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谈谈中西医的关系(附视频:医圣告诉我们疾病的诊断之“问诊”)

 为什么73 2020-05-25

潘澄濂 肖相如频道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学西医很必要,但不要丢掉中医)

中医爱好者:★★★★★

(爱中医,但不可排斥西医)

非医伙伴们:★★★★☆(看完文章,大致就能明白为什么不要看西医,要看中医了!

01
 谈辨证论治 

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论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为单纯的辨证论治,二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三为探索性的辨证论治。

单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传统方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证候,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特别是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既注意祛邪,又重视扶正,这都是较科学的一面。

所以,中医处理那些西医曾从多种理化实验检查,而无阳性指征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单纯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往往获得意外的良好疗效。

实践证明,辨证论治确有它的优点。但是,对另一些疾病,如早期的深部肿瘤、白血病、急慢性血吸虫病等,仅凭感官直觉的四诊,要求达到确诊,显然困难。这也说明单纯的辨证论治不免有它的大醇小疵。

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以现代医学对病的确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藉以提高识病水平,同时对加强中医选方用药的针对性,确有好处。特别是观察中医中药的疗效,增添了一些客观性指标,也有意义。

笔者认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解决病人希望确诊的需要,是提高疗效的需要,是中医临床研究、评价疗效的需要。当然,在搞双重诊断时,不能丢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探索性的辨证论治,是指以现代医学的物理、生化检査有阳性指征,而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如隐性糖尿病、隐匿型肾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的带毒者等,一般多于体检中发现。

这类病例,凭藉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探赜索隐,确是一项新的课题。

对这种隐性病例的治疗,可试以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正邪自除”等理论,依据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资料,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调补气血为主,祛邪为辅,进行探索性治疗,藉以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以期获得疗效。

近年来,笔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携带病毒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认定为正虚邪恋,根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则,采用黄芪、白术益气以健脾,当归、茜草活血以护肝,升麻、秦艽解毒以祛邪,随证加减;

经初步观察,有其一定的疗效,但尚在积累资料,有待总结。如能突破一端,也是中医探索性辨证论治的一大进展。

辨证论治的自身,亦须有所发展,不容忽视。首先要探索八纲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客观性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测定cAMP和cGMP的动态,探索阴阳胜复的规律;有以测定内分泌17羟、17酮,来证明其与肾阳虚、肾阴虚的关系。

我所试用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等的测定,探索心气虚,经初步观察,似有特异性意义。

八纲中的寒、热、虚、实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关键;如果对这些除了有标准的症候为依据外,同时又能找出各纲各证的理化学特异性客观性的指标,那将是一个最大的发现,最大的突破,必然会将辨证论治的方法,向前推进一步。

其次,要组织编写中医有关治疗学的专书。

笔者意见,可仿照日本丹波元坚氏《药治通义》的旨趣,广为搜集历代医家有关方药运用的规律和论述,系统整理,并附以部分近人的临床资料,编写出一部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治疗学专书,亦为促进辨证论治发展的重要措施,不容忽视。

02
 谈诊断与疗效的关系 

诊断学是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的一门特殊学科。诊断正确与否,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也就是必须有正确诊断,才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是观察外界现象的良好器官。所以古代东酉方的医学家,都以直觉器官来采集病历。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就是向病人釆集主诉、以往病史、面部表情、精神状态、体位、胸腹形状、皮肤粘膜色泽、体温、血压、睡眠、呼吸、消化、舌苔、脉象以及各种分泌物(汗、尿、大便、痰、血)等,甚至还注意到发病的季节气候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但是,本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达,工程技术的进展,现代医学,特别是诊断学,在运用直觉感官外,逐渐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学等各种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大大地提高了诊断的技术水平,为众所公认。

当前,由于中西医对“病”的概念并不是一致,特别是中医以“证”为主体,因此,中医的诊断,不是诊断西医所谓的“病”,而是诊断“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称之为辨证。

正因为这样,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待中医的“证”,可能会发现“证中有病”或“病中有证”,决不是某一种“证”就等同于西医所谓的某一种“病”这样简单化,势必会造成混乱。

我们在临床上,保持中医的特色,主要在于识证辨性,如能识“病”,乃是更好。

如果要观察中医中药对某种“病”的疗效,不论是辨证分型的治疗,或以一方一药的验证,我的看法,仅凭“证”为主体,缺乏客观性指标,较难得出正确的估价。中医现代化,对探索“证”的客观性指标,确有待于我们的努力。

现在,我想谈一谈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关系。诊断和验证中医中药的疗效,是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而且这两个侧面,是密切联系的。

对中医中药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首先要有正确的诊断。否则将张冠李戴,引起笑柄。试举例以说明。

戊辰年春,遇一例60余岁的男性患者,因低热,咯血3个多月,住某医院肺科病房,临床诊断为“支扩?气管内膜结核?”均未确诊。用过多种止血剂、输血及抗生素类未效,乃邀笔者会诊。

证见午后低热,微咳,胸闷,咯痰间或带血,间或纯血,纳差,舌苔薄黄而糙,尖边质红带紫,脉象细数。

辨证为痰瘀交结,肺络损伤,营阴耗损,肃降关司,投以凉血消瘀,养阴清肺之剂,药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百合、藕节、茜草炭、仙鹤草、黛蛤散、三七等,服药20余剂,如石投水。

由于上列方药,为笔者临床上常用于“支扩”之咯血,每多获效。讵料本例患者,虽服上方,毫不应手,不无疑窦。乃嘱转院诊治。

经转上海某医院住院,确诊为肺中膈恶性肿瘤,行切除术,继以化疗。手术过程尚称顺利,低热、咯血一度控制,乃回家休息。

未及2月,病情突又恶化,上气喘逆,呕吐频作,水饮不入,显有肿瘤转移之变,术后未及3月,医治无效而死亡。

从本例诊治经过来看,在术前诊断不明,故虽用过多种中西药而罔效。

其次,就是我对本例的治疗仅凭辨证用药,而未采用对肿瘤有一定针对性的药物,盲目施治,不无遗憾,值得记取教训。

所以,我主张,搞中医临床研究,不论以辨证论治方法,或验方单药,首先要过诊断关,这很重要。

03
 谈证候与病理 

证候,是中医以四诊方法,将临床表现较突出、较固定的症状、体征,加以归纳,而命名为某某证;

并结合另一些有关症状,如神色、饮食、大小便、舌苔和脉象等,相互参证,从而辨别其寒、热、虚、实的属性,作为治疗立法,选方用药的依据。

病理,这里指的是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学,它是以多种手段,采取活体的病理组织,用染色显微方法,观察其形态,藉以确定其病变实质。

证候与病理的概念虽有不同,然似有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目前,很多人赞同要实现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因此,对证候与病理的关系问题,值得一谈。

证候,似乎是现象,是直接被人们感官所感知的外表形态。

两年前,笔者经常于食后作嗳气,伴有食臭。如日间发现有食臭的嗳气,夜间则腹中胀满微痛,肠鸣漉漉,次晨,必大便泄泻,轻者一次,重者二三次。

但从未作过钡餐造影和纤维内窥镜检査。只自认为胃肠消化功能薄弱,似《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证和“四君子汤”证。

常以此2方随证加减,时发时愈,几达2年余,未能根治。

迨至1987年5月7日,将进午餐,突觉心胸不舒,头晕目花,旋即呕血,既而便血,约300余毫升,呈休克,急入某医院抢救。

经一星期后,出血已止。继作纤维内窺镜检查,并组织活体检査,结果提示为胃窦部溃疡,边缘有出血疤2处,病理报告为:胃粘2~3级间变,未找到癌细胞。

嗣行胃次切除术,后以中西药调理,至今20多个月,前症基本消失。

在未作纤维内窥镜检前,自认为胃肠消化功能不良,究为慢性胃炎,抑或胃溃疡,辨别不清。说明仅恃证候,未作病理检査,则诊断不明,即使治疗亦不能击准要害。

又如临床上常遇白血病患者,未作骨穿,检查骨髓细胞,凭证候诊断,则难以确诊。

诸如此类,对证候的认识与病理的提示,显有差距。足见证候只是病变的外在表现;病理活检则近似病变的实质,而且是决定疾病的主要矛盾。

由此可见,中医要求革新,亦应从病理方面,探求疾病的本质,对提高疗效,有其重大意义。

但是,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也是需要不断地深化的过程。

当前,现代医学的病理学,已从细胞病理学向分子细胞学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对病理的认识,尚在不断变化,不是到此为止。

这也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

然而,证候虽是外表现象,却是入门的向导。中医的证候,既可提示病变脏器的现象,又内涵辨别病变性质和体质的寒、热、虚、实的整体表现,是中医诊断的特点。

作为临床医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能掌握辨病和辨证的两套知识和经验,很有必要,而且能对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起到重大的作用。

肖相如教授的视频科普版《伤寒杂病论》系列

12. 医圣告诉我们疾病的诊断之“问诊”

明日预告:医圣告诉我们疾病的诊断之“切诊”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潘澄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