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女教师:贫穷和偏远阻挡不了我对教育的热爱!

 公众号_好教师 2020-05-27

大学生到乡村当教师,要能静的下来心,因为乡村教育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好。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来自 尹晨 参加《好教师2019年春季征稿大赛》的作品,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春光烂漫的四月天里,苍苍林林的白云山茶园里,他们是白云山脚下石桥村双垅小学的学生,这次摘茶活动是学校设置的一门社会实践活动课。

学校虽地理位置偏僻,但周边绿植却是琳琅满目,放眼望去全是竹林,此次活动就是借着白云山得天独厚的有利资源,想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双垅小学是咸宁市咸安区最偏远的一个完小,我是2017年招录进这所学校的。

学校学生人数仅百余人,教师人数9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人数最少的班仅6人,但还是有6个年级,学校也管理得井然有序。

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还记得刚踏进这所学校时的感受:远和干。

当时从教育局打车从城市到学校,就颠簸了一个小时,一路下乡全是低矮的房屋,尤其是到学校附近,这种印象越发强烈,还有黄土钻瓦屋,整个气温特别干燥,到处只见山不见水。

学校附近也就一个小小的杂货店,里面所摆物品有些都聚满了灰尘,这对于一个从城市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份巨大的挑战,当时就有老师放弃岗位了。

虽然是农村长大的女娃娃,也觉得这里的环境实在过于艰难了,但是我还是选择留下来了。

“既然选择了农村义务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是我正式上岗前家里人对我的叮咛。

学校除了地方远之外,教师有独立的宿舍,也有独立的食堂,这对于其他学校不包食住还要艰苦的条件来说,已是十分的幸运。

还记得开学报名那天,在操场上就有高年级的学生过来问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他们还嘴里说着另外一个老师的名字,原来是刚考回家乡的一个老师。

听学生口吻那个老师在学校时对他们超级好,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更替不断的换老师,他们相反更愿意见到更多的老师,每每来一个新老师,胆子大的都会追上去聊俩句。

所以我还没有进班,学生就已经知道了我的名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

两天的报名时间结束,学校将我分配到了二三年级带语文,还有五年级的英语,同时还兼带三年级的班主任。

和我一同进来的两个老师都带三个班,教师师资不足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状,尤其是学生数少的学校。

在平均每人一天五节课的条件下,即使任务重,课时多,我们三个人也没有丝毫懈怠,作为一名新招录的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打磨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这是我一直对自己的监督,同时我也会把学生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自己在教学上的反思,还有外出听课时的心得体验都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

基本只要有听课的机会,回来我都会结合自己在学校的教学思路趁热打铁的写总结,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整改,力求下一堂课比上一堂课有进步。

在教学方面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生我也是这样要求的,我强调习惯的养成,经常对他们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教导。

但乡村孩子身上自带的野性,总比城市孩子要难于管教些,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已成型。

但他们又是讲义气的,还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学校水源问题没有解决,教师及食堂用水都需要去一楼去提,所以每日放学后就需要提前下去接水,接水的地方离房间有点距离,还有台阶,不是很方便,但我却提得很少。

因为只要看到我拿着水桶,还未走到水管处,大老远学生就会朝我跑来说帮我提,男生女生都有,都是我带的五年级的学生,想起课堂上对他们的严厉,我又觉得他们也并没有那么屡教不改。

在生活上他们有非常独立的自理能力,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力气却不小。这些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个40分钟,天真又可爱的他们,虽然时不时会给你制造点麻烦,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啊。

所以课后他们喜欢围着我,我也会偶尔和他们一起运动,别看他们个子小,打篮球时,女生都可以上场,而且他们很熟悉比赛规则,毫不避讳的说我还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学会了如何打比赛,以前只会投投篮。

班上不爱学习的人一到操场,就个个生龙活虎,这就应该是他们的生活,谁说教师必须对学生时时严厉,我更赞成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

“对我们好时十分温柔,对我们严厉时又十分严厉”这是他们对我的评价,在生活上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乐意找我倾诉,所以我在课堂上是一位严师,在生活中又是一位她们的大姐姐。

转眼间我已经入职两年,在教学上也时时督促自己不能懈怠,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既要有责任心,也要有奋斗心。

我将继续坚守着这里的学生,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于他们,送他们翅膀,翱翔于蓝天!

本文是好教师2019年春季征稿大赛的投稿作者:尹晨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好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