。打碎,炒至焦黑色应用。

【性味】 苦,平。

【归经及靶向】 归心、肝、脾经。可通行内外,无处不到。

【脉应】 凡脉见沉、弦、紧、涩而有力可用,左尺见者佳。此药可从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 没药亦树之津液,其色褐,正如血液之色,禀金水之气以生,味苦、辛,气平,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宣散也。入脾、肾二经。“消肿突恶疮、痈疽溃腐,破血止痛如神,疗坠堕跌打损伤尤效”(《本草新编》)。较之乳香一者最善理气,一者最善行瘀:一者上行心背,一者下行腰足,同者入于右脉而下行也。曾服食没药10克煎剂。食后10分钟,觉药至下腹,诊脉:右脉沉下,左脉较右脉有力。30分钟厉,腰部温热,胃中温温,诊脉:左脉较右脉有力,以左尺更加明显。1小时后,腰背及四肢温热舒畅,仍以腰部明显,腹部清爽,诊脉:右脉已起微弦,左脉充滑,仍以尺部明显。

13黄精

【简介】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囊丝黄精的干燥根茎。我国南方各省均产,以河南、江苏、浙江、福建为主要产地。春秋两季采挖,以秋采者质佳。生用或蒸熟干燥切片用;或加酒、黑豆等辅料蒸晒切片,称为制黄精。

【性味】 甘,平。

【归经及靶向】 脾、肺、肾经。以入中焦脾胃为主。

【脉应】 见右脉浮、弦、大、空可用,见于右关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黄精其色正黄,味厚气薄,受戊己之正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上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养性之上药,故仙经累赞其能服饵驻颜,久而弥胜矣。丹书中有百病黄精丹,曾服食之,确感精神爽朗,脑消目明,确有“补诸虚……填精髓”(《本草纲目》)之功,亦曾服食单味黄精30克煎剂,此药入门微甜,有柔润感,食后即觉胃中充实。30分钟后,胃中撑胀,无其他感受。盖因脾虚,不能运化之故。诊脉:右脉较左脉大,右脉轻取略带弦象,重按充实有力。1小时后,胃中撑胀感无,觉身体充实有力,头清目明。诊脉:右脉己不弦,重取有充滑之象,左脉较右脉沉,左脉重取充实感。

14三棱

【简介】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块茎。产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安徽等地。冬、春两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削去外皮,晒干。生用或醋炒、麸炒用。本品又名京三棱、荆三棱、山棱。

【性味】苦,平。

【归经及靶向】 归肝、脾经。水药可入中焦脾胃及下焦的盆腔,入于内而破血行气。

【脉应】 右脉沉、弦、牢者可用。此药可从右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 京三棱禀火土之气,又具棱块之形,皮黑肉白,味苦气平,散一切血积气结,癥癖坚硬作痛,消肿,通乳堕胎,常与莪术同用。老癖癥瘕积聚结块,必由元气不足,不能运化流行,而致血瘀、气结、食停,进而形成积聚癥瘕,观东垣五积方皆有人参,意可知矣。故凡用棱术,必须量其虚实而用之。曾服食三棱10克煎剂。食后10分钟,觉胃中有气向下运动,诊脉:右脉寸关明显沉下,右尺浮,来势盛。30分钟后,左脉较右脉有力,此是气机由内而外,气之散也,盖冈三棱可破癥瘕积聚也。1小时后,左右脉皆无力而伏下,唯右尺仍有力,可见其散真气确有其功也。

15莪术

【简介】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莪术、郁金、或广西莪术的根茎。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等地。秋冬两季采挖。去净泥土,蒸熟,晒干,除去须根,润透切片。生用或醋制用。本品又名蓬莪术、文术。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归肝、脾经。可入中焦脾胃及下焦的盆腔脏器,主要入于内脏而破血行气。

【脉应】 右脉沉、弦、牢者可用。此药可从右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 篷莪术感夏末秋初之气,而得上金之味,其气味苦辛而湿,阳中阴,有肃降传导攻坚破郁之功。善入肠胃消导积滞,助通下之能而开胃进食:根形如卵,如肿物、卵巢、睾丸,故入下焦盆腔之肝经,破瘀血行郁气,诚能主积聚诸气,可为最要之药,然多兼补气血之药同用,方可不损正气也。《药类法象》云:“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痃癖气最良,除积聚”诚得莪术之要也。《木草经疏》、《本草备要》皆言莪术香烈,能调气通窍,可见莪术亦可行于外而“止扑损痛下血”(《日华子木草》)。曾服食莪术10克煎剂,食后15分钟,觉腹部有温热感,气向下行。诊脉:以右脉变化较明显,右寸沉下,尺部水势有力。此时药入于内,活内部气血,就人体气机而言,入于内而动。30分钟后,左脉较右脉有力,来去滑利,头面红润。此时药力深将人休深层气血输转于外,就人体气机而言,出于外而散。1小时后,腹部饥饿感,通气明显。诊脉:左脉柔和沉下,右脉关部略弦,重按无力。

16虎杖

【简介】 为蓼科多年生草木植物虎杖的根和根茎。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秋末冬初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本品又名大虫杖,酸汤秆。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肝、胆、肺、胃、大肠经。本药可入肺、胃、大肠经而下行:并入肝、胆经而下行。可升,以降为主。

【脉应】 双寸关浮、滑,浊有力者可用;舌苔黄腻,脉浊有力者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虎杖以下行为主,因其活血行瘀,可治女人月经不通,腹内有积聚;因其能消除湿热,故可治腹胀胀雷鸣,四肢沉重。曾服食虎杖30克煎剂。15分钟后,觉胃中不适,小腹下坠感。诊脉:两侧寸脉沉下,尺脉高,来势有力。30分钟后,觉后背舒畅,前胸温温。诊脉:左右脉整体来势有力。1小时后,觉有气上冲欲吐。诊脉:右脉寸部来势有力,上冲明显。2小时后,口微干,胃中饥饿感,腹部通气频频,有便意。诊脉:左脉以起,来势有力:右脉仍沉,次日晨起大便较前量大,诊脉:双脉皆沉。

17牡丹皮

【简介】 为毛茛科多年生蒋叶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主产于安徽、山东等地。栽培者多在秋季收获,除去须根、外皮,趁鲜湿时剥去木心,晒干。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丹皮、粉丹皮。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及靶向】 归心、肝、肾经下行;并入肠胃及血海下行而入内。

【脉应】 脉浮、大有力可用;沉、弦有力亦可用,见于右尺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牡丹皮禀季春之气,而兼得乎木之性,其色赤而象火,辛苦微寒;以其为根而苦寒故善降泄心经火气,可治客热头痛,风噤,癫疾:以其为皮色赤而辛故入血分善消散淤血,可通关膝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以其为根皮苦寒而色赤故又可治无汗骨蒸:以其善于降泄入腹故可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除癥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中。曾服食丹皮10克煎剂,此药入口微麻(辛),下咽觉苦,食后30分钟,胃中不适,有烧心感,日沉欲睡,诊脉:双脉伏下,尺部来势有力。1小时后,胃中饥饿感,双脉下沉更明显。综上所述,此药入血分而下行,观左右两脉之变化,以降以入为主。

18麦门冬

【简介】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沿阶草的干燥块根。主要产于浙江,四川、湖北,我国许多地方均有分布,但多野生,少有栽培。夏季采收,洗净,除去须撒,晒干备用。本品又名麦冬、寸冬。

【性味】 甘、微苦,微寒。

【归经及靶向】 归肺、胃经下行入内而泻肺火并通心腹结气:入心经下行而清心除烦。

【脉应】 双寸关浮、大有力,来势盛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麦门冬味甘、微苦,气平、微寒,降也,阳中阴,禀春阳生生之气,感清和稼穑之甘,质性滋润柔韧,凌冬青翠,色兼黄白,脉络贝心,恰合胃之形象,根株累累,四旁横出,自十二至十六之多,则有似胃腑与他脏腑脉络贯注之义,故升降濡润之中,兼具开通之力,为阳明之体用药,故《本经》所陈诸证,皆属阳明之上为病。曾胀食麦冬15克煎剂,食后30分钟,觉药力至下腹,有便意,头沉目不欲睁。诊脉:左脉较右脉沉而柔和,右脉来去流利,寸偏沉。1小时后,头更沉,欲睡。诊脉:双寸关皆柔和伏下,带濡滑之象。观上之变化可知,麦冬以补阴而下行为主。

19天门冬

【简介】 为百合科攀援状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门冬的干燥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等地。秋冬两季采挖,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洗净晒干,生用。本品又名天冬、明天冬。

【性味】 甘、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肺、肾经入内下行;入心、肝经而向外达于四末,濡润四肢。

【脉应】 右脉浮、弦、大有力、无力皆可;左脉沉、弦、涩流通不利之象。

【服食感受及评述】 天门冬,味甘微辛,性凉,津液浓厚滑润,始生高山,蓋秉寒水之气而能启水中之生阳,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味厚于气,阴也,降也,故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能下通肾气,除肺肾虚热之要药也,利痰宁嗽,生津止渴,通利二便、畅达经络,益皮肤,脱颜色,令人白净。曾服食天冬20克煎剂,此药入口略甜,余味微苦,食入胃中撑胀感,观脉:右脉充滑舒缓,以关部明显。15分钟后,头发沉欲睡,四肢微温,观脉:右脉整体沉下,左脉汹涌之势,虽汹涌然带充滑。此是天冬降右升左,降任升督,旋内达外,引阴气达四末也,故《本经》言:“主暴风湿偏痹”也。30分钟后,后背发热,呃逆感,四肢沉重无力,双脉轻取濡象明显,右脉偏沉。1小时后,有烧心感,左脉充滑,右脉濡、滑、沉。因平素脾虚湿重。

20薤白

【简介】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我围各地均有分布,以江苏、浙江产者佳。5月采挖,去苗,洗净,晒干。生用。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归肺、胃经而自中焦上行入胸中散结:走大肠经下行而导滞。

【脉应】 右脉沉、弦、紧,并胃肠积滞便结者佳。降左升右,以流通右脉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 薤白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用在下之根,气味辛温,其性从下而上,主助生阳之气上升者也,得地西南金火之味,而有润泽之性,气味升多于降,最能通胸中之阳与散大肠之结,曾服食薤白10克煎剂,食后30分钟,觉胸中温,有气自胃中下行,并胁部刺痛感。诊脉:右脉寸部起,来势明显,尺部沉下。1小时后,右腿、足发热,有呃逆感,诊脉:右脉较左脉有力。右寸上冲之势更加明显。2小时后,右脉整体来势较左脉有力,左寸沉下,微微呃逆感。

21荔枝核

【简介】 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荔枝树的种子。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去净皮肉,取出种子,洗净,晒干。用时捣碎,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大荔核、荔仁。

【性味】 甘、涩,温。

【归经及靶向】 入胃后宣散而下行,达睾丸后入肝经上行而散滞气。

【脉应】 右关尺弦、紧而左脉沉、弦者可用。本药可自右关到右尺,然后入左脉而升散。

【服食感受及评述】 荔枝核,甘涩而温,入肝肾,宣散寒湿。行散滞气,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颓疝卵肿,服食荔枝核10克煎剂,食后30分钟,小腹左侧深层刺痛,盖此处有滞气也,又觉中焦气机开散而下行少腹及睾丸处有舒畅之感。诊脉:右脉关部有力而趋下,左脉略有起势。1小时后,小腹左侧仍有阵痛,诊脉:右脉沉下,尺部有力;左脉浮起略带弦象,上冲之势明显。2小时后,右脉较左脉沉,但重按冲滑;左脉已不弦,柔和流畅。

22木香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川木香的根。云木香产于云南丽江地区:川木香产于四川的安县、阿坝、凉山等地。9-10月采挖。生用或煨用。本品又名广木香、云木香。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入于脾、胃、大肠经,可助脾升清:

【脉应】 以右关见弦象,浮沉皆可。

【服食感受及评述】 禀夏秋之阳气以生,兼得土之阳精,味苦辛,性温。气味俱厚,升多于降,阳中有阴,入肺、脾、肝三经,行肝脾肺气滞如神;不独升而解郁,又能宣胃以下气滞,“若疗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本草发挥》)。曾服食木香10克煎剂,食后30分钟,觉胃中气动,诊脉:右脉来去之势明显,脉体变大,此宣理胃气也:左脉亦有变化,但不明显,1小时后,右脉关部仍有力,上冲之势明显,此乃升脾气散肺郁也。综上之变化,木香以调理脾胃为主,入于中焦而宣散,升多于降。

23甘松

【简介】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主要产于四川,甘肃、青海等省。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基及须根,阴干,切段入药。本品又名甘松香。

【性味】 辛、甘,温。

【归经及靶向】 入于中焦脾、胃经而散。

【脉应】 见脉弦敛不开有力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甘松,辛甘而温,专入脾胃,可行气止痛,开郁醒脾,安神除湿。服食甘松6克煎剂。食后15分钟,胃中温热,头面颈肩亦有温热感。诊脉:右脉来势盛,左脉亦有起势。30分钟后,双脉舒缓,脉体变大。1小时后,胃中饥饿感,口干,目沉欲睡,身无力。诊脉:右脉大,略显空:左脉虽有力,但重按欠根。综上之变化,甘松以开散为主,解郁醒脾之功颇大,用之不当有伤阴之弊。又常遇失眠者,其右脉多弦敛,用此药颇有效,凡失眠者,见此脉象,即可用之。

24桑枝

【简介】 为桑科落叶乔木的嫩枝。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春夏采收。切片,晒干。本品又名嫩桑枝。

【性味】 苦,平。

【归经及靶向】 本药入肝经而上行,可达颈肩及四肢。

【脉应】 左脉沉、弦、不起,欠向上流通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桑枝苦平,祛风通络,利水退肿。服食桑枝20克煎剂,30分钟后,觉颈肩部温热感。诊脉:左脉较右脉有力,此是桑枝入肝经上行之验也,1小时后,左脉充滑流畅,此是桑枝入于肝经善运水湿而流通之故,故令脉体充滑,血运流畅:湿邪属阴主静,桑枝入肝主动,故可祛风除湿而主水肿脚气,盖“血行风自灭也”,故亦能祛风,亦能主遍体风痒干燥。今有专以桑枝皮降压而获良效,盖高血压以外周循环阻力过高为主,取枝以达外周为最有力,且桑入肝,而主气机,以皮象血管故获捷效。

25松节

【简介】 为松科常绿乔木油松、马尾松枝干的结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全年可采。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 苦,温。

【归经及靶向】 此药入肝、肾经而动,具流通之性。

【脉应】 脉见弦、涩、濡可用,左脉见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松节苦温,入肝肾,松节为松树枝干的结节,故入人身之中:其气香,其性温故入中而散,入节而散。《别录》云:“主百节久风”,“《外台秘要》单用本品治历节痛风、四肢如脱者。” 曾服食松节10克煎剂,食入觉药力至中焦后向上至面部;向下直入丹田。上行至面后,沿督脉向腰部动。诊脉:右脉上下贯通流利,左脉亦有贯通之势。40分钟后,肘窝、腘窝温热感明显,诊脉:左脉上下贯通之势明显。观脉可知,松节入中,而上下流通。按天、地、人三才论之,脾胃为人身之中;肘窝、腘窝为四肢之中;诸节亦为中。

26生地

【简介】 为玄参科多年草本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有栽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大小分开,干燥切片。生用或鲜用。本品又名干地黄、大生地。

【性味】 甘、苦,寒。

【归经及靶向】 入于心、肝、肾经而下行入内。

【脉应】 脉见浮、数有力可用:重按来势盛亦可用,见于尺部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地黄《本经》名“地髓”;《尔雅》名“苄”、又名“芑”, 苗叶布底,高不及尺,随地逶迤,生机偏向根核者也。禀仲冬之气及地之和气,味苦、甘,气寒,气薄味厚,沉也,阴也。其心紫通心,中黄入脾,皮黑归肾,内能凉血滋阴,通血痹,外能荣泽皮肤,退虚热。曾服食生地30克煎剂,食后30分钟,下腹微凉,诊脉:右脉变化较明显,尺部有收敛之势。1小时后,左尺弦敛,但右尺较左尺敛的更深。次日晨起,诊脉:双尺仍弦敛。观上脉之变化,可知生地可敛气下降入内,入于阴中而清热凉血;曾留意双尺之变化,虽有弦敛之象,但重取深层有充滑之势。

27熟地

【简介】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块根。主产于河南者质佳,习称怀庆地黄。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内蒙、辽宁等地亦产。10-11间采挖,置烘床上缓缓焙至八成干,内部干燥变黄,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为干地黄。取干地黄加黄酒拌和,经反复蒸晒至内外均呈黑色,油润光泽,柔软粘腻,即为熟地黄。本品又名熟地、大熟地。

【性味】 甘,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肝、肾经而下行。

【脉应】 左关尺弦、弱无力;右寸沉弱可用。此药可从左尺到右寸。

【服食感受及评述】 生地九蒸九晒而成熟地,由苦转甘,由凉转温,气薄味厚,沉而降,诚得水火既济之功。能活血气,封填骨髓;滋肾气,补益真阴:最能大补肾中元气,和产后血气,去腰腹脐痛。曾服食熟地20克煎剂。食后30分钟,左尺充实有力,感腰部温热。1小时后,右寸充实有力,左尺亦有力。全身温热。由右寸之变化可知,熟地可补先天之水。观左尺之变化,可知熟地在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同时可流通腰部气血。以上二脉之变化亦应洛书二八相交之机。

28郁金

【简介】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或莪术或姜黄的块根。秋冬两季植株枯萎时采挖,

摘取块根,除去须根,洗净泥土,入沸水煮透,取出晒干,切片,生用或醋制用。本品又名

玉金、川郁金、广郁金、温郁金。

【性味】 辛、苦,寒。

【归经及靶向】 先入心、胆经而降;走肺、肝经顺行而升、散。

【脉应】 脉见沉、弦、浊而有力可用,以右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 郁金禀天令清凉之气,而兼得土中金之味,故其味辛苦,其气寒而无毒,其轻达有金象,其高远似春暄,体轻气窜,辛香不烈,先升后降,入心、肺、胃、肝及心包络,血家要药,能开郁通滞气。设遏逆于中,则萎畅于四支,为结、为积、为宿、为淋,皆可得郁金而解之。曾服食郁金10克煎剂,食后15分钟,觉药力自中焦下行入小腹而动,右关脉浮弦,尺部有力,气血于小腹有斡旋之象,左脉见弦象,45分钟后,小腹气动更加明显,觉有一股清气上升至胸中,自腋下而出,面部微温,右脉重按有力,有上冲之势:左脉关尺重按较前滑利,脉体较前柔和,1小时后,右寸关浮起,尺部沉下;左关尺浮起,寸沉下。观上之变化可知,郁金入内下行而动,能行三焦血分之阴浊于下而出,并升清气于上窍,所治诸症,皆因于此。

29金银花

【简介】 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初当花含苞未放时采摘,阴干。生用,炒炭或制成露剂使用。本品又名银花、双花、银花炭、忍冬花。

【性味】 甘,寒。

【归经及靶向】 入心、胃经而下行,自胃经又上行入肺,散肺经热邪。

【脉应】 脉见洪、数有力,无论浮沉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凡花者皆具升开之性,金银花,甘寒之品,花色黄白,细长,其入阴达阳,升开之性颇强。曾服食金银花10克煎剂,此药入口,觉有清凉感自咽喉降至胸部,后渐向下至中焦胃中,后背亦觉微凉。诊脉:双脉较前缓和。15分钟后,诊脉:双寸伏下,关尺重按有力。脉整体偏沉,此其甘寒降火之功也,30分钟后,大椎穴处有温热感,胃中微热。诊脉:双脉较前浮起有力,此双花之升开发散之能也。1小时后,脉变缓和、无力,此双花透阴分热邪之功也,综而观之双花确能透营达卫。

30狗脊

【简介】 为蚌壳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状茎。产于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细根,叶柄及金黄色柔毛,酒浸一日,切片晒干者为生狗脊、如经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时,再切片晒干者为熟狗脊。本品又名金毛狗脊、金毛狗、生狗脊、制狗脊。

【性味】 辛、甘,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肝肾经,入腰腹下行为主,亦能上行外行达于卫表。

【脉应】 双尺沉.弦无力可用。此药可从右关到右尺再到左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 狗脊质坚,而叶对生,犹脊分两肋,外被金毛而绵韧,如筋如骨,禀地中冲阳之气,而兼感乎天之阳气。其味苦,其气温,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神农本草经》)。肾虽纳藏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亦主敷布精元于周身百节也,故有卫气出于下焦之说。狗脊内如筋骨外附金毛,正应此象,其所主之症皆缘于此也。曾服食狗脊10克煎剂,食后15分钟,觉药力自中焦入下焦,腰部有气微动。诊脉:双尺脉浮起有力。30分钟后,觉有热气自下焦上升至胸中,腰脊、双腿亦有热感。诊脉:右寸关浮起,尺部沉下;左关尺来势有力。1小时后,觉腰部充实有力,丹田亦觉充实。诊脉:双尺来势有力,有充滑之象。《本草求真》言狗脊“补而能走之药也”,诚然也。

31何首乌

【简介】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我国大部地区,如河南、山东、浙江、广东、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出产。春、秋两季采挖,洗净,削去两端,切厚片,晒干或烘干,称为生首乌。将生首乌与黑豆汁拌匀,蒸至棕褐色,晒干成黑色,称为制首乌。本品又名首乌。

【性味】 苦、甘、涩,温。

【归经及靶向】 制首乌先入肾经向下入内,再走心、肝经向上。肝肾之体用兼顾。

【脉应】 制首乌:右尺弦空,左脉关尺弦空,寸偏沉者。此药可从右寸到右尺再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评述】 制首乌,质坚乃骨之象,质轻又有还精上行之象,雌雄二种,遇夜则交,有阴阳交合之象,诸象备而能益血气、补肝肾,长筋骨,益精髓,黑髭鬓,悦颜色,主面上风疮。曾服食制首乌30克煎剂,食后10分钟,觉后背有热气向头上冲,前部亦有气直上面部。诊脉:双寸关来势有力,上冲之势明显。30分钟后,觉胃中有气下行入大肠,似有便意。诊脉:右寸关伏下,尺脉来势有力;左脉整体略沉,重按充滑,来势有力。(此应洛书六四相交之机)1小时后,左右二脉,脉体偏沉,重取皆充和流利。观脉之变化可知:首乌确为滋补良药,而有“还精补脑之功”,能补精血而上行入脑。

32巴戟天

【简介】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土产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今年均可采挖,洗净除须根,晒至六至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用盐水拌均匀,蒸透。趁热除木心,切片,干燥。盐水炒用。本品又名巴戟肉。

【性味】 辛、甘,温。

【归经及靶向】 此药先入下焦丹田,而后入肾经下行,再走肝经而升散,可到小腹及腰腿。

【脉应】 见双尺沉弱无力,左脉欠流通者可用,此药可从右关到右尺再到左尺,自左尺而动。

【服食感受及评述】 草木至冬皆随天地气化而藏,独此不凋,与天道冬藏相悖,又以其最能益男子精,强阴起瘘,故名之曰巴戟天,体润,味甘辛,气微温,入肾经血分,温补肾阴,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以其辛温,故亦可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言其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者,盖以其能温散下气故也,火降水升风自息也,独言其升着,误也。曾服食巴戟天10克煎剂,食后30分钟,觉药力自中焦下行入丹田,小腹及腰部充实感,腰以上温热感,右寸关沉下,尺部有力;左脉关尺来势有力,虽有力,但重按有充滑感。1小时后,小腹微胀,觉有气向足部冲击,右尺脉有敦实感,左脉关尺滑利,重按很充实。

33木瓜

【简介】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木瓜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皱皮木瓜”,后者习称“光皮木瓜”。主产于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安徽宣城产者,质量最佳,称“宣木瓜”。夏秋季果皮青黄时采摘,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 酸,温。

【归经及靶向】 入太阴脾、阳明胃而下行,入腹直至双足;兼入厥阴肝经亦下行。

【脉应】 右脉寸到尺不能下行或不通畅者:左尺浮散,去不及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 木瓜发叶开花于春,成实于夏,得春木之正气,禀曲直之化,兼得火气而收之,其味酸甘,其质津润,其皮始青而终黄,其肉先白而后赤,其气温,气薄味厚,降多于升,阳中阴也。入足太阴、阳明,兼入足厥阴。服食之,觉气下行至腹又达于双足,双足气力涌出,见于脉则右尺充实,盖气下行故也,身后则觉畅而舒,左脉颇柔和,东垣云木瓜“气脱则能收,气滞则能和”诚至理也。故《本经逢原》言其能“收脾肺耗散之气”。《本草拾遗》言其能“下冷气,强筋骨,消食,脚气冲心,止呕逆,除心膈痰唾”皆是其入脾胃而下行也。现代研究木瓜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对多种肿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等皆是木瓜得木之正气之明证也。

34独活

【简介】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齿毛当归的根茎。主产于湖北、四川、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阴干或烘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大活、川独活。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足太阳膀胱而下行腰脚;走足少阴肾经而上行入脑。

【脉应】 双尺沉、弦、涩,整体欠向下贯通之势,以左脉为主。或右尺弦而不向上流通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 独活较之羌活质润而柔,其味苦辛微甘,气微温,气厚味薄,降而升阴中有阳也。入足太阳膀胱经而下行腰脚,入足少阴肾经可上行入脑,服食之,即觉腰腹气动,双尺脉浮起而充实有理,寸较前而伏下,不久又觉气顺腹而上升入胸中,入于脑,脑中气冲实,入于目,目觉灵活,双寸脉又起,脉整体有充滑之感,盖辛以致津液故也。《药性解》言“独活气浊属阴,善行血分,敛而能舒,沉而能升,缓而善搜,可助表虚”此诚得其要也,今人多用之以治风湿痹痛,而《本经》言其治“女子疝瘕”,人多不知其用,其药服之入右尺脉,现代研究其能明显解除肠及子宫痉挛即是其明证也。

35防己

【简介】为防已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汉防己);或马兜铃科藤本植物广防己(木防己)的根汉防方己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苦、辛,寒。

【归经及靶向】 入太阴脾经斡旋外达于四肢,后走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最后引湿浊之气入膀胱及大肠,自大小便而出。

【脉应】 脉洪、大而浊,尺部偏沉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汉防已是根,其断面之纹作车辐状,黄实馨香,断之其粉飞扬,得土中阳气,而兼感乎乎秋之燥气以生,味苦,性寒,阴也,降中微升也。十二经湿热壅塞、膀胱积热、湿热水肿、湿热脚气,九窍热闭,脉象盛浊而大,皆可以此引湿热从大小便而出。细察粉防己之形状,犹如轮转之水车,服食防己后有思睡之感,其脉左右皆降下,然后脉象又充滑而大,上下流通,此盖为防己运化水湿之功现于脉者也,最后气又沉下,脉尺盛于寸。现代研究防已有催眠镇静之功亦有较强保护脑缺血之功,所以本经以之疗诸痫。

36秦艽

【简介】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的根。主产于陕西、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晒至七成干,堆集成堆,使其发热出汗,候内心变为红色时,润透切片,晒干,生用。本品又名西秦艽、左秦艽、大艽。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及靶向】 入手足阳明、兼入肝胆经而下行。

【脉应】 双脉浮、弦、浊者可用。此药可从寸到尺,以降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 秦艽罗纹,错综如织,左旋者入药,亦称左拧,盖天道左旋,而人生气从之,感秋金之气,故味苦辛,气微凉,归胃、大肠、兼入肝胆,手足阳明之验药也。服食之,觉气下行,小便利,右脉沉敛也,故湿热、虚热在上、在外而不降不化之风湿、骨蒸、黄疸,皆可治之,然下部虚寒及小便不禁者,勿服,张景岳则直以之为手足阳明清火药也。

37桑寄生

【简介】 为桑寄生科灌木植物桑寄生、槲寄生的带叶茎枝。前者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后者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地。冬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生用。

【性味】 苦、甘,平。

【归经及靶向】 入肝、肾经而上行,可达胸中而固胸中大气。

【脉应】 用于寸关脉沉弱不起者,左右皆可,以左脉为主;此药可从尺到寸,主升。

【服食感受及评述】 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寄生枝节间,生长无时,其生不着土,资天气而不资地气,夺天地造化之功。味苦、甘,气微温。入肝、肾,强筋骨,去风湿,上行而散,可令左右脉自尺升到寸,可固胸中之大气。曾治一患者,腰背痛久矣,以桑寄生治之,用量大,不过三日患者至,言胃中不适,食欲呕,其脉自下向上长极。张锡纯以之治胸中大气下陷,诚有效验,近人以之能降压改善冠状循环而治冠心病皆获良效。安胎孕、止崩中漏血实皆与其升有关。

38威灵仙

【简介】 为毛莨科多年生攀援性植物威灵仙、或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秋季采挖。晒干,切段入药。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辛、咸,温。

【归经及靶向】 入膀胱经兼通十二经脉,可升可降。

【脉应】 见左尺脉伏下者可用;右脉沉弦有力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威灵仙感春夏之气,故其味苦,其气温,宣发陈,通横遍,空所有,实所无,引内达外,引上达下,其性快,其效速,其力峻,故曰威灵仙,为阴中之阳。用于腹内冷滞,心膈痰水,癥瘕痃癖,气块积聚,膀胱宿水,诸腑藏内结。服食之,胸部气血涌动,随后汹涌而下,感胸腔、腹腔气动活跃,见右脉沉弦有力,来势不及或受阻,用之可宣而通之,于此言其升可也:腰膝冷疼、两足肿满,见左尺脉伏下者即可用之,于此言其降可也。

39白附子

【简介】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的块茎。主产于河南、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秋季采挖。晒干,切片,或加生姜、白矾同制。生用或制用。本品又名禹白附、制白附。

【性味】 辛、甘,温,有小毒。

【归经及靶向向】 归胃、肝经而上行升散至头面。

【脉应】 见右脉沉濡不起、或沉紧,左脉紧涩或沉濡不升者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白附子纯阳,其味辛微甘,气大温有小毒,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归胃、肝经。阴囊下湿,心痛血痹、诸风冷气皆是肝经之过,故见左脉紧涩或沉濡不升者可用之,风痰在胸,寒湿在中,一切头面百病,见右脉沉濡不起、或沉紧,用之散解甚效。今人用之皆是以之引药势上行于面治面瘫尔,诚小视之也.曾服食之,觉腹部发热,自腹部感一股热气直达面部,右脉寸关部起充实。稍后,觉一股热流自阴囊向后沿背部向上,整个躯干及面部温热感,双脉浮起充实,寸较尺盛。

40白前

【简介】 为萝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柳叶白前和芫花叶白前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福建及广东等地。秋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嗽药、石蓝、鹅管白前。

【性味】 辛、甘,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逆行,入胸中而而降。

【脉应】 右寸浮而不降或来势过盛者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白前感秋之金气,而得土之冲味,故味甘辛,气微温。手太阴肺经药也。阳中有阴,长于降气,其所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肺气烦闷,肺气壅实,皆是气机上升太过之故,脉当是右寸脉浮而不降或来势过盛也。白前为走散下气之药,性无补益。若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非肺气因邪客壅实者,当谨慎用之,曾服食之,一开始感胸部空旷清爽,觉气下行,右寸略平和,有气由寸向尺动。不久即觉浑身无力,寸尺已平,来势显无力。

41羌活

【简介】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同属植物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茎及根。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初春及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干燥,切片。防蛀。本品又名川羌活、西羌活。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入足太阳膀胱经气分,同时还入督脉、肝脉及左寸之心脉,此药主升,可达颈、肩、背及胸中而上行。

【脉应】 左寸沉敛而紧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羌活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阳膀胱气分,升也,阳也,服食之,察之于脉,则当见左手敛而紧,从尺到寸不能流通即可用之,所主经脉除膀胱经外,还有与之并行之督脉,自左升之肝脉,显于左寸之心脉,故《汤液本草》以之为足太阳经、厥阴经药。《本草备要》以之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观《药性论》中云“能治贼风,失音不语,……手足不遂,口面歪斜”此与今之脑血管病相同也。验之现代药理研究羌活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有一定抗休克作用、还有抗癫痫作用,此与羌活之归经运行密不可分:从脉象观察羌活对左寸脉有显著影响,故心病可用之,验之现代药理则知羌活有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之作用。《神农本草经读》中对此亦有记载,……味苦甘无毒,得火味而入心;……入心以扶心火之衰。

42夜交藤

【简介】 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藤茎。又名首乌藤。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

【性味】 甘、平,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先入厥阴肝经而上行,可达胸中、头部,随后又引气归于丹田。

【脉应】 左脉虚弦而寸偏沉。兼右尺不充者,此药可从左寸到有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夜交滕,气味甘温微苦涩,服食之,温和而不燥,胸中头部气血萌动,左寸柔和,不久气到中脘,丹田气动,项背温温,右尺脉收敛而充实,此即脉中先天之乾坤,脉中洛书之四六,相交相通,和阴阳而生粕血。最后左脉繁体柔弱于右脉,右脉充实有力以尺脉为明显,确为引阳入阴之妙品。观古人所记之功用,《本草再新》言“补中气”,益心肾交四六和,人即安寐,中气自旺。阴阳和合精血充沛,肝肾不虚,血虚之肢体麻木可愈。以其为藤,故最善通经络,故也可祛风。

43厚朴

【简介】 为木兰科阔叶乔木厚朴的树皮。主产于四川、浙江、安徽、陕西湖北等地。夏至前后割取树皮,阴干,蒸热再卷成筒,或摊开压平晒干,切片或切丝,姜汁炒用。本品又名川厚朴、川朴、制川朴。

【性味】 苦、 辛 温

【归经及靶向】归脾、胃、肺、大肠经,可升可降,以开宣为主,并能升左降右,升后降前。

【脉应】 见左右、或左或右弦敛不开皆可用之;或右脉不降者或左脉欠升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厚朴味苦、辛,气大温,阴中之阳,以散为主,可升可降。观《本经》所言之主治为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唯有“去三虫”为内症,余皆外症,观后吐之本草其主治为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田热,止烦满,厚肠胃,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人虚而尿白等等皆以内症为主:曾服食厚朴,开始项背温热,觉有气自背部上行,诊脉,左寸关浮起有力,尺偏沉,不久腹部下坠,有便意,诊脉,右尺浮起有力。总之,古人所言之主治虽多,以脉象论之,但见左右或左或右脉弦敛不开皆可用之,厚朴为树之皮又具辛涅之性,故以开宣为主,开宣则助升,若久煎则苦味即浓,苦能降泻,此时即降多于升,而能通下大肠也。

44升麻

【简介】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或兴安升麻和升麻的根茎。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山西及湖南等地。夏秋两季采挖,晒干,除去须根,润透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 辛、甘,微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肺、脾、胃及大肠经而上行,以升散为主,可达胸面。

【脉应】 见右脉从尺到寸不畅,或右脉整体来势不足可用,以右脉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 《神农本草经读》中云:尝考凡物纹如车轮者,皆有升转循环之用,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空通,所以升转甚捷也。生麻禀天地清阳之气以生,阳草也,味辛甘、苦,平、微寒,无毒,形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经之药。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显明灭暗,致新推陈。但凡见右脉从尺到寸不能畅通,或整体来势不足,即可用之,盖升麻可令气从右升也,大气下陷,见右脉者可用之,脾不升清土不生金,可加而用之。另升麻辛凉解表解毒,故若有火郁当发之者可用之,但必见于右脉。亦可以之为舟车载重药上行,如与石膏为伍以治阳明牙痛。曾单味服食升麻煎剂,食前左寸浮,关平细,尺弱无力,右寸关细滑利,尺细甚,服药后左寸转平,右脉整体增粗,寸浮,关尺略起。

45茯苓

【简介】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于7-9月采挖。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多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或将鲜茯苓切片或成方块阴干。生用。本品又名白茯苓、云苓。

【性味】 甘、淡,平。

【归经及靶向】 入心、脾、肾经而下行。以其上通心气,枢转中焦,引心气下归丹田,以降为主,利小便,伐肾邪,通腰脊之血。

【脉应】 右脉寸高尺低而不降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茯苓,色白质坚,金之象也,抱松根而生又得木土之气为最厚,性平味甘淡,以降为主,少用可升,以右脉不降者皆可用之,可利小便,伐肾邪,通腰脊之血,《本经》治胸胁逆气,因其降泄也;忧恚惊悸,心下结痛,以其上通心气,枢转中焦,引心气下归丹田;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以其导热下行而滋干,流通津液也。曾遇一患者,其右脉浮长而弦,冲气上逆,令服茯苓80克,月余而愈。一同事不信茯苓之降火,其脉右寸浮滑而弦,顿服茯苓120克,不过半时,自觉火气下降。但茯苓之降气与泻火截然不同,不可等同视之。

46薄荷

【简介】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和家薄荷的茎叶。我同南北均产,以江苏、江西、浙江产者为著名。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每年可采割2-3次,晒干或阴干,用时润透切段。本品又名薄荷叶、薄荷梗、苏薄荷。

【性味】 辛,凉。

【归经及靶向】入肺、肝经而上行,以升散为主。

【脉应】 适用于双寸偏沉,而关尺有力,欠向上流通者:或脉整体偏沉,重按有力,欠来势者,左右脉皆可。

【服食感受及评述】薄荷辛凉,形气味俱轻,浮而升,阳也。去高巅及皮肤风热,可转夏成秋。专入肝经和肺经,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具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热。脉见弦而郁有力者,即可用之,盖此即符合火郁发之之义。曾服食单味薄荷,入口辛凉,服之不久,即觉有清凉之气,自胸背上升至头面,双寸关浮起有力,尺较寸关细,不久又觉此气自内而外,由肌袭而出,身略显无力,欲静,寸较尺略高,双脉整体舒缓柔和,略显无力。《本草分经》云:发汗,能搜肝气而抑肺盛,宣滞解郁,散风热,通关窍,诚为见地!又有言其能消宿食,解胀满,此皆解郁散滞之功也。张锡纯对其宣通之力更是大加赞赏:“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宣汗解者之要药”。

47桂枝

【简介】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通常于春季割取嫩枝,晒干或阴干,切片或切段。本品又名桂枝尖、嫩桂枝。

【性味】辛、甘,温

【归经及靶向】入心、肺、膀胱经而上行,可达肩背、胸中及双臂双手。

【脉应】见左寸沉而欠向上流通者,或左寸浮紧者,皆可用。此药可从左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桂枝,桂树之尖也,辛甘而温,故其形、气、味皆当能升散阳气于上,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故张锡纯用桂枝治大气下陷之见于左脉者,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之有汗者,麻黄汤之治有汗者之太阳中风亦同用桂枝。今以脉论之,左以候外,左以候背,太阳行于身后,故太阳病当以察左脉为主,桂枝汤治阳浮而阴弱,麻黄汤治浮紧,浮为风,紧为寒故也。论其药用部位,比之人身,则如人之肩臂,以其辛甘而温故横行肩臂达于指,《金匮要略》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肿痛即法于此,曾遇一类风湿患者,以其左脉寸部沉紧而涩,重用桂枝六十克数剂而愈。桂枝之色微紫红,可像离火,故可温通胸阳,能引少阴之火力而直达太阳,故温通经脉散寒除风,盖血行风自灭。曾服食桂枝其左寸充实浮起最为明显持久,指下充实感较服用防风、麻黄为最,此即桂枝通血脉之故。自觉后背温温,气通双小指,并能沿督脉上头,胸中之气鼓荡充实,丹田亦有气动充实之感。

48附子

【简介】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 辛、甘、火热。有毒。

【归经及靶向】 归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可达于双手、下肢内侧及足心并入上腹胃脘、小腹丹田及腰部。

【脉应】 左右脉沉迟无力及右尺虚大;及脉浮大欲散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 附子乃乌头之子,附乌头而生,别具生意,其形重而质坚,此至阴之象也,其性味大辛大热,至阳之气也,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附子以其体具阴象,而能下行入丹田,以其至阳故可主四肢厥逆而凉。服食制附子15克煎剂,服后5分钟,双侧小手指及前臂尺侧微胀痛,诊脉双寸浮起,以左寸明显。10分钟后,双下肢内侧发热,足底涌泉部热感明显,双手温热,诊脉左脉较右脉浮大有力,右脉伏下充实有力。30分钟后,腰背微热,脉如前。1小时后,腹部温温,全身温热感,以双足最为明显,左右脉皆充实流畅。

49防风

【简介】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及辽宁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上之棕毛,晒干,润透切片生用或炒炭用。本品又名青防风、防风炭。

【性味】 辛、甘,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膀胱、肝、脾经而上行;可达两胁、头面及双目。

【脉应】 双寸伏下不通,或浮起而紧束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防风之味甘大于辛,微温不燥,升散阳气于上焦,行于上部之膀胱经、肝经、胃经、脾经、散肺中之结滞。以双寸脉伏下不道或浮起而紧束者皆可用之。防风入肝经行于上部,直通双目,故治目疾,肝经行于两胁,可解肝脉在两胁之郁结,故可治胁痛肋风;入胃经行于上,(胃经行于面部),入膀胱经脉而行于上部,(膀胱经行于头),故可治“头面游风去来”,与督脉会于巅,故可治头眩痛。每于净坐之时,若双目紧张,必不能入静,机在于目是也。失眠者亦有因紧张而不能眠者,其脉多左寸关紧张。服食单味防风10克煎剂,觉气通双目,融融而开,顿即思静,左寸变大,柔和,来势盛于去势。不久又觉胸中之气融融而开,随即升于面部。右寸脉亦变大而开,此非泻肺升阳明为何!至此而悟痛泻要方用防风之妙义。

50菊花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花的头状花序。由于产地、花色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地。花期采收,阴干。本品又名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

【性味】 辛、甘、苦,微寒。

【归经及靶向】归肺、肝经,可升可降;可达头目肤表。

【脉应】 寸脉浮弦有力,来势急者可用,见于左脉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花者皆具乙丁之体,盛而开乃其体性,俗云诸花皆升是也,故花开多在春夏,今菊花独开于秋,饱霜而不凋,是秉金水之气而得乙庚丁壬之和也。其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神农本草经读》云: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肤表之疾,但芳香则无不辛燥香,惟菊花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本草新编》中云:但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聚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迂缓始能取效也。总之,但见寸脉浮弦有力来势急急皆可用之,匿以左脉见此用之更效。曾顿服菊花15克煎剂,下口即觉一股清凉自胸中升至头目,甚感头清目明,左寸浮起而缓和。许久此清凉感又慢慢散开,达于肌表,颇感天清地宁,清爽安静,诊双脉柔和而微伏下。

51麻黄

【简介】 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本品又名净麻黄、麻黄绒、蜜炙麻黄。

【性味】 辛、微苦,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膀胱经而上行升散,可达周身肌表。

【服食感受及评述】 麻黄,味甘辛而温,秉天地清阳刚烈之气,成簇状节节如毛发向上生长,气味俱薄,轻轻而浮,阳也升也。能从至阴达阳气于上。肺者太阴也,主一身之气,麻黄专入肺经而宣发之,使气达于周身而如雾露之溉。金能生水,自阳明而太阳,故亦能宣膀胱之气而痛调水道。左右脉寸伏下,阳气不升者,可选而用之,右脉沉有力,内气不出者可选而用之。阳郁于阴之内而不透者,可籍麻黄以透阴中之阳,阳动而阴散,利水消肿,破坚除癥。麻黄汤中与桂枝相伍,盖桂枝能行阳中之阴,正与麻黄共成阴阳之妙。曾顿服麻黄10克,几分分钟后即觉气腾于胸中,胸中气足,右脉浮起,脉体大,以寸明显:左脉亦有上冲之势。稍后,觉腰背温热,继之四肢微温,觉周身融融,双脉均浮起有力,来势盛于去势,仍以寸部明显。麻黄之用为阳,其形细敛短节,以致人体之肢节,故其用亦可达于四肢诸节,其节节中空之象以象脊柱,故有以之调脊者,亦在其理。以脉观之可成洛书二八相交之机。

52茵陈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约3寸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生用。

【性味】 苦,微寒。

【归经及靶向】 先入肝经、脾经而生发,后入胆经、胃经而降。降中有升,阴中有阳也。

【脉应】 脉沉弦或沉滑有力者可用,见于右脉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茵陈者,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其禀天地至寒之气者(此应气寒),盖中有真阳内守也(此应苦味),故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此应味辛),此又兼得春之生气以生者也。《内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即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因者,仍也,托也:陈者,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其味苦辛,其气寒,沉也降也,然而降中有升,此阴中有阳也。入心肺膀胱,更入肝胆脾胃也。茵陈所主之疾,皆以其能宣发发陈,陈去新生也。黄疸者,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结成黄,此陈也,故治必以茵陈。曾服食茵陈30克煎剂,服前脉沉有力,盖有郁火,入口不久即觉有气上行,双脉浮起而柔和,以右脉明显。稍后,胃中气动,有下行之势,脉右关尺微起,脉体变大,不久胸腹清爽,觉神清气爽,脉体轻快柔和。

53通草

【简介】 为五加科灌木植物通脱木的茎髓。主产于贵州、云南、台湾、广西、四川等地。秋季采挖,选择生长2-3年的植株,割取地上茎,截成段,趁鲜时取出茎髓,理直,晒干。将茎髓加工成方形薄片,称为“方通草”,加工时修切下来的边条,称为“丝通草”。生用。经炮制,表面挂上一层朱砂粉末叫朱通草。本品又名白通草、大痛草。

【性味】 甘、淡,微寒。

【归经及靶向】入阳明胃经而上行,走心、肺而下行。可通行三焦,使经络流行、营卫通畅、化元充盛。

【脉应】 见于左寸或右寸关浮大不降者,或右尺弦实有力而不能上通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通草体轻色白,草类藤曼,有微细孔,两头皆通,其气寒,降也;其体轻味淡色白,升也,专入肺、胃、心、小肠、膀胱。引热下降而泻肺气,利阴窍,下五淋:入阳明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具黄中通理之功,八万四千毛窍,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而能使经络流行,营卫通畅。《本草拾遗》言其可宽心除烦,心与小肠相表里也,《本草蒙筌》言其去小肠郁热非它药可比,盖因于此也。见于脉则以左寸或右寸关浮大不降者,或右脉尺脉弦实有力而不上通者用之。每于静坐时,致虚,常忽觉心腹之气相抱于中宫,腹中充实,又觉周身一体,而百脉通畅。服食通草,则忽觉心静,中宫之气充实,左右寸脉皆微伏下,关冲滑,不久寸尺又平直,觉周身充实。

54滑石

【简介】 为硅酸盐类矿石滑石的块状体。主含含水硅酸镁。主产于山东、江西、江苏、陕西、山西等地。采挖后,去挣泥土、杂石。打碎用。

【性味】甘、淡,寒。

【归经及靶向】入肺、胃、膀胱经下行而散。能泄气且令下行,清三焦表里之火。

【脉应】 脉见弦实有力、壅滞不降者可用,见于右脉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凡石性多燥,而滑石色白质滑润而软,石中之得冲气者也。味甘淡,气寒。性沉降而散,阴中微阳,能泄气且令下行,能清三焦表里之火,利六腑,分水道,痛九窍,行津液,止烦渴,除积滞,实大肠,治泻痢,止淋浊,疗黄疸,除水肿,诸湿烂疮,痛乳汁,止堕胎,实为通利六腑九窍行津液之专剂。凡湿热壅盛于六腑九窍,脉见浊而有力,即可用之,观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不入煎剂,又用石韦为使同捣末用之,河间益元散用滑石为君痛治表里上下诸病,临症皆可法之。凡通九窍者以阳药为多,今木通滑石乃阴药也,阴而能通、凉而能开此二药之长也。曾单服食滑石10克,温水冲服。食前,口中粘腻不爽,胸闷不舒,右寸关弦滑有力,寸较尺高,左脉较右脉小。食后不久,觉有热气向下,渐感口中清爽,胸部舒畅,诊脉:右脉较前平直,左脉微起。1小时后,连续解小便2次,尿道灼热感。右脉渐趋柔和平直,左脉亦起。

55草豆蔻

【简介】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种子。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用沸水撩过,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用时打碎生用。本品又名草寇。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入脾、胃经而上行升散,除寒燥湿。

【脉应】 见于右脉沉紧,或弦敛来势不畅者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气,复感夏末秋初之金气以生。味辛性温,浮也,散也,阳也,但见寒气客于脾胃,右脉沉紧,或弦敛来势不畅者,即可用之。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而主一切冷气及饮食积滞,丹溪云“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或湿郁成病者,用之神效”,《药性赋》亦云其用有二“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盖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辛散温行,故下气。草豆蔻其形似砂仁而更肥硕,虽同具退藏之义,然辅中益上,以宣为体,以摄为用,达膜原,破郁结,除寒燥湿,消积化痰。而砂仁则以摄为体,以宣为用,顺时序之升沉,能引诸药归藏于丹田。曾服食草寇6克,泡服。此药入口辛香温燥,经久不逝。食后10分钟,觉胃中气动,融融而开,上行至面,身后微热。诊脉:右寸关浮起有力,寸较尺高;左脉微起。稍后,胃中饥饿感,发空。诊脉:右脉,脉体变大,关部重按空。左脉来势有力。

56佩兰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的全草。各地均产。夏季当茎叶茂盛而花尚未开防时,割取地上部分,除挣泥沙,晒干或阴干。生用。

【性味】 辛,平。

【归经及靶向】 入脾、胃经而开散。直达中焦。

【脉应】 右脉沉濡或沉而浊者可用之,见于关部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黄帝内经》中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往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盖津液在脾,不能输化而上溢,则水道不利,积久相因,若阳盛者则发为内热中满,若阳虚者则发为胸中痰癖,故当以气味辛平不润不燥之物,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白化。《神农本草经》云:佩兰,“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也。故消渴症非此不能除。服食佩兰10克煎剂,入口馨香似兰,直入中焦,觉胃中气机融融而开,达中四散,右脉浮起,关部明显。不久,四肢温热,背微温,口内生津,手足微汗,头微胀,诊脉:右脉浮起流畅,左脉亦起。

57薏苡仁

【简介】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囚大部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本品又名薏米、生薏仁、炒薏仁。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及靶向】入脾、胃、肺而润下亦可入肝脉。

【脉应】见于右脉濡滑、欠向下流通者。

【服食感受及评述】薏苡仁,米谷之属,夏长秋成,味甘色白,气微凉,秉天秋金之燥气入手太阴肺经:秉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气降味和,阴也。其功能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薏谐意,意者,脾藏之神用,故脾藏失用,肝木萎厥而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之症以薏苡通其意,而复其神用而治之也。《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薏苡为阳明之药,故能己诸痿疾也。服食薏苡仁30克煎剂,入口有谷香味,因其性较缓,无甚感受,只是脉象尚有变化,服药前,左脉脉势从尺至寸流通力量稍大,右脉缓和、关上指力中取有结滞点,尺脉稍无力。服药后:左脉整体脉势和缓,右脉较前有力,关脉中取结滞缓和,尺已有力。

58车前子

【简介】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草亦入药。前者分布全国各地,后者分布北方各省;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炒用。

【性咏】 甘,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肝、肾、肺、小肠经而下行。

【脉应】 见左脉弦实、来势盛者可用:或右尺弦实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神仙服食经》云:“车前,雷之精也。雷者,在卦为震木,震为雷、为动、为车。车前子小而轻,随风飘,随车走,山野道途,处处生长,故其以风木之气为体,兼得土之冲气,天之冬气以生。”味甘,寒,性滑,气降味和,阴也。归肝、肾、肺、小肠经。《药性论》中云:“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痈,瘴翳,脑痛泪出,压丹石毒,去心胸烦热”此皆因车前子能疏泄肝经火热也,见左脉弦实来势盛者是也;《药类法象》言其“主气癃闭,利水道,通小便”盖前阴亦属肝木,疏泄二便,须气化以出故也,见右尺脉弦实者是也;《本经》言其“止痛,除湿痹”者,车前乃雷之精,木能疏土,邪去痺痛故也;另车前亦能清肺祛痰,然非其长也,以其秘别清浊含菟丝而治泄泻,此又其发明也。陈士铎以其开尿窍而闭精窍,用之密养精气亦为车前之发明也。现代研究其又善治眼压,此车前善治目疾之明证也。服食车前子15克煎剂,入口粘滑而爽,味甘而凉,服药钱,双寸关脉体大而有力,尺弱;服药后,左脉,寸关舒缓,尺脉力度增加,右尺略起。

59苍术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苍术和北苍术或关苍术的干燥根茎,前者称南苍术,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后二者称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内蒙、山西及东北各省。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晒干,微火烧毛去须,水浸或用米泔水润透切片,炒至微黄入药。

【性味】 辛、苦,温。

【归经及靶向】 入脾、胃经而升散。

【脉应】 见脉软而浊、缓、濡皆可用之,无论左右。

【服食感受及评述】 术禀初夏之气以生,其味苦辛,其气温,得土之冲气,土之精也,其气芳烈,香气四达,宣发舒透,其性纯阳,可升阳散郁,入足阳明太阴,凡见左右脉软而浊,缓而弦,皆可用之。《本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总取其性专开腠,能发汗而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痉疸,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故可为除风湿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张景岳总结云:“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 陶隐居言术又能除恶气,辟鬼邪,盖鬼邪之事多与思虑相关,思则气结,土气结,鬼邪之气方能籍以为患,此土生万物也,今术气甚烈,功专运化,湿土得化,鬼邪自去也。现代研究术可抗胃溃疡降血糖,实为燥胃强脾之功也。曾服食苍术10克煎剂,此药入口,气香味苦,食后不久,觉胃中气斡旋而上,胸背温湿。诊脉:双寸关浮起,上冲之势明显,不久,额头微热,胃中饥饿感。诊脉:双脉浮起更加明显,右关重按显空,脉整体来去流利,上下贯通。

60桔梗

【简介】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或栽培。喜凉爽气候。耐寒、喜阳光,以海拔1100米以下、半阴半阳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性味】苦、辛,平。

【归经及靶向】入肺、胆、大肠经。可达胸胁、鼻咽及丹田,能升能降,升多于降,

【脉应】凡见双寸不起,尤以右寸甚,双脉上下流通不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桔梗,根色黄白,叶毛,禀太阴金土之气化,味苦、辛,微温,味厚气薄,阳中阴也。能升能降,升多于降,入肺经,胆经,大肠经。观古今医家,以张元素为主,多以桔梗升而不降,张隐庵则不以为然,并说“张元素不参经义,谓桔梗乃舟楫之药,载诸药而不沉。今人熟念在口,终身不忘。夫以元素杜撰之言为是,则《本经》几可废矣。” 《本草思辨录》中亦云:“桔梗能升能降,能散能泄,四者兼具”。服食以验之,气迅速升于胸膈,又经咽上于鼻,盖引任脉上交于督脉也,此时双寸脉起,以右脉更明显,随后两胁气机萌动有舒张之感,左右脉均上下流畅,周身顿觉充实似膨胀,盖肺主一身之气故也;丹田气充实,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气行于下焦故也。明于此,即知桔梗之妙用。故清头目散表寒邪,止呕痛兼除鼻塞,利膈气治肺痈,除胸胁痛如刀刺,调腹满肠鸣幽幽,止惊恐悸气而安心神,诚妙药也,按:桔梗可主惊恐悸气,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服食桔梗觉两胁充实胸中气实,脉上下流通才然大悟,盖惊则气乱,气将结于关脉而不升不降,甚则成为动脉:恐则气下,而脉不能升;当怒而不惧,气上冲冠则脉升矣,且同样两胁充实,胸中气满,《本经》诚圣人之作也!

61白芥子

【简介】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川等地。较耐旱,喜阳光,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忌贫瘠、低洼和积水环境。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入手太阴肺经,可升可降,更善宣通而达皮里膜外。

【脉应】 右脉寸高尺低,向下流通不畅,带濡滑之象者可用,或左脉沉弦、沉滑者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盛,味辛,性温,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能升能降,更善宣通而达皮里膜外,有利气豁痰、温中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服食之,觉胸中之气下降,右脉从寸向尺流通变明显:不久气又霍然升于头部,身觉微热,左脉浮起,寸部升起显著,故《本草拾遗》言其能“发汗”:不久腰肾部气动,溫热感明显,故《日华子本草》言其主“腰痛肾冷”,然总以豁痰为最要。

62半夏

【简介】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季采挖,晒干,即生半夏:经白矾制后,称清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称姜半夏;经白矾、石灰、甘草、生姜制后,称法半夏:用姜半夏研粉,加面粉、赤小豆、杏仁等发酵制成曲者,称半夏曲。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脾经、胃经,先开后降。

【脉应】 见右脉不降或濡滑者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半夏,正当夏半五月而生,当此之时,地气上升,而天地相遇,品物咸章,阴盛而欲开,阳长至极而欲阖也,可谓阴阳开合之机也,《内经·脉解篇》云:阳明者,午也。五月者盛阳之阴也,盖此时一阴初生,而半夏正应其气,其色白,其味苦辛,其气温,体滑性燥,正禀阳明燥金之气化,气味俱薄,沉而降,入肺胃脾经,凡见右脉不降者或濡滑者皆可用之。以其辛温而可发表解郁,故《本经》谓其“主治伤寒寒热”,以其辛润燥而布阴敛阳,故《本经》谓其主“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以其苦燥湿痰而阳来和阴,故《药性赋》谓“其用有四: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而头疼,非此莫能治”。 半夏还可治失眠,《灵枢》中云: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于此更见半夏之妙用也。曾服清半夏15克煎剂,食入即觉气入丹田,下气之功立显,胸中觉气沉而开,化痰结,右脉向下流通性增强,后脑气动,即觉脑部清明,可见其确具敛阳布阴之功也。

63瓜蒌

【简介】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蒌或双边栝篓的干燥成熟果实。栽培或野生。全国均产,秋季采收。将壳与种仁分别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寒。

【归经及靶向】入肺经、胃经、大肠经而降,可畅达胸中而下行

【脉应】右寸浮滑有力可用之降下,双寸沉郁亦可选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观瓜蒌之象形,藤蔓缠绕而升,又复悬乖如灯笼,圆满之象,其中有子,正如心、肺,又如妇女之双乳,男子之阴囊,观之可知,可用本品疗此处之疾,能升能降,曾服食全瓜蒌15克煎剂,服前左脉寸关紧,尺弱。右寸沉短,关滑涩,尺弱。服后呼吸畅快,诊脉:右脉浮起,以寸部显著,由寸向尺流通明显。随即腰部松软,双腿热,阴囊处暖热松软,诊脉:左脉浮起流畅,尺脉充实有力,左寸升浮较明显,紧象己缓和。右脉较前缓和,寸微伏、尺微起。

64杏仁

【简介】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山杏、辽杏、西伯利亚杏及杏的成熟种仁,全国大部地区有产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及靶向】先入肺、胃、大肠而降,后入肝经、心经而升。

【脉应】见右寸浮弦有力,来势盛欠降,或兼左寸沉涩不起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杏仁禀眷温之气,而兼火土之化以生,味苦辛微甘,味厚于气,降中有升。其性通下直降而兼宣散横扩,入肺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服食之,觉胸中之气下降,下腹充实,诊右脉寸部有下缩之势,尺脉有力,故《药性赋》言其用有二“利胸中气逆而喘促,润大肠气闭而难便”。亦有言其能消痰、止咳、消食者;服食不久又觉气上升至头,心气缓,诊脉,左脉柔和舒缓,寸脉浮起,可见杏仁亦可入肝经解郁,入心经散结气,并能发散风寒。现代研究表明杏仁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并解除痉挛作用。杏仁杀虫,故亦主产门中虫疮痒不可忍者。

65旋复花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复花的头状花序。主产于广东,华北、内蒙、陕西及长江流域下游各地,春秋两季花开放时采收,晒干,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复花、金沸草花、旋福花。

【性味】 苦、辛、咸,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脾、胃、大肠而斡旋消散,散而能收。

【脉应】 见于右脉弦滑可用,以寸脉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 旋复花,名旋覆者,花圆而覆下,又名盗庚者,开黄花白茸,于长夏金伏之时,盗窃庚金之气。味苦而温,无咸味,除具有花之升开宣发之性,秉春之风气而生,故又能散,苦能泻下,故又主降。人皆言“诸花皆升,旋复独降”,其实旋复之功全在斡旋消散,散而能收。于此《本草新编》言之甚详,诚得其神。服食之,胸中之气转,两肋气顺,腹部气充实,《本经》言其“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补中下气”盖于此相关。多年来皆以之降气,服食之,竟不见脉象沉降之变化,于此方恍然而悟旋覆花汤之妙用。

66竹茹

【简介】 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青杆竹和淡竹的杆中的中间层,即去掉绿层后所刮下的纤维。主产于长江流域和南部诸省。四季可采,以冬季为佳。鲜用,晒干生用或姜汁炒用。本品又名淡竹茹、青竹茹、姜竹茹。

【性味】 甘,微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胃经、胆经而降。竹茹乃竹之内皮,竹成节状而中空,以象六腑、肺、脊柱,故竹茹可达六腑、肺、脊柱之内而降。

【脉应】 脉见弦滑有力用之,左右皆可。

【服食感受及评述】 竹茹乃竹之内皮也,盖竹成节状而中空,以象六腑、肺、脊柱,气微寒,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气味降多于升,阴也,降中亦有开散之能。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清肠中之热,除下痢后重腹疼,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而能治呕吐、止吐血、衄血,又主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唾血,鼻衄,治五痔。服食之不久,觉胸中之气,徐徐下行,稍后即达下焦。见双脉皆柔和而下降,诚为清六腑之妙药。

67款冬花

【简介】 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栽培或野生。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青海、河北、四川、内蒙古等地。冬季花蕾初出土时采集、阴干,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冬花、炙冬花,

【性味】辛、甘,温。

【归经及靶向】入肝经、肺经而升,可达胸背。

【脉应】双寸不起之咳嗽寒痰。

【服食感受及评述】款冬生于水中,以坚水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隆冬独秀,先春开放,花开红白,从阴出阳,盖禀水中之生阳,而上通肺金之药也。得肾之体,肝之用,故为温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为冬气,咳必因风,风为木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此水里阳生,对于伏匿之邪,可发越尽净。然多数医家皆以之为降,皆言其润肺下气。此误也,《本草求真》疑之曰:“按书既载辛温纯阳,又载泻热消痰除烦,定惊明目,治咳逆上气喘渴,暨喉痹,肺痿肺痈、咳吐脓血等症,其药似属两歧”,服食以验证之,双寸脉皆起,胸中之气充实,后背亦觉温热,盖能温肺散寒止咳化痰,散风寒。呜呼,学医多年,皆以之为降,诚可痛心也!曾服食款冬花10克、煎剂。食后不久,觉胸中之气充实,后背温热,气向上升散。诊脉:双寸脉皆浮起有力。

68苏子

【简介】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微炒。用时捣碎。本品又名炒苏子、紫苏子、黑苏子。

【性味】辛,温。

【归经及靶向】入肺经、胃经、大肠而降散。

【脉应】见右寸关弦敛不降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苏子,香而润,味辛,气温,散也,降也,能入肺胃大肠;其功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但性主疏泄,气虚久逆,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服食苏子10克煎剂,入口味香润,食入顿觉胸口胃脘处暖,不久即觉微饿,此消食之功也,胸中气宽,开胸利膈可知,右脉向下流通顺畅,力量增强。

69紫苑

【简介】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茎和须根。主产北方各省。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又名紫苑茸。

【性味】 苦、甘,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先降后升、先敛后开。

【脉应】 用于右寸沉而不起,或弦敛不开。

【服食感受及评述】 紫苑之苑,郁也,解肺金郁以成名也,紫,黑赤之间色也,黑赤,水火之色也,方在离九,感春夏之气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味辛苦温,气升味降。寒热结气,结而不散,紫苑可以散之,盖秉天春升之木气也:虽入至离之脏,仍兼下降,泄上炎之火,盖得地南方之火味也。李士材比之为金玉君子,辛而不燥,润而不滞,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而《本草经疏》则以为“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服食之,入口确觉温润,中上焦扩然,有气开之感,右脉变化明显,先降后升,先敛后开,最后肺脉大而充滑,略有空感,其功专在右肺也。

70白术

【简介】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地,农历十月采收,去净泥土及茎叶,晒干或烘干。用时经水或米泔水浸软切片。生用或麸炒、土炒用;炒至焦黄,称焦白术。

【性味】 苦、甘,温。

【归经及靶向】 入脾、胃而下行:可达中脘及腰腹。

【脉应】 见右关无力者可用、右关虚大不敛者可多用;见右脉从寸向尺流动无力、右尺无力或软涩可重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白术乃常用补益之药,其质沉而坚,气香而燥,味苦、甘,性温,入脾经,若健脾当用白术,白术沉降,若运脾当用苍术,苍术升清,白术多用下入腰腹,利腰脐之血,少用其入在中而能健脾,凡见右关无力者皆可用之,凡见右脉从寸向尺流动无力,尺脉无力或软涩即可重用之。故临床见是脉之腰腿痛皆可用之;见右关虚大不敛沉者,白术可多用。现代研究白术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盖利腰腹也;降血糖作用,盖能健脾之体也。服食白术15克煎剂,服前右寸向下流通不利,右关尺较弱,服后右脉向下流通增强,左脉向上流通增强明显,因体内湿邪较重故常头昏,化湿而使头有清明之感。后又服60克,右脉向下流通性增强,小便增多,“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已明,左尺脉浮起有力明显,“利腰脐间血”即显。

71党参

【简介】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另有西党参主产于陕西,东党参主产于东北各省,条党参主产于四川、贵州。春秋两季采挖,秋季采者佳。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甘,温。

【归经及靶向】入脾经、肺经;可达中焦及肺。

【脉应】见右关虚者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党参,甘温,质润,重于黄芪,轻于白术,其入在中焦,少入肺经,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病见右关虚者即可用之,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腱运中气,《本草正义》言其“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服食党参20克煎剂,入口甘甜,顿觉呼吸深深,胸中气足,中焦脾胃温暖舒适,心中沉静,右脉较前有力,以关部明显,显充实之象。

72龙骨

【简介】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如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主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生用或煅用。

【性味】甘,温,平。

【归经及靶向】入心经、肝经,敛降而微升;入肺经、大肠经而敛降。

【脉应】脉见浮弦长大,重按无力者可用。但以敛降左脉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龙骨,为大型动物之骨化石,骨者,肾之所主,阴也,又埋于地下面成石,必吸敛阳气于上,阴中有阳,以舌舔之,迅即被龙骨所粘附,颇具有翕收之力也,甘平而涩,沉也,降也,主入心肝、肺经大肠经。服食之,右脉从寸向尺下缩,尺脉有力而弦敛,左脉关部弦敛沉下,寸部微浮起,尺脉亦充实,头清楚,脚中气下降,中下焦充实最后左脉整体弱于右脉。龙骨镇肝潜阳人多不疑,本经谓其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痛瘕坚结”人多不解,观服食脉象之变化,可知《本经》确实通神。

73菟丝子

【简介】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成熟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物,生用或煮熟用。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此药入于前后二阴之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入经后向上运行,可达头部之目窍、耳窍、舌窍,及胸中与四肢。

【脉应】 凡见左右脉无力并从尺向寸部流通不足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菟丝子,寄生它物,缠绕而上,假空中大气而生,最善补胸中大气,曾单味服食菟丝予30克,连服三日,其味甘,有涩感,有谷气之香,服后不久即感气向上行,达于两目,目欲张而不欲合,双寸有浮盛之感,两日后觉身轻,腰腿有力,食欲好,此皆菟丝子入肝脾肾而补而升之功也,入肝明目,入肾止遗,入脾止泻。

74黄芪

【简介】 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归经及靶向】 此药入于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入经后先守胸腔之中,然后向上行,可达胸中,头目。

【脉应】 凡脉见右寸关力弱且向上流通不足者皆可用之。此药可从右寸到左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 黄芪,质松而轻,气温禀春之气,味甘,禀土之气,其妙在甘而温,盖少火生气是也。入脾肺经,升也阳也,凡见右脉升举无力皆可用之,补中益气丸中之,升陷汤中用之,补益脾肺、升阳举陷、固表御风乃其专功,其气专行右寸,多用亦可与左尺。黄芪一言以敝之:根于内而发于外,根于下而见于上者也。故脉虽起而不浮,有亦柔和,重取亦见根。然毕竟力达于上焦,故大气不升者宜之。《汤液本草》亦言其入肾也曾诊一教师,肺脉极虚而腰痛不能忍,余用黄芪而愈之。曾取黄芪200g,水煎20分钟顿服,服药前寸沉,关尺略弦,服后10分钟,觉气升至头,有热感。胃有上逆感,头胀。呼吸吸短于呼,深吸气较舒服。脉象在几分钟时寸脉略起,20分钟后又沉下,整体柔和,整体沉,右脉见弦象:30分钟后觉气开始下行,头较清楚,呼吸较前舒畅,40分钟后,两关之结亦开,双寸流畅有力。4小时后寸仍有力不沉,右弦于左。

75鹿角

【简介】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己骨化的老角(1).花角鹿: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2).马鹿角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

【性味】咸,温。

【归经及靶向】此药入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及督脉,入经后向上运行,可达颈部,入脑至巅顶。

【脉应】凡见左脉白尺向寸流通不畅即可用之决塞。

【服食感受及评述】鹿乃仙兽,纯阳之物也。其精气全在于角,角下连督脉,故其入肝经,肾经,督脉,其味咸气温。以其为角,故可攻决淤血;以其为角故可入肝、肾、督而升,凡见左脉自尺至寸流通不畅即可用之决塞:以其角在头上故可引药至于巅顶:以鹿之颈长而灵活,故可用之疗颈椎之病患:以其乃肝肾之精华升于头而化成故可益气力,强骨髓。《本经》所言“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盖因其善于攻破故也。鹿角烧灰存性可专主女胞中淤血不尽,盖任督冲皆起于胞中故也,烧则不升而降也,或炙以治消中日夜溲便七八升。鹿角胶盖与鹿角同,唯补之力大耳,曾遇一患者,腰痛数年不愈,其脉左沉弱无力,但以鹿角胶治之,数日脉起痛止。曾取鹿角10克煎之,入口腥咸,有骨味,服后不久既感觉有气从后背向颈部窜动,颈背部松软,温热,头顶发胀,但较为舒适,头目清楚,左脉寸部充盛,两日后肩颈部舒适异常,头脑灵活。

76牛膝

【简介】为苋科草本植物牛膝和川牛膝的根。前者主产于河南:后者主产于四川等地。冬季采挖。晒干。生用或酒炙用,或盐炙用。

【性味】苦、酸,平。

【归经及靶向】入于肝经、肾经而下行,可达腰腿。

【脉应】见于左尺沉,或左寸欠向下流通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牛膝秉天秋金之气以生,质沉而重,味苦、酸,性平,味厚气薄,入肝、肾经。凡物之根横生者多,而牛膝之根直下而行,其长细而韧,酷似人筋,盖有是形必有是气,所以能舒筋通脉,下血降气,其性下走如奔,走而能补,故能通经闭,破血癥,引诸药下降。功能逐瘀通经、强壮腰膝,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验之于脉,则以左脉变化明显,凡左尺脉沉,寸不向下流通者,皆可用之。曾服食牛膝15克煎剂,食后30分钟,即觉气向下沉降,达于小腹及后腰,双脉下行之势明显,双尺微起,稍后两腿较前轻快,双足抓地有力,双尺浮起有力,左较右明显,最后左脉盛于右脉。

77肉桂

【简介】 为樟科乔木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多在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生用。

【性味】 辛,甘,热。

【归经及靶向】 此药入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入经后下行而散,达于腹部。

【脉应】 见于右尺沉紧可用。此药可从右尺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评述】 肉桂为树身近下之皮,故性能下达,味辛,热,气味具厚,沉也,降也,以其为皮,味辛故可散而达皮。验之于脉,服食后以右尺脉洪大为最明显。此正是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之功也。色紫赤,又善助君火,成先天乾坤洛书四六相交之理,故可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阴寒痹阻而关节腰肢疼痛或疮家白疽。服食肉桂10克煎剂,入口甘融,有粘腻感,服后感觉气向少腹运行,暖热充满整个腹部,腰骶,右尺脉明显鼓动有力。

78香附

【简介】 为莎草科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广东,河南,四川等地。秋季采挖。燎去毛须,晒干。生用,或醋炙用。用时碾碎。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

【归经及靶向】 此药生用入肺经而上行胸膈,熟用入肝经则下走肝肾。

【脉应】 见脉体弦敛,来去不畅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香附禀地温燥之气,而兼得乎土金之味,故其味甘,兼苦辛微温,入足厥阴经,亦入手太阴经,气厚于味,阳中之阴,能升能降,血中之气药也,其形亦两头尖尖,诚上下内外疏通之药,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乃解郁之圣药也。验之于脉,重在左脉,盖左主肝,肝主气机故也。然亦能解右脉之弦,其主治甚多,《本草纲目》言其“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腑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疱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曾服食熟香附15克煎剂,入口苦中微辛冲鼻,香味浓郁,服后20分钟两侧胸胁涨,觉其气舒展,心胸畅快,双侧脉见舒缓之趋势。

79川芎

【简介】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主产于四川。系人工栽培。五月采挖。晒后烘干,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辛,温。

【归经及靶向】入肝经、胆经、心包经而上行。可达胸中及头。

【脉应】见左胁弦涩不升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川芎禀天之温气,地之辛味,气味俱阳,阳主上升,其质沉,其气香,故为血中气药。凡肝气肝血瘀滞而见左脉弦涩不升,皆可用之,可引气血上达于头。故《神农本草经》以其“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左脉寸部主头主心胀,故现今之心脑血管病多用之。现代研究表明川芎水提物与生物碱既有扩张冠脉流量的作用,又具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抗血栓作用及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曾服食川芎10克,煎剂,入口辛中略苦,不久觉气从两胁上升,从颈部入脑,颈舒脑清,后又感胸部开阔,半小时后觉小腹微痛,似有气动感觉,双脉寸尺变得协调,舒缓,且左寸脉尤为充盛。

80杜仲

【简介】为杜仲科乔木杜仲的树皮。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皮内呈紫褐色,晒干,切块成丝。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 甘,温。

【归经及靶向】入肝经、肾经而下行,降也,散也。可达腰腹、骶跨及双下肢。

【脉应】凡左尺沉,或弦敛无力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杜仲者,树之皮,内有丝连,皮之固密之甚者也,固密着,卫气之功也,密守不散者金水之功也,故杜仲乃得金水敛藏之全功,不特补肝肾,亦能补益中气,然最能温补肝气,达于下部筋骨气血,降也,散也。以脉验之,凡左脉尺沉,或敛细无力者,皆可用之,故《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现代研究表明杜仲可促进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蛋白质胶原的合成和分解,具有促进代谢、防止衰退的功能,此诚为杜仲秉金水之精故也。曾服食杜仲10克煎剂,入口味甘,有宽厚之感,服后不久即觉气向下走,而后腰先觉温暖,后又觉温热之感向背扩展开来,过不多久双下肢内侧感觉温涨,浑身感觉舒适,双尺脉力量增加。

81白芷

【简介】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和杭白芷的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润透切片。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而顺行,入胃经而升于面,入脾经而助脾升清。

【脉应】 见右脉弦敛不升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白芷色白而香,味辛气温,气厚味轻,升也阳也,凡见右脉之弦敛不升者皆可用之。入肺经而顺行,入阳明而升于面,入脾经而助脾升清,冲脉逦阳明而上,其见于脉当在右脉,故白芷又能入冲脉。致阳明之气于冲脉,调冲脉之血而随阳明,去阳明之浊翳,致冲脉之清和。其主寒热,胎漏滑落,漏下赤白,血闭阴肿,面斑乳痈,鼻塞头痛,排脓生肌无不与以上之功用相关。《本经》言其主肌肤之润泽,于现代药理已有明证,以其具光敏作用而能治白癜风,以其能使迅速增殖的银屑病表皮细胞回复到正常的增殖率又可治银屑病,诚古不余欺。服食白芷10克,煎剂,入口辛香,入腹即觉胃中温温,不久上升至胸部,呼吸顺畅,稍后面部微热,右脉浮起有力,以寸部明显,右脉较左脉变大。

82藁本

【简介】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和辽藁本的根茎。主产于湖南、四川、辽宁及河北等地。春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晒干,润透切片。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入膀胱经,兼入肝经及督脉。可达巅顶及小腹。

【脉应】 见左寸不升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藁,高也。藁本始生崇山,秉天春升之木气,兼得地之辛味,故气温,味大辛,气厚味簿,阳也,升也,太阳经本经药,入足厥阴肝经,兼入奇督。服食之觉背部温热,有气上行达于颈部,渐至头项,头清眼明,左脉浮起有力,以寸部明显,故但见左寸不升,皆可用之。以治寒气郁结及巅顶痛、脑齿痛;藁本亦能温通下焦,服之下焦亦觉温痛舒畅,右尺脉充实有力,气机收敛,故《本经》则以之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痛。现代研究可显著降压,盖寒气搏于血管,血管紧张,外周阻力增高,故血压上升,今藁本辛温发散可使血管扩张,故降压可知。

83玄参

【简介】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地。立冬前采挖,反复推、晒,到内部色黑,晒干,切片。生用。本品又名元参。

【性味】 苦、甘、咸,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胃经、肾经。降中有升。

【脉应】 右脉浮浊有力,或寸高超,关尺伏下,因火或因下焦积聚而气不下行者即可加。

【服食感受及评述】 玄参正禀北方天一之气,兼得阳和,味苦甘微咸,气寒¨苦能清火,甘能滋阴,降中有升,阴中有阳,治胸中氤氲之气,清浮游之火,而引火归元,为少阴经之君药,故易老云: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但见右脉浮浊有力,或寸高起,尺关伏下,因火或因下焦积聚而气不下行者即可加而用之。张景岳对玄参功用做了高度概括总结“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颈项咽喉痹毒、瘰疬结核,驱男女传尸,烦躁骨蒸,解温疟寒热往来,治伤寒热斑支满,亦疗女人产乳余疾,或肠中瘕热癥,并疗劳伤痰嗽热烦,补肾滋阴,明目解渴”。曾服食玄参15克,煎剂,入口,先苦后甜微咸,不久觉头部微沉,有气下行,右脉寸部下缩,关尺微起,左脉变化不明显,稍后,觉气行至小腹,有热感,右尺起而有力。

84葛根

【简介】 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分布于全国各地。春秋两季采切片,晒干。生用,或煨用。本品又名干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性味】 甘、辛、凉。

【归经及靶向】 入脾经、胃经而上行。

【脉应】 右脉不升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葛藤延蔓显明,其根阴润在中,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其气平凉,气味俱薄,气轻于味,体轻上行,其性升而无毒、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轻宣解肌,升阳散火。外阳内阴,有三阴渐长,化炎热为清凉之象。能鼓舞胃中清阳之气,能升胃气,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发汗解肌,散火郁,解酒毒、药毒,治清气下陷,泄泻,伤寒疟痢,但见右脉不升者皆可用之。今有用之治颈椎病者,有效则必是见于右寸之不通者:用之降压,有效必是见于右脉弦敛有力者;用之治疗冠心病,有效必是见右脉痹阻者;用之改善脑供血,有效必是见于右寸之不升。或有问者,葛根汤治项背强几几,是否葛根也能治左脉耶?《本草崇原》中云:葛根延引藤蔓,则主经脉,甘辛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合太阳,故葛根为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外合于太阳经脉之药也。故葛根汤乃是引阳明之气达于太阳也,改又配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等以治“项背强几几”。曾服食葛根20克,入口甘凉,入腹即觉胃中气动而上行,右脉微起,稍后,觉胸中清凉,口中津生,头脑清明,右脉浮起有力,以寸部明显。

85细辛

【简介】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辽宁、吉林,“华细辛”.主产陕西。夏秋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入胆经、肺经、肾经,入经而上行升散。

【脉应】 见左右脉沉而不起者皆可用之,见于左寸者佳。

【服食感受及评述】 细辛,秉天春升之木气以生,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轻清柔劲,端直修长,性温而气厚于味,轻清上浮,升也,阳中阴也。入少阳,宣达少阳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服食之,左寸脉升起,整体首见弦长之木象,觉头内温润。故头痛脑动,目不明,窍不利,自下而上不能宣达者,细辛可主之;服食细辛首见右脉沉敛,而后又见右脉浮起充滑,因此《开宝本草》又言其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本经》又言其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痈死肌,此中又极具深意,盖细辛极辛,辛能致润,其入少阴,清少阴之邪,能致津液血气流通内外,化饮邪而为津液,此亦辛润通络之功也。

86藿香

【简介】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主产广东,藿香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 辛,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脾经、胃经,可升可降。

【脉应】 见右脉浊而上下来去不畅者,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藿香禀清和芬烈之气,味辛微甘,味薄气厚,浮而升可降,馨香气正,宣辟诸恶,刚也。专入脾、胃、肺。助脾醒胃,开胃口,宽胸脯,进饮食,止霍乱,除吐逆。右脉浊而上下来去不畅者,可用之。现代研究藿香可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作用是其宣散作用之明证: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是其宽胸膈、进饮食、止吐逆之明证:收敛止泻是其升清之明证;较强的抑菌杀菌防腐作用是其辟恶之明证。参合脉症用之其效甚速。曾服食藿香10克煎剂,入口,觉药力直入中焦,胃中气动,同时一股清气升至胸部、头面。诊脉:右脉微起,寸部明显。稍后,觉胃中之气下行,腹部舒畅,右脉浮起,来去之势盛,上下流畅,左脉微起,较右脉变化小。

87荆芥

【简介】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木植物荆芥的带花序全草或花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多系人工栽培。秋冬采收;阴干切段。生用、炒黄或炒炭。

【性味】 辛,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脾经、肝经而上行,然升中兼降。

【脉应】 见左右脉不升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荆芥辛苦而温得春气,气味俱薄,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善走散,浮而升,阳也,然尝之先辛后苦,俱带凉味,是又升中复兼降矣。气香故入脾经助脾升清,得木气入肝经气分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主清利头目,愈身背疼痛,凡左右脉不升者皆可用之。风在骨肉者,防风主之,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故皮肤风疹成团选荆芥可愈,此又因升中又降也。曾取荆芥10克冲泡饮之,此药闻之辛香,入口清淡,食入不久,觉胸中有气上升,后背温温,头部清爽,双脉皆起,来势有力。稍后,觉气又有下行之势,慢慢下降,脉较前平和,但寸仍较尺高,来势减。

98夏枯草

【简介】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当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

【性味】 苦、辛,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肝经、胆经,可上可下、能敛能散。

【脉应】 见左脉浮而有力可用,或右脉沉弦亦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夏枯草,秉纯阳之气而藏之,故至夏至而枯,味苦而辛,功于外则凉,功于内则热,言其升者,言其降者,言其敛者,言其散者皆得其偏。夏枯草可枯在外之浊阳,而引阳入阴,左脉浮而有力者,服之,可见柔和沉下,故言其补肝血、缓肝火、疗不寐可也。《本经》所言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盖因于是;阳入于阴动于内而消在内之结,服之,脉可见于沉候动滑流畅,右脉冲和,《本经》所言“破徵,散瘿结气”盖因于是。观娄全善“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之语,夏枯草似为阳药,此实为夏枯草消厥阴之结气之功也。故《本草新编》所言“夏枯草,味苦,气温,目寒者,误。”之语当慎信之。

89栀子

【简介】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秋冬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归心经、肺经、肝经、胃经、三焦经,以降为主,亦能疏散。

【脉应】 右脉浮大滑盛寸脉不降者即可用,或见脉沉而不起、按之实而有力亦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栀子感天之清气,得地之苦味,其色黄赤,以象火,体性轻浮,以致肺,棱壳似介致三焦,房刻七棱九棱,以应洛书七九,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以其降,故引胸中至高懊恼之火屈曲下行,右脉浮大滑盛寸脉不降者即可用之,以其阴中有阳,与酝闭邪火之痞块同气相应,故泻三焦之郁火,导痞块中之伏邪,故见脉沉不起,按之实有力者即可用之。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本草崇原》中云“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姤水火,调和心肾之功。”此又窥栀子之妙也,盖阴中有阳,体性轻浮,恰如运行于五内之水气也。现代研究栀子可保肝利胆,此可征之于右脉之变化,煎剂减慢心率、扩张血管又为其泻火散郁结之明证。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证,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清胃血,蒲黄炒,此皆先人之经验也。曾服食栀子10克,煎剂,此药汤色金黄,入口微苦,食后不久,觉胸中之气下行,气定神静,右脉伏下,以寸部明显,稍后,觉有一股清凉感,自下焦向上缓缓升起,渐至胸中,口中津液增加,右脉柔和浮起,略带充滑之象。

90小茴香

【简介】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用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谷茴香。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先入脾、胃经下行,而后入肝、肾经向上。

【脉应】 右关尺弦、紧而左寸偏沉者。可降右升左,从右寸到右尺到左尺再到左寸。

【服食感受及评述】 小茴香得土金之冲气,而兼禀乎天之阳,辛香发散,入足太阴、阳明、太阳、少阴经,温里散寒下气,兼补命门。服小茴香10克煎剂,食后30分钟觉胃肠中气动下行,有肠鸣音。诊脉:右寸伏下,关尺脉汹涌下行,此小茴香降右脉之功也:左脉来势微盛。1小时后,小腹温热感,腹部舒畅,背后温温。诊脉:右尺较寸关来势有力,左脉整体流畅,寸较尺来势盛。此是小茴香温胃下行,而入肝、肾经上行也,应洛书六、四相交之机;气机自前而降入于内,由内而外气之散,此即小茴香散寒之过程。

91辛夷

【简介】 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主产河南、安徽及四川等地。早春花蕾未开放时采摘晒干。本品又名辛夷花、木笔花。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胃经而升,兼入厥阴而舒达肝气。

【脉应】 见于双寸沉而欠向上流通,有阳气郁遏之象者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辛夷一名木笔,一名迎春。花苞之属,苞毛花白,体性升宣开散,又稟春阳之气以生,又得春气之最先,其气温,其味辛,气清而香,味薄而散,浮而升,阳也。主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兼入厥阴舒达肝气。验之于脉,左脉与右脉皆能从下向上贯通,于左脉升散之力强,于右脉向上升而不散,更能升胃气至于太阴。凡阳气郁遏,身体寒热,头风脑痛面疱,见此类脉症皆可治之。曾服食辛夷10克、煎剂。此药入口清香,食入不久,觉后背温温,有气上升至头,稍后双目融融,鼻息通畅。同时胃部气动上行至胸中。诊脉:双寸起有力,来势盛。

92木通

【简介】 为马兜铃科藤本植物或毛莨科常绿攀援性灌木小木通(川木通)、绣球藤的藤茎。前者称关木通,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后者称川木通,主产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秋季采收,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入心、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经,以沉降下行为主。

【脉应】 见脉体盛大、而欠流通,火气弥漫、窍闭不通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木通为藤蔓之梗,其质轻而全体玲珑通彻,其味甚细苦,其气寒,沉也,降也,主热气内盛,壅塞于上下九窍,入心、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经。故可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声哑鼻塞、乳闭难产,利小便,通大肠,更主五淋,开关格,其功全在通利而泄热,但见脉体盛大,火气氤氲,窍闭不通皆可用之。其又善贯串经络,治周身拘挛,肢体痹疼,活血消肿,《医宗金鉴》治三痹有木通汤方,即法于此。曾服食木通10克煎剂,此药入口细苦,觉胸中安宁,并有气下行,入于中焦,稍后,下焦气功,右脉沉下而束敛。

93砂仁

【简介】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缩砂主产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地。以阳春砂质量最优。7、8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低温干燥,用时打碎生用。本品又名缩砂仁、阳春砂仁。

【性味】 辛,温。

【归经及靶向】 主入脾经、胃经、肾经。可达上、中、下三焦,以中、下焦为主。

【脉应】 见右脉弦敛不散可用,气机浮越不降可用,右尺虚大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砂仁禀天地阳和之气以生,群子团聚,凝敛阳和,五行归土,其味辛,其气温,入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亦入手太阴、阳明、厥阴。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辛能散,又能润,温能和畅通达,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和之气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治脾胃气结滞不散,虚劳冷泻,心腹痛,能下气消食。见右脉弦敛而不散者可用之,气浮越而不降者可用之,右尺虚大可用之佐它药以凝敛。服食砂仁5克,泡服,入口辛香,不久胃中温热舒适,觉胃中之气向四周扩散,右脉脉体舒展,以关部明显。稍后,觉气渐渐沉入下焦,丹田充实感,小腹微温,右尺充实有力,右脉较左脉大。

94甘草

【简介】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及东北等地。春季采挖,洗净,切片干燥,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 甘,平。

【归经及靶向】 入心经、肺经、脾经、胃经。可直入中焦而守中。

【脉应】 见右脉极弦者可重用;右关空鼓善饥者亦可重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甘草,味甘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有言其入心肺脾胃,有言其入肝肾脾,盖土味之药无处不到,然入脾胃乃其专性。脾主更代,脉结代者,可重用甘草,如炙甘草汤;右脉极弦者,木盛土衰,可重用以治之,盖“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右关空,阴火盛而善饥者可重用甘草以治乏;万中有升有降,有寒有热,必用甘草,调和而使之不争而各为其能,故有国老之称。服食生甘草10克煎剂,入口极甜,略带土之香气,食入觉甘润之感明显,胃中舒适充实,心境较前平和,渐觉气流布仝身及四肢,浑身充实舒畅。诊脉:右脉冲和流畅,关部较有力,左脉亦较柔和。

95泽泻

【简介】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采挖,洗净,烘干,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炒用。

【性味】 甘、淡,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肾经、膀胱经而下行。

【脉应】 见脉濡滑而浊,由寸向尺不能降者可用,以右脉为主。

【服食感受及评述】 泽泻,水草也,生于水而上升,形圆,一茎直上,无下行之性,稟地之燥气,故断面干燥,禀天之冬气以生,故味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泽者水湿之地也,泻者,祛之也,顾名思义,其能专燥水湿之地,使水化为气。医家皆言其为“除湿之圣药也”。 《药性赋》言其用有四: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主小便淋沥仙药,疗水病湿肿灵丹。《主治秘诀》亦云其用有四:入肾经一,去旧水养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肿四也。又云:渗泄止渴。其主风寒湿痹者,三者以湿为主,此能启水气上行而复下,其痹即从水气而化矣。服食之,脉从寸至尺沉下明显,以右脉为主,不久脉又见冲滑流通。

96瞿麦

【简介】 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全草。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江苏等地。夏秋两季采割,晒干,生用。

【性味】 苦,寒。

【归经及靶向】 入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而下行。

【脉应】 见左寸滑盛不降或右尺滑盛者皆可用。

【服食感受及评述】 瞿者,有四通八达之意,麦者,肝之谷,有东方发生之意。花开午月,花色斑斓,正得火令之气,不待其收成,但用其蕊壳,若待其果成,干则爆裂而不留。其气寒,味苦辛,降也,阳中阴也,性猛利,善下逐,降心火,利小肠,逐膀胱邪热,为治淋要药。曾服食瞿麦15克煎剂,入口微苦,食入即觉下行之势明显,不久胸中清凉感,小腹气动,左脉沉下明显,较前柔和,稍后,小便两次,神静气定,左脉柔和伏下,右脉亦较前舒缓。

97百部

【简介】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木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春秋两季采挖,入沸水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 甘、苦,微温。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而降。能达胸中而下行。

【脉应】 见右寸浮涩不降者可用,可从右寸到右尺。

【服食感受及评述】 百部根正得天地阴润之气,按其形象,当谓似肺,根下撮如芋子至十五六枚之多,咸黄白色,白为肺本色,黄乃脾色,味甘、苦,性微温。亦有本草大家言其性寒者,盖体温而用寒也,归肺经。阴也,润而降也,专入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灭虱杀虫。曾服食百部10克煎剂,入口微苦,略带甜味,食入咽喉、胸中温润舒适,口中津液微增,觉有气徐徐下行,咽部、胸中渐觉清爽,右脉由寸向尺流通顺畅滑利。

98前胡

【简介】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的根。前者主产于浙江、湖南、安徽等地:后者主产于江西等地。秋冬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肺经、胃经而下行。

【脉应】 凡见右寸不降者,即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前胡得土金之气,而感秋冬之令,故味苦微寒无毒。乃手足太阴、阳明经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阳、厥阴者不同也。其功长于下气,阴中有阳。主治痰实胸满,胸肋中痞,心腹症结结气,风头痛,反胃呕恶,气喘咳嗽,凡见右脉自寸不向下降者,即可用之。其功与柴胡正好相反,一升一降,柴胡观左脉。前胡察右脉。服食前胡10克煎剂,入口微苦,食入即觉胸中之气四散,渐趋下行,稍后,胃中气动,亦向下动,右脉寸部来去流畅,且向尺部流动明显。

99鳖甲

【简介】 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长江流域出产多。取甲,洗净晒干。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 咸,微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肝经、脾经,下行入于至阴而后达于至阳。可达背脊及小腹。

【脉应】 见左脉自上向下不畅,或浮起不敛者皆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鳖甲全禀天地至阴之气,而凝敛为甲,盖背为阳,故甲中亦蕴藏真阳,其味咸平,功善平肝潜阳,破癥瘕,除坚积,沉也,阴也。验之于脉,则以左脉为主,盖左为阳,背为阳,同气相应,其治亦在背在左,凡见左脉自上向下不畅,或浮起不敛者皆可用之。《本经》所言“主症瘕坚积寒热,去痞疾、息肉、阴蚀、痔核、恶肉”皆因是理也。又细察鳖甲,实乃脊柱之相连者也,其节节相连,稳定不移,正可以之治脊柱病也;又鳖甲至阴而沉,其又在背阳,故其可以入于至阴之地,又能出乎至阳之外,青蒿鳖甲汤是也,吾以是理用之治银屑病诚有良效。曾服食鳖甲30克煎剂,入口腥味明显,食入即觉药力下行入内至深层,不久觉药力达于小腹,稍后腰部气动,觉腰部充实有力,左脉较有脉有力,且左尺充实有力。

100龟板

【简介】 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主产于长江下游两岸。剥去腹甲,晒干。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 咸、甘,寒。

【归经及靶向】 入肝经、肾经而下行,可达小腹。

【脉应】 见右脉虚大不收、不降、不敛可用,右尺伏下者亦可用之。

【服食感受及评述】 龟板,正品乃龟之腹甲,龟者,善胎息而通任脉,故长寿者也,性味甘咸、寒,滋肾潜阳,退虚热。凡肾阴不足、骨蒸劳热、久咳、咽干口燥、遗精、崩漏带下、腰膝痿弱无力、久痢久疟等症,皆可治之,其脉当见右脉虚大不收、不降、不敛。余每见尺脉伏下者多用之。龟板至阴,然煅之则不寒,故亦不专主沉降也,以此专入冲任,而主妇科百病,诚有良效。现人多以龟甲以充之,则难获此伟功。服食龟板30克煎剂,此药入口腥、咸,食入即觉气沉降较明显,神静气定,呼吸绵长,不久药力达丹田,头沉欲睡,双脉伏下,右较左明显,且尺部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