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诗的句法艺术

 清欢几许 2020-04-22

     杜甫很注意诗歌的句法艺术。他曾虚心向高适求教,问道“佳句法如何?”而那些因句法得当而形成的佳句,又是他平生的刻苦追求,所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即表现了他对句法艺术的痴心与至诚。

    所谓句法,依萧涤非先生的界定,“是指一句诗的组织法或结构法而言”。句法主要包括句式、词的省略、词序倒置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杜诗的句法艺术作出研究。

一、句式错综,韵律和谐

    这里所说的“句式”,是指诗句的意义节奏,是就诗句的语法结构而言的。应该看到,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就四言诗来说,是2—2型的;就五言诗来说,是2—2—1型的;就七言诗来说,是2—2—2—1型的。所谓韵律节奏,是指诵读时声音的自然停顿,只有作这样的停顿,才和谐入耳。所以,一般来说,作者总是力求让他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相一致,使人读起来既声音入耳,理解诗意上也能顺畅无阻。但是,从创作实践来考虑,处处让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相一致,是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表意的复杂性,诗人为了准确地状写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抒写曲折的情思,很难将句子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完全统一起来。二是因为随着汉语词汇的增加,多音节的词汇亦大量出现,特别是一些地名词,如“神女峰”、“黄鹤楼”、“瞿唐峡”、“洞庭湖”等等,这些地名词出现在句首,就无法再保障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一致;而唐人又特别喜欢遣地名入诗,因为使用地名具有拓展诗境、张大气象以及强化抒情等多方面的效用。其三,是出于艺术美学的考虑,在一首诗中,如果各句的意义节奏均与韵律节奏一致,诗意固然因此而明达,但也会造成句势的平板,缺乏摇曳动荡之姿。于是,如何使句式错综变化,在不妨碍表意的前提下,使某些诗句的意义节奏突破韵律节奏,便成为诗人们思考的问题。杜甫在这个问题上是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他在诗句的意义节奏上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在五言常式“2—2—1”和七言常式“2—2—2—1”之外,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句式,试述如下。

   (一)五言诗的句式,有“2—1—2”式,例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又有“1—1—3”式,例如:“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遣愁》)“国—带—烟尘色,兵—张—虎豹符。”(《别苏徯》)又有“1—3—1”式,例如:“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又有“1—4”式,例如:“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秋日夔府咏怀》)按:二句意谓:紫色的东西,是收获于岷岭的芋头;白色的东西,是引种于陆池的莲藕。“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按:“青”、“黄”,是指“峰峦”、“橘柚”的颜色。“惜”、“知”,皆为作者的心理行为。又有“4—1”式,例如:“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季秋江村》)按:“登俎”、“支床”,分别为“黄柑”、“锦石”的定语。“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又有“3—2”式,例如:“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赠别郑炼赴襄阳》)“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在以上六种句式中,“3—2”、“1—4”句式在行文上最难处理,因为这两种句式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冲突较大,而诵读时又必须遵循韵律节奏,所以如果处理失当,很容易造成音与意的隔膜。但是,我们诵读上述例句时,并未感到这种隔膜。这就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二)七言诗的句式,有“1—6”式,例如:“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按:两句言成都一带物产丰美。丙穴、郫,均为地名。又有“2—5”式,例如:“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按:“晓漏”,言时间;“晴窗”,言处所。“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按:前句是说,岁月艰难,正须少壮方可度越,而己身已老,故苦恨(即深恨)之。前二字是因,后五字是果。后句是说,心情颓丧,正须以酒消愁,却又因为身体多病而停杯,则愁苦之情更深一层。又有“3—4”式,例如:“棋局动—随幽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野老》)又有“5—2”式,例如:“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其一)按:伤多,意为“过多”。“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

    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这些句式的运用,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在按着韵律节奏诵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并不感到句意的晦涩,也就是说,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即便是“1—4”式、“3—2”式、“3—4”式这些与韵律节奏矛盾较大的句式,也同样具有这种长处。这就是杜甫的绝妙之处。实非孟郊的“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怀南岳隐士二首》其一),韩愈的“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可比。

            二、词语省略,蕴涵扩大

    杜甫精心探究诗歌语言的省略技巧,他能做到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归纳杜诗的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

   (一)以副代动。杜诗中有些句子保留了修饰动词的副词,而把动词省略了。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副词,去显示被省略的动词的意向,而副词本身又在发挥它的表意功能。所以,这是用一词而兼表二意,真可谓一箭双雕之举。例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出郭》)按:“犹”、“亦”二字,即修饰被省略的动词的副词,被省略的动词是什么,虽说不能确指,但它的意向是清楚的;同时,这两个副词具有很强的抒情作用,它们前后呼应,表达出对战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浩叹。又如“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正月三日归溪上》)等等,这些副词不但具有指示动作意向的作用,而且极富情感色彩,给予人们极大的艺术审美的心理满足。

   (二)无谓语句。整个句子既不出现动词,也不出现指示动作意向的副词,全句只由若干名词或名词组构成,通过名词或名词组之间的意义联结来构成某种境界。这种组句之法,能使所构的物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弹性,因而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使人虽经百读而仍然能够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例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以上各例,句中的名词或名词组所代表的物象,均无动态或存在状态的显示,它们之间更没有施动与受动的区别。它们在语法中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又不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而是暗中遵循着作者的表达意图。由于它们是独立的,自由的,所以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去联结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进行新的联结;又由于它们不是一盘散沙,不是乌合之众,所以尽管读者们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对它们的关系进行联结,但总是跳不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省略介词。只出现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或其它形式的词组。其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省略,在散文中也常发生,在此不论。容易影响理解诗意的是如下这些介词的省略。一,表示原因的介词被省略,如“群盗无归路,衰颜会远方。”(《戏题寄汉中王》)前句的意思是说“因为群盗的存在,才造成我等归乡无路”,由于作者把表示原因的介词省略了,只让介词短语中的名词词组出现,也正是由于省略了这个介词,才使得诗句顿挫有力。二,表示目的的介词被省略,如:“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二句意谓:为了浊酒而去寻找陶令那样的嗜酒隐士,为了丹砂而去拜访葛洪那样的炼丹师。三,表示方式、方法的介词被省略,如:“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春日江村五首》其四)“郊扉”指草堂,它是“存晚计”的方式,意谓以草堂作为晚年的归所,也就是说要老死于此处。四,表示叙述范围的介词被省略,如:“形容吾较老,胆力尔谁过?”(《湖南送敬十使君赴广陵》)二句意谓:在容颜这方面,我比你衰老;在胆力这方面,有谁能够超过你?又如“侍臣双宋玉,战策两穰苴。”(《秋日荆南叙怀》)二句是赞美薛明府的文武兼备之才,意谓:以文章而言,你双倍于宋玉的才华;以武略而言,你抵得上两个穰苴。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名将。

三、词序倒置,诗家语健

     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来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是较为常见的。有些倒置是为了协调平仄,有些是为了对仗的稳妥,更多的则是为了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宾语的定语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情况出现较多,如:“和亲知计拙,公主漫无归。”(《警急》)前句“和亲”是“计”的定语,顺过来是“知和亲之计拙”。把定语提前,增强了批判力量。又如“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后句,“奇毛”是“鹰”的定语,顺过来是“或赐奇毛之鹰”,奇毛,羽毛奇绝,见鹰之猛健。把定语提前,突出了鹰的特征。

(二)宾语的中心词提到谓语前面,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如:“客情投异县,诗态忆吾曹。”(《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后句宾语的中心词提到谓语之前,顺过来是“忆吾曹之诗态”,诗态,吟诗的风度。把中心词提前,是为了与“客情”构成对仗。又如“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舂陵行》)后句应是“忆大庭之淳朴”,大庭,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别称,神农氏的时代民风淳朴。

   (三)状语移到谓语的后面,如:“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二)后句属此,应是“为稻畦而淹留”。又如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三)“子”,是杜甫对其邻居冯都使的称呼。“渠”,动词,砌渠。“渠细石”就是用细石砌渠,细石是状语。“沼”,动词,做沼(池塘)。“沼清泉”就是用清泉做沼,清泉是状语。两处状语均移到谓语的后面。

 (四)主谓倒置,如:“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早花》)应是“当雪杏盈盈,待春梅艳艳”,把谓语提前,突出了花的色泽、姿态。又如“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伤春五首》其四)二句写吐蕃进攻长安,皇亲外逃的混乱情况。“悲公主”应是“公主悲”,“泣贵嫔”应是“贵嫔泣”。

    上述四种词序倒置的出现,推原作者的用意,除了适应声律、对仗的要求之外,主要还是为了保证诗的韵律节奏和劲健之美。这些词序倒置的句子,给杜诗增添了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