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生有为,死也。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20-05-21

生有为,死也。劝公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这一段应该是东郭子綦回应颜成子游的一段话。这里面也谈到了世间相,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如何面对我们这一切一切的这么一个事,也给了我们道人的这么一种道眼。

在这里给大家放了一个绝对的原则——“生有为,死也。生有为,谁不有为呢?小孩子上学有为,我们上班挣钱也是有为,结婚安家也是有为,学道也有为。这个有为是什么?本来这一系列的有为也是自然而然的,还谈不上去有为。这里所批评的有是沉溺于“有为”,是有失于养身之本的有为。应该这样理解。生有为,这个“生”是着意、生起、执着的意思。不是我们生命、我们生活自然去有为,而是这个“生”执着于有为,拼命去有为,这样的有为就是“死也”。什么叫“死也”?就是背离了养生之道,背离了自然之道,这样生有为、死有为,都在拼命有为,精神和生命不堪重负,不是自找死路吗,对不对?也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学养生的这么一套学问,搞养生的这些锻炼也是有为嘛,明明是养生,还是死也,不就完蛋了吗?所以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庄子里面的语法结构,和我们平常的不太习惯,和我们平常行文的语法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里弄清楚。生有为,不要刻意地去有为,不要不要命的去干事,去有为,一定要优哉游哉,顺应自然地去干事,一定要立足于养生之道去干事。这样才不会“死也”,我们才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生有为,死也。

“劝公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劝公”应该放在“无自也”的后面。“以其死也,有自也”,生命,有其自己运动的轨迹,这个“自”是生命自行运行的轨迹,它运行的轨迹是不以我们的主观精神所控制的。我想年青我不能年青,我想帅气我不能帅气,我想漂亮,没法漂亮,我想高一点没法高,我想瘦一点没法瘦,对不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他自己的特点,有他自己运行的轨迹,你不能刻意地去摆弄它。所以“以其死也,有自也”,生死有生死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哪里呢?

“而生养也,无自也”,在中国古代的生命学里面是得阳气而生,生死有生死的缘由。死,大家知道,一口气上不来就死掉了。不管你是老死的、安然死的、得病死的,遇横事死的,都有原因。生,是阳,阳的发动无自也,它有什么来头?说不清楚,有的是想儿女,两夫妇吃了十几年的药,不生就是不生,你没有办法;有的不想生,但今年一个、明年一个、后年一个,挡也挡不住,它感阳气而生。你说,生命到底怎么一回事?试管婴儿很方便,借胎怀孕也很方便,西方的医学家简直没有把这个当回事了,克隆一个都可以。

但是中国就不一样,他不认为是这样说的,佛教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必须要有“神识”的投胎。中国上古传统里面以前没有神识的说法,也没有鬼投胎的说法,就是感阳气而生。这个阳气什么时候来?谁也说不清楚,你夫妇交合的时候,它就来了吗?也未必会来,有的人到了七八十岁都没有儿女的,也没有办法。所以,阳气到来,生不由己,生的这个事我们是没法掌控的。死容易啊,屠宰场里那些动物天天都一群一群地被弄死。因为生是有,既然有,那要让它死就很容易,时时刻刻就可以把它敲定,因为它存在,要取消存在就可以有的放矢。但是“生”,初生,阳气的发动是无形无迹的。无形无迹的你怎么去把控它呢?怎么去掌控它呢?要让一个不知在那里的东西要把它生下来,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而生阳也,无自也”,生,的确是其来无由,而死的因由大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后面才是“劝公”,奉劝大家、奉劝世人们要公正、公平、心平气和地、自然而然地看待生死这个事。生死是对生命而言,但事业的生死呢?对国家民族的兴衰呢?这也是一个生死。这个事情,我们都心要公,公平、公正地对待,以平常心来看待。并不能说,面对死亡了耿耿于怀,心里放不下。没儿女的想儿女,为什么生不出来?天天去拜佛、求神,找好的医生、大夫、医院,你总去忙这些是忙不过来的,所以还是劝君把心放好,要公心,就是一颗平常心,要有理智、要顺应自然,不要那么刻意。

“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而,你是这样的吗?东郭子綦对颜成子说了这么一通以后,就说“而果然乎?”你达到这个境界了吗?你是不是这样的吗?“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 “适”,我们的心要有所适,我们的命要有所适,我们的事业也要有所适,“适”就是和谐的意思,安逸、舒服,自在。

“恶乎其所适?我们所适应的地带在哪里?我们的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用《大学》的话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我们的所适,要现证菩提、现证涅槃,要明心见性,这个就是我们的“所适”。但是“恶乎其所适”到底我们应该归依何处?我们的归依处在哪里?哪里才是我们的舒服、自在、安详、吉利应该呆的地方?“恶乎其所不适”?什么地方不适于我们呆?我们不能在那里过?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如今我适不适,我所处的环境适不适?我的心里面适不适?我的朋友们适不适?自己的人事圈适不适?适,又该如何;不适,又当如何?如何使自己处于“适”的这么一种状态,而不把自己放在一种“不适”的状态上。当然身体不舒服,进了医院是身体不适;心里面有烦恼、有恐怖,是心里的不适;遇见了麻烦官司,是命运的不适。还是回到《庄子·达生》篇:“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我们怎样把生命也好、生活也好、精神也好都放在一个很舒畅、很自在的地带。

“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什么叫天有历数?我们知道皇历,一年365天,这365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这四季又分为24个节气,这个就是历数。这个历数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我们现在知道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在古代认为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在天球上所运行的轨迹称之为“黄道”。怎么确认24个节气?怎样区分四季?古人就有那么聪明。搞音乐的都知道要用“定音器”,我以前讲过“葭管飞灰”,用十二个管子把芦苇中心的那一层毛(薄膜)就象竹子里面那一层竹膜一样,芦苇心里的那一层薄膜,薄得不能太薄了,把这层膜烧成灰,然后把这些灰放在十二个管里面,1、2、3、4、5、6、7、1,之类的。放管的屋子都是密封的,挖了洞把竹筒埋下去,冬至时候,冬至的那根管飞灰;夏至的时候,夏至那根管飞灰。它都是根据音乐的节奏分成十二根管,立冬、立春、立夏、立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古人的历数是这样的,是国家天文台搞的,不是私人搞,发明的肯定是民间道家的发明。

“天有历数”就不多说了,我们的工作日程都要看日历,根据日历安排工作,现在一部手机里也有日历,日历上面还有工作安排,重要的事情安排都记在上面,到时就提醒你了。历数就是指导我们生活的,特别在农耕时代要顺应自然,离不开这个。你不能夏天做冬天的事、冬天做夏天的事、秋天做春天的,春天做秋天的事嘛,那样,你就违背天时,你就是“背时”,背时就倒灶,饭就没有吃的了。

“地有人据”地是有老百姓居住的嘛,但中国的“地有人据”还不是一般的,中国在古代是分为九州,九州的物产不一样。天子所居的地方是都城,诸侯所居住的地方是州,以后还有府、县、乡村,都有人居。山里的人怎么居,水边的人怎么居,平原的人又怎么居,宰邑里又怎么居?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疏有密,根据物产的不一样,该农也的就农业,该渔业的就渔业,该搞手工业的就搞手工业。所以“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你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你要在里面搞什么名堂呢?

“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知何其有命也?我们在天地之中,你一辈子求什么呢?“吾恶乎求之”,求官吗?求财吗?求名吗?求利吗?求酒色财气?求多子多孙?求长命万岁?恶乎求之。生活在天地之间,每个人都心有所系,每个人都心有所求,到底我们求什么?关键是“莫知其所终”。到底命运会把我们承载到什么地带呢?明年我会干什么呢?十年之后我在干什么呢?一百年之后我在干什么呢?不知道。我反复说,对明天我们不知道,对未来我们不知道。未来就是未来,未来就是未知;未来不可能变成已知,未来不可能就变成过去,所以“莫知其所终”。

如果是莫知其所终,那“若之何其无命也?”如果不知道自己未来怎么样,那么没有命运的力量,先天的力量参与其中吗?如果有命运参与在其中,我就可以知道我的未来到底怎么样。现在到处都在预测命运、看相、看风水、看命的多嘛,都想预测自己未来到底怎么样?到底有没有命在里面呢?是不是命也?“若之何其无命也”

“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我们到底从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是父母生的嘛,父母生之前你又在哪里呐?生之前你父母又从哪里来的呢?从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来的,那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是从哪里来的呐?“莫知其所始”,你真要推及自己的来历,真的还说不清楚。这个说不清楚“若之何其有命也?”到底有没有命呢?这个命在哪里呢?前面说“无命也”,这里说“有命也” 这些都是打了问号的。无命也,应该说是“无命吗?”无命也就是无命吗?

“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这里面谈到一个是“有”,一个是“无”,有以相应也,无以相应也。这里我们回到《道德经》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一个方面要看到“无”,一个方面要看到“有”,看到“无”的时候又不执着于无,看到“有”的时候又不执着于有,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同出而异名。它是一个事,只不过我们看到这一面就说这是“有”,没看见的呢,就是“无”。我们经常是看见了“这”就看不见“那”,你注意地看见了“这”,那边你就忘记了,注意力之外的就变成了“无”。所以,我对佛教里面谈“有”谈“无”,有我自己独到的一种说法。什么是有?注意力关注的那一点,它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有”;注意力没有关注的那一点,既然我都没有关注它,它在注意力之外,它就是“无”。但是这个“无”又未必是无,我把注意力转移过来,我现在的注意力在A点,A点是有B是无,当我把注意力放在B点的时候,B点是有A点是无。A有的时候真的无吗?未必;A真的就有吗?也未必。说“有”、“无”都离不开心的功能,我们的心放在哪里,那里就有,不放在哪里,那里就无。所以佛教里面说“三界唯心,万法为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我觉得还是言之有理。燃菩萨,行不行?你打了七天“七”,在这个方面有没有这个感觉?有感觉了,恭喜。

“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和我们相应,什么有?山河大地有;事业有,老婆孩子有。我也有,这一切和我都相应。包括前面说的“莫知其所终,莫知其所始”,“何其有命也,何其无命也”。不管怎么样?有这些东西,万有、万无,有是万有,有天下、有天地、有万物、有大道,能够与之相应。怎么判断“若之何其无鬼邪”?里面到底有没有鬼神的作用呐?如果不相应“无以相应也,”就是把“有”空掉,没有这些外部事物,没有这些关系和我们相应,其中“若之何其有鬼邪”?大家注意前面颜成子游“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这个“鬼入”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密宗修“明点”就是修鬼点,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我们的生命力,就是我们的意识力。这个“鬼入”的注意力在这儿,我们明白了,我们知道了,它与我们如影随身、寸步不离,时时刻刻在暗暗地为我们服务。禅宗里面有个公案,学生来问老师:“师父,什么是自己的主人公?”老师说:“它从来不见人。”“不见人,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主人公在呢?”。既然它是深藏不露,从来不见客,我们又怎么知道它存在呢?“哎呀,有传达室嘛,通过传达室这些通司舍人,就是知客师,他给你传达、传递消息嘛。”啊,学生若有所悟。

我们的主人公就像鬼一样在我们的心里面呆着,在我们生命里面呆着,我们不知道。真如自性,不可见、不可说,但是它又无处不在,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奴才、六道门给你传达消息。外面有什么?唉!老板,我眼睛看见了。眼睛这个奴才把它看见的事情给老板汇报,耳朵这个奴才听见什么了也给老板汇报。老板又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指示对外面说什么,做什么。仰山去见中邑洪恩禅师,洪恩禅师也是马祖的徒弟。洪恩禅师对仰山禅师说:有个猕猴住在一个房子里,里面开了六个窗,外面有六只猕猴,外面的猕猴呼唤里面的。东边叫就在东边应,西边叫就在西边应,南边叫就在南边应,北边叫就在北边应。仰山就开玩笑说:我叫啦:“呕”,老师也“呕”。仰山说:“这个不是真正的猕猴,是嘴里出来的。我要见真正的猕猴,你那个声音不行。”洪恩禅师跳出来抱者仰山说,“猕猴来与你相见也。”这些都很好玩的,这个鬼真的是一个鬼。

“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我刚才说的那个注意力,注意力就是鬼。有,离不开它,无,也离不开它,所有、所无都离不开它。说“无”是我们心里面在说无,说“有”也是我们心里面在说有,说“万物”还是我们心在面对这个万物,我们心在刻画这个万物,我们心在调动这个万物。我们一会说万物“有”,一会有说万物“无”,一会说“空”,一会说“不空”,一会说“非空非有”,一会说“不空不有”都是这个“鬼”在那里折腾,所以“何其无鬼邪?”“何其有鬼邪?”就这样来的。我们怎么通过庄子这些语句打通我们这个向上的通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