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访赏陈仓石鼓和石鼓文

 石安说 2020-05-23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出差陕西省宝鸡市,工作之余抽了点时间去附近游览当地的古迹名胜,在距离宝鸡市区不远的宝鸡陈列馆里,我有幸去参观了闻名天下的“陈仓石鼓”。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摩心仪已久的石鼓文。据当时在旁介绍的陈列馆工作人员称,宝鸡虽是石鼓文的发现地,但由于历史变迁,陈仓石鼓屡经波折和迁徙,如今石鼓文原石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存列在宝鸡馆内的石鼓为复制品。

即便如此,当我隔着玻璃窗,近距离地注视这些静穆于斯,仿佛向我们默默诉说千年世事沧桑的石鼓时,依然可以强烈感受到上面那些斑驳而远古的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魅力和独特风采。

在此之前,我对石鼓文的认知和了解只是限于书帖,在不同的书帖上比如《中国篆书名帖精华》等临摹过石鼓文,包括也曾临摹过清末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独创的石鼓文,依稀感受一代大师浸淫于石鼓文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悸动。而今能有机会如此近地观摩石鼓原石复制品(虽非原石,但已近多矣),又能在心里生出另有一番感动和敬意。

对每一个爱好书法尤其是学习篆书的人来说,石鼓文都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部分。在中国书法史上,石鼓文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刻石文字,更是承接大篆和小篆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宝鸡陈列馆里的一间不大的房间里,依墙陈放的那十个形似鼓状的石头,资料记载是每石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但见之石鼓上可能是依照原石的样子刻制之故,石鼓上文字有不同程度残损之状,这使得这些石鼓其文其风皆“如原石般斑驳古旧”。

从馆内工作人员那得知,这些石鼓最早是在唐朝初年被人发现于陈仓的石鼓山,也就是宝鸡市石嘴头附近的荒郊野外,这些石鼓每只高约90厘米,直径大概60厘米左右,呈上小下大的样子,环刻在鼓上的铭辞是四言韵文。

根据近代史家和综合史料可知,文字内容记述的是秦国国君游猎之事(更早年代的考证也有认为记载周宣王巡猎之事),所以陈仓石鼓又有“猎碣”、“陈仓十(石)碣”等称呼。虽然历代不同专家对其年份略有不同,但大体共识是石鼓文是先秦(战国)时期的秦刻石。

石鼓文的笔法字体属于大篆(籀文),和《虢季子白盘铭》《秦公簋铭》等铭文一样,具有典型的秦国书风。我观馆内石鼓文字体,文字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苍劲有力,“结体稍方而朗秀,字矩行距开阔均衡”,同时字里行间已经没有西周金文那样的象形和装饰痕迹,而是开始呈现对文字线条书写美的追求和书刻效果。透过石鼓文可以感觉到,这个时期我国的汉字正在真正从图形化向文字化转变。

石安认为,石鼓文可称得上是中国汉字从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典型代表和关键之作,这种文字风格的出现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后把各国文字规范成秦小篆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和准备,这使得石鼓文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石鼓文“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石鼓文金地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彩,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即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近代有专家认为石鼓文“既不像西周金文那么随意豪放,也不像秦小篆那么规范纤细,字体开朗、圆润,工整,可以说是稀世遗文。”评价甚高,石安信然。

历代题咏石鼓文的诗人、书家数不胜数,如杜甫、韦应物、韩愈、苏轼、苏辙、康熙、乾隆等,在石安看来,明代朱国祚所作《石鼓歌》应是把石鼓文来历和历史变迁交待得比较详细和清楚的,且离现代更近些,所以录其诗于后,和大家共赏:

“桥门左右猎碣十,形如鼓础相排连。洼中或与齏臼似,抱质可敌瑶琨坚。传闻书自太史籀,比与大篆尤瑰妍。其辞典奥俪二雅,仿佛吉日车攻篇。周京遗制众所信,疑义莫定文成宣。纷论虽滋翟郑议,审视终异秦斤权。下逮宇文岂能尔,荠堂所见勿乃偏。呜呼神物不易睹,三代旧迹稀流传。巫咸告辞熊相诅,裕陵宝惜今弃捐。比干铭折为州壤,穆满书徒坛山顶。会稽窆石字茫昧,岣嵝秘迹文纠缠。掎摭非乏好奇士,千搜万索无真诠。讵若十鼓离复合,陈仓入汴还留燕。毡包席裹囊驼背,尘蒙露濯爪牛涎。置诸太学始皇庆,於今又历二百年。深檐五丈密盖护,不受长雨阑风颠。我来摩挲辄终日,证以郭薛施潘笺。凝思斫桐来自蜀,叩之定有声渊渊。文残非因硬黄拓,划缺反撼钩金填。长廊无人起题壁,回视落景棠梨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