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美华:一生只为景泰蓝

 灯下悦读 2020-04-20

钱美华:一生只为景泰蓝

 

钱美华和她的弟子 珐琅厂/供图

 

    景泰蓝在经历巅峰、挫折、拯救、复兴和再次低迷后,这门手艺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当前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得其发展并不乐观,但有位耄耋老人并没有为此放弃对景泰蓝艺术的追求,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她默默在一线工作60年,却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她戴着氧气罩,费力地把头抬起了一点,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

    1955年春末,北京特种工艺美术公司28岁的钱美华收到梁思成的来信匆匆赶往同仁医院,当时51岁的恩师林徽因已经病危,梁思成也病倒了。推开门,看见病床上的恩师,想起林徽因在病榻前给她开过的书目,挑灯夜战整理的景泰蓝图稿。钱美华眼睛湿润了,“林先生和梁先生都患有肺病……我怪自己,一直忙,都顾不上探望二位先生。”钱美华不善于表达感情,但她垂下了眼睛,冲着恩师默默但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结缘·景泰蓝

    钱美华生于浙江小县宁海,这里出过美术大师潘天寿,20年后她考入了潘大师所在的浙江美院,学习西画和图案设计。她对手工艺的热爱与家庭的影响分不开,父亲和哥哥都是制造钢笔的工艺师,姐姐绣一手好刺绣,母亲懂得做蓝印花布,从母亲手中第一次看到了蓝印花布的时候,生动朴实的花纹打动了她,10余年后,她在北京第一次看见了景泰蓝花瓶,更生动细致的花纹,更富丽的色泽和造型折服了她。“我学美术出身,对美的事物特别敏感。而且技艺是那么精细,都形容不出来了。”

    1952年,她应邀为亚太和平会议做会场展示和礼品设计,第一部作品是敦煌色彩风格的景泰蓝灯台,得到了当时作为组织者的郭沫若先生的好评。

    加上恩师林徽因的嘱托,钱美华一步步走下去,与景泰蓝一生结缘。

    80岁的钱美华前不久刚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录,作品“友谊樽”、“和平颂宝鉴”等多次获国内外大奖,但这名和善的老太太身上没有一点泰斗级大师的架子,素色的衬衫,温和的笑容,脖子上挂着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

 

  擦亮·景泰蓝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国家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工艺的生产经营基本偃旗息鼓。“只是偶尔能在地摊上发现一些前代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传统工艺实行了抢救,景泰蓝工艺还是面临着很大困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钱老很感慨:“几乎没有工业,手工业也奄奄一息。北京的景泰蓝都是零散的小作坊,普遍不景气,停产,老艺人改行,不少百年老字号都关闭了。”

    1951年,钱美华来到了北京特种工艺美术公司,同年进入清华,拜在林徽因门下专修工艺美术的研究生,钱美华和同学们在林徽因的带领下深入民间手工作坊,找到了传统景泰蓝图案简单、花色单一等衰败的症结,于是她担负起了继承传统同时开发创新的任务。

    1956年,由40多家珐琅作坊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1958年特艺试验厂并入珐琅厂,改为国营企业,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平房,铺着石棉瓦,生产条件相当简陋。

    钱美华进厂后,在每道工序的制作车间都待过,向第一线的师傅请教,把传统的景泰蓝样式:小口,观音,筒子等都做了一个遍,她虚心勤奋,通常一道工序三年出师,她一年就出师,能做出成品。当时掐花组组长宋师傅夸奖她:“看起来好像挺瘦弱的,干活还挺泼辣。”

    1971年制胎车间发生了一起机器爆炸,她就在5米附近,头发上身上都是碎片,受了点轻伤,丈夫很担心她,可她把伤口一包,很快就又出现在车间里了。闲暇之余她常去故宫博物院,研究前人的作品,为了能找到更多的传统图案,她让故宫的工作人员将自己反锁在珍宝馆里面。

    同时,她不停地进行创新尝试,在担任总工艺师前后,改变了数百年来凭印象进行手工传授的习惯,将传统样式制成图纸。为了做好掐花和点蓝的活儿,她和师傅们常去中山公园一起看自然花鸟,感受自然的颜色和形态以改变传统工艺中颜色渐变效果不明显,形态不生动的缺点。

    在点蓝工序里,她也改变了过去一些老工人偷偷调色,对学徒留一手的做法,以自己美院学来的知识,毫无保留地给学生们讲配色的方法。她编写的《景泰蓝创作设计》教材,影响了以张同禄、戴嘉林、杨宏勋为代表的许多景泰蓝大师。她大学在西湖白堤边度过,受江南风物熏陶,年纪越大对简约素淡的风格越偏爱,设计“飞雪迎春”盘时将齐白石的水墨写意风格引入制作,并发明了剔染点蓝法。

    在钱美华这一辈老工艺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拯救,七八十年代迎来了全面复兴,北京珐琅厂和北京工艺美术厂等国内生产制作景泰蓝的专业厂家,使北京重新恢复了“景泰蓝之乡”的美誉。

 

    心忧·景泰蓝

    总结现在景泰蓝市场特点,钱老一句话概括:“农村包围城市”,市场上流通的景泰蓝作品以乡镇企业居多,精品不多。

    钱老说,严把质量关是职业道德,有一次她看见了一樽裸体人像景泰蓝,毫无人体美感,造型生硬,却标以高价。她摇摇头说:“创新是值得鼓励的,但质量一定要把关,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美感。”在质量方面,钱老又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不少小企业为了省钱,釉料质量不过硬,加上不严格的掐丝工序,导致丝头缝合不严密,釉料混在一起,使颜色偏黑,过去有一种釉料叫金星料,烧出来闪闪发亮,非常好看,现在因色泽整体偏暗,都看不出来了。

    关于市场情况,钱老的学生、北京市珐琅厂现任总工钟连盛大师说:“景泰蓝一个花瓶七八千到几十万,看上去很贵,我们的材料成本高,紫铜、金、银、釉料,这些市场价格都很难降下来,还有大量的手工人工成本。比起瓷器来,还是属于很微利的行业了。前几年偏低迷,是因为大家看着卖得好,都抢着做,反而成了价格竞争了,忽视了艺术鉴赏性和质量。这两年随着行业内部的努力改进,加上国家在文化政策上的重视,市场逐渐被打开,景泰蓝的情况还是被看好的。”

    新一代的景泰蓝在釉料品种上增加到几十种,技法上也做了改进,钟大师的工笔花鸟作品系列《荷梦》实现了无掐丝工序的突破。不少大师作品中也融入了异域风格和时代气息。在制作上按几件一批的方式来生产,减少积压期货的可能,使效率最大化,扩宽景泰蓝的销售市场。

    “人才问题是我最担心的。”80岁的钱老有些感慨,景泰蓝行业人才总体青黄不接,技师们和过去一样,大多很清贫,技工收入普遍偏低,每月平均不到2000元,加上制作景泰蓝的过程辛苦且周期较长,通常一件普通景泰蓝制品要三个月,大件作品需要半年,人才大量流失。近两年来,工艺美术行业实行大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但仍需行内行外、文化界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景泰蓝的历史和制作

    景泰蓝是特种艺术品,它与福州的脱胎漆器和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三宝”。用紫铜做成器物的胎,把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填上去珐琅彩釉,然后烧成。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出产的最为精致。明朝景泰年间做出的成品最好,故称景泰蓝。原是宫廷艺术,后来流入民间。

    明代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清代的景泰蓝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鲜艳,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但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衰败,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多为刻款。

    景泰蓝的制作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同时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现在的景泰蓝制作和前代体相同,大致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磨光和镀金五道工序:

    制胎是将紫铜片按图纸剪出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掐丝是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点蓝就是用金属小铲把珐琅釉料填入丝纹空隙中,经高温烧熔,将粉状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

    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镀金是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酸洗、去污、沙亮,通上电流,黄金液便牢牢附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

    这其中,最关键的在掐丝和点蓝阶段,花纹和色泽的把握,决定着景泰蓝质量的好坏。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