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眼中的上海#惜别老西门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这个题目有点怪,为啥讲老西门只讲一个角?这是因为最近不少文章讲“再见了老西门”,好像老西门整个都要消失了,其实有点言过其实,目前土地征收的范围仅仅是:东至松雪街,南至复兴东路,西至肇方弄,北至方浜中路,列属于黄浦区508 - 514地块,其中金家坊、、木桥街、西马街、孔家弄、翁家弄、贻庆街等属于本次征收范围。远远没有牵涉到复兴东路以南靠近文庙和梦花街这边,所以有些文章把这些都归属在内,显然有点牵强附会了。

前一轮动迁拆除的万竹街沈宅

拆除的吉祥弄15弄建筑

其实几年前老城厢露香园路一期动拆迁以及大方弄、万竹街周边的大幅征地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人们普遍性的关注。应该说还是因为这个地方靠老西门太近了,而老城厢的城墙和城门虽然没有了,而一个标志性的地名则本身代表了一个区域,代表了一大批曾经在此周边生活过居民的集体记忆。因此唯恐消失后失去这部分记忆的老居民感到十分惋惜。

老西门是一个上海地名。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尚文路,西至西藏南路,北至人民路。老西门有门吗?当然有!旧县城城门仪凤门,旧址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口,其位于城垣正西,故又称老西门。现在复兴东路南侧还有仪凤弄。我们可以查资料,实际上南京早在明代洪武初年就建有仪凤门,也就是说1368年-1398年期间就有了南京的仪凤门,为明代初京师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据说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风水),故建有钟阜(向东)、仪凤(向西)两座城门。而上海的仪凤门则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决意筑城御倭,当年农历十月动工,至十二月一座城池便拔地而起了。初设城门6座,其中于肇嘉浜及其北沿道路与城墙及其西沿城壕的十字交叉处,设一城门,初名仪凤门,因其位于城垣西缘,故习称西门。后又因新辟尚文门(小西门)而改称老西门至今。可见把城的西门称之为仪凤门是有传统可循的。

自从填浜筑路拆除城门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西门,显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那道城门了。1914年至1918年南与北两半城先后通行有轨电车,而我们这一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4路电车从常德路到老西门终点站以及环城的11路电车。显然老西门交通地位日益重要,新建筑物不断兴建,居民的居住密度也不断提升,相配套的娱乐及生活设施也不断增加,如1914年建共和大戏院(今名中华剧场),各种商店也先后开办,有著名的大富贵酒楼、冠生园食品店、市八百货商店、全泰服装店等店铺,商品种类齐全,存续下来都是百年老店和老字号,如果让老居民来讲讲,那可是如数家珍。老西门同样也是南市区一个较大的商业集中区。由于它都地处当年华界与法租界的交界处,所以繁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东门、大南门。

应该说早年老西门的消费人群东面可以辐射到河南南路、南面可以辐射到斜土路、西面可以辐射到重庆南路、北面可以辐射到淮海东路金陵东路一线。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幅度不断加强,周边居民搬迁到远郊的很多,商业的繁华已经不再,但是在部分公交车上还是可以听到老上海人特意到此地来转转的对话,他们一旦对话就会说起原来居住的地方在哪条小弄堂里,虽然当年也未必是邻居,但是只要说起老西门就仿佛是一家人。

我们有些文章一直追溯到明清时代或民国期间的老西门,显然那些离我们太过于遥远,无论是我们现在拍摄的城市记录说到底今后也就是三十年左右还可以有回忆的价值,一旦过了一代人的记忆范围也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是现在图像记录已经普及,远远不是当年留个旧图片就可以讲一通故事的年代。也许图像的质量好一点,画面经典一点还可以稍稍留的长久一些。

老外也来蹭热点

 确实在几年前开始这里就已经是摄影爱好者扫街的热土,而年前征收开始时的这段日子里可以说这里的摄影爱好者人数可以超过居民。每个时段都可以看到拎着相机窜进窜出的摄影爱好者。

漂亮的过街楼

虽然简陋,但很细巧的楼梯

据说拆到这家烟纸店为止,老板娘又要多盼几年了。

不到居民搬家看不到里面的雕花板

有些建筑不到里面是看不到精华所在,有些则是沧桑感十足。

 那么为什么摄影爱好者热衷于这样一些区域来拍摄他们认为的纪实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城市纪实摄影是有一个逐步让人们了解的过程,由于不少人想起来这方面的题材可以涉及时发现很多早年自己本来可以拍摄的东西居然已经消失了,于是为了追寻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记忆,于是就会迅速地寻找到那些相对城市化进程尚未涉及的区域,从而来弥补前几年没有来得及拍摄的那些内容。

当然这些摄影爱好者中不排除跟风者,这如同那些追着武康路一带落叶拍摄的朋友,哪里有热点就往那里追,追落叶、追涂鸦、追花展……,当一阵风过后他们也不知道今后这些拍的内容最终的用途在哪里?那天我在木桥街遇到一位朋友给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张张精彩!都远远超过了某些正在办展的摄影大家的水平,但是他从来不发表,说是怕别人学了去拍摄,当然同时他也迷茫:今后这些照片的用途在哪?在金家坊也看到复兴西路上拍摄落叶、复兴中路上拍摄涂鸦的老面孔。显然这都是追逐热点的朋友,肯定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记录。如果用一句刻薄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纪实糖水片”。

其实城市影像记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要把它当作一个城市年轮来对待,你现在可以记录一个街区的消亡过程,也可以记录它重新崛起的过程,因为你只是告诉今后的人们我曾经见证过这个过程。

确实在目前征收的这个区域范围内有不少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老建筑,因为毕竟这是一片有着百多年历史的街区,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如:金家坊到方浜中路间的吉祥弄(详情请点击#上海老弄堂寻踪#吉祥弄)这就是一个早期上海金融行业的发展史,再如孔家弄(详情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孔家弄)其中不少建筑就是上海早期民居的发展过程的活化石。这其中有些漂亮的老建筑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豪宅的,恐怕都从来没有外人涉足就突然人去楼空被封门,等待的结果就是拆除。同时该地块上不少墙根头的界碑也是早年私有产业界定的历史产物,显然现在足以作为文物来考证,一旦大规模拆房,势必会流失不少。

迅速达成协议,迅速搬家。

老爷叔不知道搬哪里去了

生活气息十足的老城厢

显然对于摄影爱好者和老建筑爱好者,老西门的消失又让他们少了一片值得回味老上海风情的地方,而对于该地的居民来说,不少居民的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当然远离故土也会让他们感到些许伤感。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所无法体会的。

木桥街这栋老建筑最后一眼就是这个天井,这几天去居民已经搬走,门被封死。

仔细看看都是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