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临床面对面】核影细胞增多与淋巴系统肿瘤的诊断

 新用户01259739 2020-05-30

作者:保定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王哲

近期一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患者,在做外周血及骨髓象检验时,除发现异常增殖的前体细胞外还伴有核影细胞的增多。后患者诊段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影细胞为明确诊断提供了必要的形态学佐证。

患者系青年男性,缘于1月前发现左颈肿物并伴低热入院。查体左颈部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呈融和型,约12×10cm大小,无触痛,活动欠佳。颈部超声: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左侧显著),右侧颈部淋巴结部分皮质增厚。胸部CT:左肺下叶微小结节,纵隔内、左侧颈部、两侧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腹部超声:脂肪肝,门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增宽,脾大。

为明确诊断行相关血液学检查。

患者入院时血常规: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2.17×10^9/L、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23.0×10^9/L 。

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如下图: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幼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分类达92.5%,此类细胞胞体大小不等,核染色质粗糙,胞质嗜碱性,部分前体细胞胞质可见空泡,并呈簇排列。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且伴有核影细胞增多。骨髓象遂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提示:异常前体细胞为恶性幼稚T淋巴细胞起源。患者最终确诊: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核影细胞:曾有多种不同命名,又称古姆普雷希特(Gumprecht)细胞,退化淋巴细胞,死细胞,破碎细胞,篮细胞,涂抹细胞等等。核影细胞最早在1896年,是由德国学者  Ferdinand  Adolph Gumprecht(古姆普雷希特)于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首先发现并描述,故称之为Gumprecht(古姆普雷希特)核影细胞。其命名几经变迁,目前血液学文献称之为篮细胞或涂抹细胞者居多。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外周血细胞命名的标准化与形态学分级指南》中明确提示,核影细胞其本质为:异常淋巴细胞胞体破裂后的核残余物。是制作骨髓或是外周血涂片时异常淋巴细胞受到制片外力导致细胞破碎,经瑞氏染色而出现的无细胞结构,形态不一,散乱分布的淡紫红色染色质和破碎的核剩余物质。

现研究认为核影细胞并非只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或骨髓涂片中可见,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部分淋巴瘤甚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形态学检查时均会发现数量不等的核影细胞;当核影细胞大量出现时对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淋巴细胞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所以值得医学检验界同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重视。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