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0-05-09

在遥远的数百年前,中国曾有一条特殊的道路,它促使着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它也曾使中国的瓷器扬名天下,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关于它我们知之甚多并且永远铭记,但是,当初赋予它一切荣光的港口泉州港,早已遗忘于世人的脑海中不知数百年。

泉州乃是千年古城,曾以开放性和繁荣的外贸行业让全世界趋之若鹜,早在唐朝时期它的吞吐量就已经是世界之最,到了元末明初时期,泉州港到达了它的巅峰时期,有过“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流丝绸路”的繁华景象,毫无疑问世界第一大港在那个时期非他莫属,但是英雄也会迟暮

中国古代,政治是主导一切的绝对力量,泉州港因为政治性因素而没落,丧失了往日的辉煌景象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一,泉州港繁荣的过程

泉州港一共经历过三个时期,唐宋时期的初级阶段,元明的巅峰时期以及明清的没落。

1,泉州港的崛起

泉州港位于福建,原本属于蛮荒之地,但是得益于唐末五代十国的政治动乱,大量的逃亡人士已经失败的政治军事家进入了这一块天选之地,在民不聊生的年代中,泉州真算得上是一片净土,逃亡而来的人们为这块地方带来了劳动人口以及生产技术,这为泉州港的开发和初期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础,人一多就会有相应的完善的政治制度出现,当初这块地方的统治者就利用了这些逃难者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

追根溯源,是当初的福建王王审之并没有采取敌对的封闭性管理,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建设福建,在大力发展福建经济的同时对于一系列的文化思想也不予禁止,这就导致了在福建这个地方的风气比起其他地方是更加的自由和开放的,这就为泉州港的自由贸易奠定了政治基础,让人感到有趣的是,似乎这个王氏家族的人都比较开明,例如王延彬任泉州长官之时,“在泉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堕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特别注重与南洋诸国的海外贸易。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在王氏集团的苦心经营下,泉州由一介蛮荒之地变成经济大都市 ,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盛,直接就让泉州的占地面积过大了唐朝七倍不止,并且在城墙的周围种上了刺桐,这就成为了泉州港知名的象征,就好像日本的樱花一样,让远道而来的商人,首先记住的不是泉州,而是刺桐,因此再后来泉州港的名字在外国人的口中就变成了刺桐港。

正如《八闽通志》记载:“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旁植刺桐环绕。宋吕造诗: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鹧鸪啼困悲前事,豆蔻香消减旧容。其木高大而枝叶蔚茂,初夏开花极鲜红,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则五谷丰熟,故谓之瑞桐。”

在王家人“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政治领导下,泉州特别注重与外国商人的贸易往来,不仅欢迎外国的商人来此贸易,还大力鼓励该地百姓从事商业贸易,当时在该地的百姓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原人士,对于这些事情更是得心应手,很快,泉州港就与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东方第一大港”,元代的荣光

虽然泉州港在宋朝时期已经得到了发展,但是那毕竟是地方“土皇帝”支持下的小港,与当初国家支持的广州港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但是经过了南宋末年的动荡之后,广州港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并且这种破坏是长时间的,于是元朝建立以后,就将对外贸易的重心转向了泉州这个地方,并且在一段时间的经营下全周超过了广州,泉州港迎来了港生巅峰得到了国家的青睐,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第一大港”

根据《牧庵集》记载“今卫王(指宋帝赵昺)蹈海死,南海平,广东之户十耗八九”。,这里就说明了广州港已经是危在旦夕,元朝之后在国家政治的主导下,大力经营泉州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员流动的密集,无一不是泉州港崛起的重要因素。在这里较为重要的是,泉州出现了农副产品的大规模商品化,说明了泉州地区商业之繁荣,不仅农产品,当时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都需要通过泉州港一一输送到世界各地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3,成为中国瓷器出口的门户

原本瓷器的生产是在景德镇,但是由于泉州港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让此地也开展了瓷器的生产。在二十世纪出土的泉州港瓷窑,规模宏大,根据专家估计可以一次性出产瓷器接近两万件,仅仅是在该地出土的瓷器就已经接近七千件,这还仅仅是一个瓷窑的情况,作为第一大港,必然还会有很多的窑。著名的马可波罗也认为泉州的瓷器,物美价廉,是最受欧洲人喜爱的家居用品,他还说“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临此港”,“亦是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证明了此时的泉州港是极大的集散中心,不愧于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港这种产销一体的模式,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国家主体的帮助,它顶多也就是个繁荣小港口。其次,泉州港经过唐宋的发展,该地的基础建设已经算是相当完善了,社会经济繁荣,技术先进享誉海外,为泉州港创造了登顶的条件。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元代的海外贸易虽然依旧属于封建王朝的范畴,所以该地的贸易都属于政治性贸易,也就是官府掌控下的对外贸易,是政治造就了泉州港,给了马可波罗口中的:“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此城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商人、商货聚积之多,几难信有其事”赞叹,政治给予了泉州港的新生,但是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为泉州港埋下了衰落的祸根,成也政治,败也政治。

二,泉州港衰落,政治因素始终是主导

前文说到,泉州港的繁荣是因为国家不予余力的支持,那么国家一旦没有了对泉州港的支持,会发生什么呢?

1,元末战争,直接导致泉州港的衰落

战争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元末到明初三四十年间,泉州港社会秩序遭受了破坏,商人也因为中国的战争不敢再来泉州港贸易,再然后就是明太祖和其他农民起义军争夺时期, 陈友谅首先占据了泉州,由于阿拉伯人趁元朝崩塌之际占据了泉州,并且为非作歹。

所以陈友谅下令“凡西域人尽歼灭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加速了外商的流失,伴随着不分青红皂白的滥杀,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经历了空前的浩劫,许多有钱的富商大户,都举家迁徙,泉州移栽机就被抽掉了灵魂,衰落的不成样子。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如果说元末的战争时泉州港没落的主导因素,那么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就是泉州港彻底完蛋的根本性因素。

2,“海禁”,压死泉州港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战争的损害可以弥补,破败的建筑可以推倒重建,泉州港虽然经历了摧残,但是历史地位毕竟摆在那里,提起泉州港海外商人无一不识,但是如果直接禁止了泉州港的贸易,那么泉州港的衰落就是必然的。

明清都对海外贸易采取了禁止的措施,他们为了方便管理与打击猖獗的倭寇势力,在沿海一带禁止百姓出海,也禁止外商进来,一位学者曾提到“1367 年蒙古人的被驱逐和明朝的当权,把中国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的过程颠倒过来了。中国蜷缩在自己的圈子里,切断了对外联系。”,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国外商人进不来,中国的东西出不去。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当时的海禁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明朝政府规定禁止民间使用“蕃香蕃货” “敢有私下诸蕃互市者,必寘之重法”。就此,海外贸易凋敝。

清朝时期的海禁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申饰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等项与逆贼贸易者……即将贸易与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处斩,货物入官”,严格打击还上的走私行业,顺治年间,还采用了严格的“迁界”政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伙同倭寇,将他们内迁千里,荒废了大量的良好农田不说,直接性地将泉州乃至所有地区的海外贸易全部掐死,并且做出了难以理解的沿海一带“火焚二月,惨不可言,兴、泉、漳三府尤甚”的事情,曾经繁荣的泉州港也不复存在,“烟火万家,舳舻相望,遭此一劫,从外地回乡者百不及一,只望见烟波浩渺”

元朝繁荣一时的泉州港,为何会衰落?战争只是主导,政策才是关键

总结:

从泉州港的崛起和衰落,我们都不难发现,政治因素永远在主导他的命运,试想一下,如果是市场和民间自发的发展泉州港的贸易,说不定如今的大港口不是厦门也不是十三行而依旧是泉州港,政治能帮助一个地区走上巅峰,也就能让一个地区跌下神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