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12、黛玉为什么要说《西厢记》和《牡丹亭》

 云影品红 2020-04-23


        黛玉是美女加才女。

       贾母、刘姥姥等一干人游大观园,来到潇湘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说:“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外孙女儿的屋子。”刘老老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后来香菱到大观园中与宝钗作伴,向黛玉学做诗,黛玉让她先读读前人诗作:先读王维的五言律一百首,然后老杜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各读一二百首,再看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于是叫紫鹃拿出王维的五言律递给香菱,叫她读自己画过红圈的......可见那书架上磊得满满的书,黛玉都认真看过,还有所圈点。

       黛玉好像没什么财产,可是诗书就是她的财富。她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聪颖过人,才思敏捷,连小厮兴儿都知道她有“一肚子文章”呢。

       咏白海棠时既规定了“门”“盆”“魂”“痕”“昏”的韵,又限定了一炷香的时间,众人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她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全然不当回事,让宝玉很是为她担心。待得众人都有了,她才提笔一挥而就,而且赢得众人叫好,“都道这首为上”。虽然后来屈居第二,但黛玉的才情和敏捷可见一斑。

     《菊花诗》十二首,名列榜首的前三首都是她的作品。平时感事抒怀自由发挥的诗作就更多了,如《葬花吟》《桃花行》等等。宝玉平儿等生日,大家聚宴红香圃,饮酒取乐,宝玉尤氏等划拳输了,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宝玉一时想不出,黛玉替他说道:“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说得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都说黛玉嘴巧,她的能说会道是有知识含量的,即宝钗称赞的:“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那么,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黛玉为什么要不合时宜地说《西厢记》和《牡丹亭》上的句子?

       当时鸳鸯宣称“酒令大如山”,违令是要罚的。无非是把一副骨牌的三张牌拆开,依次说下去,说完了,合成这一副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这个“命题”的范围实在很宽广。然后从贾母打头,顺领说下去,其中迎春是故意说错的,王夫人大约不谙此道,由鸳鸯代说,最后是刘氏这位文盲村姥姥收尾,说的是庄稼人的本色,竟然语句通顺,押韵合辙。而黛玉呢?只顾怕罚,好像想不起别的,开口就说的是《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连宝钗回头看着她也不理论。也不知道其平时那出类拔萃的诗才和俏语雅谑的口才都到哪里去了?

       以黛玉的诗词功底和心理素质,在玩笑似的酒令中竟然才思枯竭,紧张得说出禁书中的句子,实在不应该且不正常。应当是曹公有意的“安排”(书中人物才情命运等都是曹公的着意安排),好让宝钗有个教导和“收服”黛玉的机会,以实现他“钗黛合一”的理想——二人不再敌对,感情上融洽,但并非精神上相契。

       黛玉非但有绝代之姿容,稀世之才情,而且是个“真人”——她一生追求真爱、真情,不会背叛自己。后来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最后两首直接写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故事,按理说其表现比黛玉还要“严重”,宝钗“装愚”说:“后二首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便立即拦住说:“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2012-03-21 14:29 发表于“红楼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