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敏芊|自由 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敏芊随笔 2020-04-27

敏芊的人间理想

聚焦成长中的两大基石:

知识框架&认知体系,活出强劲的自己。


敏芊的第44篇原创文章
标签:关系 焦虑 

阅读引导:

1、请大家空出15分钟时间,安心的阅读本文,只有不到7%的公众号文章坚持原创了。

2、一周出一篇,这个频率想告诉小伙伴,多和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尝试深度思考后获得实践智慧。

3、文内引用的书名、剧目都标识清楚,目的是想跟小伙伴对书中的观点进行交流,我们一起认知迭代。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我总处在:「不如别人」的压抑情绪中——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对自己呐喊:你要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才能挣脱这种情绪的束缚!

此原话:





人,生而自由,
但无时不在束缚中,
自由,
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自由就是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出自《被讨厌的勇气》,虽然是日本作家,但主要思想来源于“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

但话说回来,我又不是机器人,不可能一听到“拿出勇气”之类的指令后,就马上像加油一样地去补充勇气!

问题是:
1、为什么碰到点挫折,就会有这种情绪呢?
2、该怎么办?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这是萨特一部戏剧中的台词,写一个人到了地狱看到非常奇怪的场景:传说中的地狱应该是硫磺烧起的火,人在火里被炙烤,极其痛苦。

但这个人看见的地狱只是好多人在那个地方, 他问旁边的人,“为什么没有那些狰狞可怕的场面,看到的都是人呢?”

那个人告诉他,“你看到了他人,他人即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包含的一个意思是:“他人”的存在就是对你的巨大束缚。


01


总感觉「我不如别人」
两个因素

1、第一个因素:因为我被『别人』束缚了——

自由,是由自己吗?显然做不到,我们生活在大大小小“圈子里”,而这些“”圈子里他人”的行为和认知,无形中对我们形成了明显或者隐秘的束缚。

“不如别人”其实潜意识是:想寻求别人的认可,但别人的认可就是别人的要求,换言之我活在了“别人的要求中”!

无论这个“别人的要求”是否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有其事,总之是举着这个标准要求着自己。

小时候,父母经常拿我们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对我们将来的人生也总是唱着“我为你好”的高调要求我们“好好学习,要争气,不要跟谁谁来往,至少要考的上这个大学”等等。

这些要求看上去都毋庸置疑,但本质上都是为满足父母的面子,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当然也有作为家长的责任,但无论如何对我们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压力和束缚。

而我们呢,自以为很叛逆,不想按照父母的安排过生活,就比如我的这篇文章《抑郁之后,开始第五次创业》。

但走着走着,终究未能摆脱这种束缚,自以为很努力,不断的用事实证明自己很牛逼,没有按照父母的安排也能走出精彩人生。

可所有的付出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似乎穷极一生依旧活在了“父母的期待中”——

还记得上篇文章《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小伙伴说对我说的那句话吗?

“本以为努力赚到钱,就会幸福,可是赚到钱,却更焦虑,担心不能赚持久的钱;”

说这话的小伙伴也不是个穷鬼了,是月入10+的互联网达人。

我问他:“你为啥赚那么多钱,还不幸福?
“因为感觉自己还没活出个人样。”
“什么是活出个人样”?
“在老家买车买房,衣锦还乡!”

“那你是赚够钱就回老家住吗?”
“干嘛回老家住,我的工作和孩子都在这里”!
“你努力奋斗,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在老家买一套不会经常住的房子,买一辆不经常开的车?”

他的回答对我触动很深:
“我妈说:在外面赚再多的钱,混的再好,老家的人不知道,就是白搭,白赚。”

“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穷不是问题,比老家的其他人穷才是问题!
而你的人生就是衣锦还乡,活出个人样,才有幸福!在这点上,如果你比别人差,不如别人,你人生的幸福就是白搭”。

“似乎是这个理”。
“那衣锦还乡了之后呢?按照你这个赚钱速度下去,快实现了,你马上就幸福了吗”?
“没想过,但我想获得财富自由之后,可能就会幸福”!

“假设你得到了金钱方面的自由,但仍然感觉不到幸福,这个时候,你所剩下的是什么样的烦恼和什么样的不自由呢?
“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等赚到再说”......

似乎只有满足了妈妈的要求,得到了老家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够消除自卑感,才可以增加信心。
长期活在「别人期待」中的我们,会幸福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看看那些走到人生尽头的人们,他们的遗憾吧:

有位叫做Bronnie Ware的澳大利亚护士采访了数名垂死的病人,问他们临终前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并列出了频次最高的五个答案:

NO.1 I wish I'd had the courage to live a life true to myself, not the life others expected of me.
我想要活成我自己。

NO.2 I wish I hadn't worked so hard.
我不应该在工作上花那么多时间。

NO.3 I wish I'd had the courage to express my feelings.
我想有勇气表达自己。

NO.4 I wish I had stayed in touch with my friends.
我应该跟朋友保持联系。

NO.5 I wish that I had let myself be happier.
我想活得更开心。

以上几点没有一条是“我很遗憾,没有达到财富自由”——

NO.1的“我要活成我自己”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显然,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舍弃了真正的自我,失去了自由。
2、第二个因素:因为我被『我』束缚了——

我有一个女友,年轻的时候,就怀疑老公有外遇,经常偷摸着去翻看老公的手机,总之,我们认为她老公就是牢牢的被她攥在手心里的那种。

后来她又把这种控制欲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也严加管教。

但是她对朋友却特别的仗义,在我们“圈子里”俨然是个大姐大,不管happy还是做生意,都听她的,况且对我们又很照顾;

同时她又有很强的同情心,朋友间,有个小忙小难的,她都肯帮忙。

在我们眼里她一直就是个“好人”。

后来,大家各忙各的也有些疏远,前段时间碰到她,不曾想,如此彪悍的一位女汉子居然开始抱怨了。

说她这么多年其实内心一直都很孤独,大姐大不想做了,老感觉被朋友利用,因为很多时候,好心没好报。

我劝她别太介意了,现在人和人交往,难听点说是利用,好听点,就是价值交换。

合作的目的就是让你获得别人的价值或者让别人获得你的价值,并且在这个价值交换中形成价值增量,

如果增量不大,就各自忙去吧,哈哈。

没曾想她根本没附和我的调侃,反而有点尴尬的,又很犹豫的说了一番话,让我很吃惊!

她说:我感觉自己吧...一直不如别人,别看我很强势,在家里只是控制我以为能控制的人,其实也控制不住,他们对我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在外面吧,我对你们付出很多,....其实,内心是很怕自己对别人没用,这种「不如别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现在是寸步难行,似乎做什么都左右不是人,我快抑郁了......。

等会,让我过过脑子......。

的确,以我现在的认知看她之前的人际关系,似乎总是有着某种纵向的规律:我要高于你,或者你要高于我。
没有一种体验是“我不出众,但很平等”的合作式关系。

她强势,是以控制欲来填充孤独,而拼命对别人好,其实是用牺牲自己,讨好他人”来获得价值感。

但她的内心深处却渴望着:我投之以琼瑶,你们还我以桃李,总行了吧。换言之:我为你们做了这些,所以你们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

这种“回报式思想”一旦未被满足,她就会失落,感觉被抛弃了,有了“好心没好报”的抱怨。

这么多年,她只关注别人,迎合别人,而从未认真的关注过自己,从自身去发现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终究还是「为别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02


想要自由 就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萨特认为“他人”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巨大束缚。

所以他得了诺贝尔奖之后都不去领,因为只要领了就相当于跟他们(诺贝尔奖)签了一个契约。

萨特认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也是地狱,要寻求自由就不能跟他们发生关联——

当然萨特的这个行为估计足够让评奖委员会讨厌了。

可这位大咖的行为,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是做不到的,别说诺贝尔奖,就是个什么不起眼的奖,我们都会屁颠屁颠的去领。

所以“他人就是地狱”只看到了社会对人约束的那一面,也只适合神人。

而我们俗人,只要做到“拥有一种被讨厌的勇气”,就能摆脱这些“他人”的束缚,获得自由,从而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

反过来看社会,就能看到社会对我们赋能的那一面,给我们动力的那一面,因此可以说“他人就是天堂"。

如何做到呢?

摘自《被讨厌的勇气》:

青年:当我们被别人讨厌时,肯定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

但按照这样的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就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

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这是“自由”吗?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但是,可以理解,一个人脱离所有的关系,在宇宙中生存之类的事情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想自由,就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

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这个卡,我的理解是,别人想刷你多少,就多少,想刷什么,就什么)

是把这张卡托付于他人,还是由自己掌握?

因此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让别人的想法gun吧)

并且,也不要被这种:“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这也太奇怪了”之类的“回报式思维”所束缚。

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有这个勇气,只是加强我们要活回自己的信念,懂了道理,要想过好这一生,还需要落地到具体的实践中。

而这次给的一个思维模型:EQ升级,即“情商+情绪”管理。


上文只看到了原理,但拥有“被讨厌勇气”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样的人总是有些方面让你看不惯,有的时候甚至让你很不舒服,说白了,就是让你讨厌;

而另一些方面,又令你喜欢及敬佩,是否很矛盾?

你羡慕嫉妒但不恨,很想跟他做朋友,内心隐隐约约感觉到他是你向往做到的那种人,他的生活也是你向往得到的那种生活。

总之,这样的人都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底层中立:对什么人,处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是一个态度;

潜在的无头脑:歹也好,好也好,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结果有保障:行为和思维是能够预期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状态的话,你会觉得他冷漠吗?

再谈《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吧,我心中的神。

安迪积极主动、有一种操之在我的信念,是一个改变场景而不是被场景所改变的人。
对什么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他始终是一个态度

当安迪遭遇飞来横祸被投进了监狱,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从不跟大家一起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因为他知道心存希望的人是不需要热情的,任何高涨的热情在监狱中,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他罔顾眼前处境,只关心“我该怎么样”。

看似没头脑,歹也好,好也好,总之我就是一个银行家,在监狱里灰头土脸的干和在外面光鲜亮丽的干,都一样,不显摆,不装×。

提供自己能提供的价值,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本分。

而且这样的人不但有情商,还有情调!

他在阳台上跟其他伙伴一起修屋顶还能争取到冰啤酒,而自己只是面带微笑的看着大家享受着这份难得的、久违的轻松。

宁可被关禁闭也要听一首古典音乐,让大家体会一下“自由”的味道,哪怕是片刻也好。(高情商的人,要搞浪漫就搞一次代价大的,这样容易记住,多了就是浪费)

瑞德后来这样回忆道,“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人在最不自由的时候,人格在最不受尊重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暴自弃,哪怕片刻的心灵自由,也要努力争取。

结果有保障:
安迪认为:我是一切事情、事态、状况、结果的承担者,我才是所有事件的主角,而且是唯一主角,有种思维的人,他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所要关心的只是:

  • 我的目标是什么;

  • 现在不管什么状况,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承担我的责任,我该怎么做。

  • 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带来的结果,不仅有保障,而且有种操之在我的信念。

有的鸟毕竟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即使是20年的时间,又怎样了呢?他得到了他向往的自由生活。

写在最后的话:

我们穷尽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追求财富自由的人,无非是想挣脱金钱对我们的束缚——

追求身份地位的人,无非是想挣脱虚荣对我们的束缚——

幸福和自由,都是大家想追求的,但又都觉得可以先暂时扔一边,或者放一放的,殊不知:

一切的烦恼又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

我们每天一边忙忙碌碌的追求财富和地位,一边又无时无刻的不沉浸在这种不知道哪里来的,没由头的,不想斩,却越理越乱的关系焦虑中。

而我今天表达的也只是众多关系焦虑中的一种,那么我们身处社会,所面临的:

职场,如何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既能不卑不亢,又能游刃有余?

家庭,如何能做到既能恩爱有加,又能为彼此留下适当的空间,和谐共处一生?

教育,如何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能把握好成长的尺度,不偏离正确的成长路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