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痞满的治疗

 中医知识圈 2020-05-07

痞满的治疗

经方世界 今天
痞   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在《丹溪心法●痞》中指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栗德林教授认为,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临床治疗中应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病案一

崔某,女,36岁,2009年5月28日初诊。

现病史:吃饭时噎而吐,胸前后疼痛,胃脘胀痛。经检查为贲门上食道弛缓、狭窄,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气囊扩展后挟窄症状缓解,基本吃饭不噎了,但现在晚间胃脘部痞胀连系背肩部疼痛,频频噎气,胃部喜暖,无吞酸,月经期两乳发胀。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脉象:脉沉细。

诊断:痞满。

治法:辛开苦降,和中消痞。处方:

党参15g  黄芩12g  黄连10g  干姜10g

元胡15g  半夏15g  甘草10g  瓜蒌15g

乌药15g  木香5g  桔梗20g  炒莱菔20g

郁金12g  香附12g  内金12g  焦三仙各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胸及肩背痛均减轻,噎气偶而1~2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处方:

党参15g  黄芩12g  黄连10g  半夏15g

元胡15g  甘草10g  干姜10g  郁金15g

木香5g  炒莱菔20g  陈皮15g  桔梗20g

海螵蛸20g  枳壳15g  龙胆草10g  白花蛇草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09年7月2日。症状基本消失。因饮食出现过3次,只是轻微痛,舌淡红,苔稍黏,脉弦。处方:

党参15g  黄芩12g  黄连10g  半夏15g

元胡15g  甘草10g  干姜10g  瓜蒌15g

郁金15g  木香15g  炒莱菔15g  枳实15g

龙胆草10g  柴胡15g  当归15g  车前子(包)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病案二

刘某,男,53岁,初诊2012年7月23日。

现病史:既往慢性浅表性胃窦炎,HP(-),现食后胃脘痞满,自觉食物不下,满闷不舒,时有隐痛,偶有呃逆嗳气,无反酸,便日二次成形,排气多味大,口苦臭,饮食尚可,时胸闷,易急躁,胆囊息肉。

舌象:舌暗苔白干。

脉象:脉弦细。处方:

党参20g  黄连12g  半夏15g  干姜12g

元胡15g  枳壳15g  甘草10g  川楝子15g

柴胡15g  白芍20g  九香虫15g  炒莱菔20g

郁金15g  木香10g  车前子(包)20g

21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2年8月13日。

自诉药后各项不适症状均有好转,胃口明显好转,已无食物堵塞不下感,口臭口苦基本已无,期间因食生冷出现过两次胃脘隐痛,舌暗苔白,脉弦。

续服前方30剂,电话随访症状大为好转,改为口服中成药舒肝和胃丸、延参健胃胶囊治疗巩固疗效。

 

病案三

魏某,女,43岁,2009年9月10日初诊。

现病史:有冠心病,慢性胃痛多年。今年3月份胃痛痞胀重,做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伴胆汁反流。现食后胃痞胀,口臭,时唾液觉有凉感,大便不爽。

舌象:舌暗,苔白,根部稍厚腻。

脉象:脉沉弦。

诊断:痞满。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清热利湿。处方:

党参20g  黄连10g  黄芩15g  半夏15g

元胡15g  炮姜6g  甘草10g  郁金15g

木香5g  白芍20g  丹参20g  瓜蒌15g

薤白12g  葛根15g  炒莱菔20g  大黄炭12g

茵陈15g  焦栀子15g  龙胆草8g  车前子(包)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仍感食后痞满,口苦而臭。舌暗红,苔白稍厚,脉弦细。处方:

党参20g  黄连10g  黄芩15g  半夏15g

元胡15g  炮姜6g  甘草10g  焦三仙各15g

炒莱菔20g  柴胡15g  白芍20g  枳实15g

车前子(包)20g  苡仁25g  黄药子10g  蒲公英20g

丹参15g  白花蛇舌草25g  白芷12g  川楝子15g

1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09年9月28日。

症状减轻,胃痞、痛均缓解。现胃部时有下沉感,晨起苔白厚,舌暗紫,苔白薄,脉沉弦细。处方:

党参20g  黄连10g  黄芩12g  半夏15g

元胡15g  炮姜8g  甘草10g  焦三仙各15g

升麻12g  柴胡15g  白芍20g  炒莱菔20g

枳实15g  薏仁25g  茵陈15g  车前子(包)20g

黄药子10g  白芷12g  川楝子15g  白花蛇舌草20g

丹参15g  鸡内金15g  焦栀子15g  鸡血藤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四诊:胃痞满胀已基本消失。现时感胸前后如啖蒜状,每天发生2~3次,用丹参滴丸可稍缓解。作心电图检查T波异常,前壁心肌缺血。舌暗紫,苔白厚,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止痛和胃。处方:

当归15g  生地15g  桃仁15g  红花10g

甘草10g  枳壳15g  赤芍15g  柴胡12g

川芎10g  桔梗20g  牛膝15g  瓜蒌15g

蒲黄(包)15g  半夏15g  五灵脂12g  车前子(包)30g

元胡15g  苡仁25g  黄芩15g  炮姜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五诊:2009年10月26日。

胃痞、下沉感均消失,胸前后不适感好转,只有时有点感觉。舌偏紫,苔白稍厚,脉沉细。处方:

当归15g  生地15g  桃仁15g  红花10g

甘草10g  枳壳15g  赤芍15g  柴胡12g

川芎10g  桔梗20g  牛膝15g  瓜蒌20g

蒲黄(包)15g  五灵脂15g  葛根10g  元胡15g

黄连12g  半夏15g  炮姜10g  土茯苓20g

苡仁20g  佩兰15g  车前子(包)20g

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病案一、病案二均为寒热错杂证,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获效。病案三亦为寒热错杂,但同时有瘀血阻络,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后改以活血化瘀止痛兼顾脾胃收功。栗德林教授指出,在痞满过程中,因为病程比较长,发展比较慢,病情经常反复,所以寒热错杂证比较多,在临床上覆盖面比较大。而且在研究脾胃病过程中发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的痞满症状更为严重,更为顽固。所以栗德林教授重点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寒热错杂证以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创制了延参健胃胶囊(人参、半夏、黄连、干姜、延胡索、黄芩、甘草),能有效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栗德林教授治疗痞满寒热错杂证运用半夏泻心汤较为广泛,其中主药半夏一般用到10~15g,在临床上随症加减。栗德林教授指出,脾胃病症状表现呈多样化,如胃脘痛、痞满病名不同,主症不同,但其病机、病候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相同之处,二者皆可出现寒热错杂之象。临床上见其有胃强脾弱诸症,则皆可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颇佳。另在临床中,诸如慢性腹痛、泄泻、呃逆等病,只要有是证,即可用此方加减治之。此外,栗德林教授治疗痞满,对《伤寒论》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亦应用较多。栗德林教授亦指出,治疗脾胃病,无论吞酸、噎嗝、嗳气、痞满还是胃脘痛,关键在于辨证,皆可参照痞满治法随症加减治疗,均可获得良效,所谓异病同治之理就在于此。同时,栗德林教授指出,治疗脾胃病,三分在治七分在养,治疗是一个方面,进行调摄预防也是很重要的。栗德林教授将脾胃病调摄预防要旨概括为“饮食有节宜清淡,勿食生冷忌肥甘,调节情志精神爽,起居有节避风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