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的邑制,世袭时代的基层治理单位

 零壹贰012 2020-05-30

邑的形成一般是通过规划设计实现的。

《礼记・王制》记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安其居。

人类社会生活基本表现为集群聚居,夏商时代的邑脱胎于原始社会氏族共同体聚落,但不同于原始社会的一点是,邑是根据君主治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的,阶级社会产生和国家出现以后,规格不同的邑构成了夏商时代国家统治的基本单位。

大禹雕像

邑通常是以氏族组织构成的社会生活

邑中的居民在夏代被称为“众”或“家众”,商代甲骨文则称为“众”或“邑人”。

邑中的居民大体上是由所谓“姓”和“氏”两方面人组成。“姓”指源于同一个祖先的包括若干宗族及各宗若干家族的父系姻亲集团,“氏”指某一姓族所统治的同姓、异姓和与统治者无亲系的各阶层居民所组成的大小政治区域性集团。

氏族的核心组织是宗族或家族,其标志得名于世功官邑,有以世官世邑为氏族名号,有以居地为氏族名号,有以社会身份、等级、经济职能为氏族名号等等。

夏商的邑制,世袭时代的基层治理单位

青铜龙纹戚

古代的戚、钺、斧都是同一类型的兵器,这件有特别装饰的戚,极有可能是象征君主权力的权杖。戚的胸部浮雕了一条卷曲的龙纹,龙的背脊有氏字纹框边,上面有一方形图案及刀纹。《诗经·大雅》有“干戈戚扬”、“舞以干戚”,可知戚也是宗庙祭舞的礼器。

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后,氏族组织也由单纯血缘组织向政治地域性团体发展,相对来讲,要比单纯的宗族或家族更具有开放性,在邑中的经济生活、居住环境、墓地葬俗等方面表现的很明显。

夏商时代邑的主要类别

邑是居民聚居体的通称,夏商时代并无都与邑之类的区分,周朝也大多以“邑”来称王都或诸国之都,到了西周晚期才以有没有宗庙来区分邑或都。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小邑是分布于各地的小规模聚集区,大多数的小邑则为“一城制”。在商代众多的小邑都仅筑大城而没有内城,还没有城墙和护城河,设防性能特别差。如河北藁城台西发现的商代诸侯邑、江西清江吴城的方国邑,均没有建筑城墙,常常会有被敌方侵占抢掠的事件发生。

大邑是通常都是商朝内的边地重镇,不少大邑基本遵循了内城外郭营筑模式。内城中居住着君主,外郭则由平民居住。如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两座商代前期王邑,山酉垣曲的商代方国邑,都有城墙和护城河之类的防御性设施。有的邑还有城垣门塾建制,即城门的门卫房,如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南城门处即有这类“塾”的出入守备建设设施。

商代的四类邑

邑的规模大体以人口的多少为准,商代的邑根据其规模及性质可分四大类:

—、王邑

商代王都有“大邑商”或“天邑商”之称,商代王邑今已发现四座,为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

商代前期王邑的偃师商城遗址,是成汤灭夏立都西亳所在。分内城外郭及“宫城”三重城墙,具有内城外郭的平面规划配置。偃师商城南部“宫城”是统治集团王族居住地,城北发现了普通平民居址和水井群,有为数众多的窖穴灰坑、较密集的窑址,还出土冶铸的坩埚碎块。由此来看城南多政治色彩而城北多经济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该城规划已开后世“前朝后市”的先河。

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另一座王邑。考古发掘表明,这座城当初似曾有内城外郭的营建构想。宫室区在北部,官方铸铜,制陶和制骨等主要经济坊址置于城外南北近地,制骨作坊置于宫室区附近,这样的经济布局与偃师商城大为不同,表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强固,已没有必要把这些经济要素直置于城内安全保障地带。

安阳洹北商城遗址,洹北商城遗址位于原殷墟的东北部,城内分布有规模巨大的建筑基址,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间。洹北商城还是古代城市建设中轴线布局的例子之一,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

河南 安阳 殷墟 甲骨文 妇好墓

商代后期殷墟王邑,商代中后期王畿区的稳固和国力的鼎盛,由于殷墟王邑经营浩大,未遵循内城外郭建设模式。王邑内的聚居点,一般都持有各自的居宅群、农田圃苑、作坊、水井、墓地、宗庙、族众、隶仆等等,占据着王邑的关键位置,使殷墟王邑形成了邑中有邑的“卫星城”式总体格局。

商代王邑始终以宫室区、寝庙、王陵区或上层贵族墓地构成邑内主体框架,邑制的确立决定了城郭的营建。随着王邑政治功能的强化,经济功能的上升,以及人口的日益增多,由前期内城外郭式、一城制至后期又出现了邑中有邑的新格局。

二、方国邑

甲骨文记商代方国约60多个,方伯名近30个,有的是殷商的附属,有的则是殷商的敌国,但都城均以邑命名。

商代方国邑,基本分布在殷商四土及外层周边地区,有的有城郭,有的没有,建筑的规模格局大多抵不上商代王邑。商代的方国邑,规划设计各异,规模大小也不同,但有两大共性:

一是方国上层统治集团日常生活和发号施令的宫室占据了邑中显要的位置。形制不一的建筑群体,与贵族墓地及其祀神祭祖的建筑组合成为特色群体;

二是邑内的基层社会组织均有公共墓地。邑中的氏族以聚居形式分片分等级布列于邑内,由于邑内的阶级分化,居住环境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三、诸侯臣属邑

一般说来,诸侯或显贵臣属的都邑,与殷商的关系要比方国邑密切得多。但异姓的方国,也可能接受商王的册封,成为一方的诸侯,代行商王的职权。如地处西北方的姬姓周国,姬昌便曾接受商王纣所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周公雕像

所谓诸侯臣属邑,一般分布在殷商的王畿区及附近地区,其中的显贵人物也可能接受商王赐与的礼钺,或出任殷商重的臣,与殷商之间有着实质性的政治经济从属关系和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如殷墟妇好墓出有青铜礼钺四件,甲骨文中有'好邑”,邑的性质当为这位王妇的出生氏族之邑或其领邑,无疑可定为诸侯臣属邑一类。

四、其他中小族邑

殷商的诸侯臣属所领有的下属族邑,大多分布在殷商政治疆域的边缘。

商代为数众多的小族邑,邑中居民组织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而结合成的族体或家族,有自给自足的群体经济,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俗。

商代族邑规模一般都很小,以小型居宅、周围土田生物圈、公共墓地或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邑人等经济生活为核心,大致保持了长久以来的建筑格局,因邑内人口数量不等,邑聚规模小有差别,但安全防御性能均极差,最易遭受外敌侵害,因此不得不依附临近强大军事政治势力。

结语

以上区分了商代存在的四类不同性质的邑。然无论王邑、方国邑、诸侯臣属邑,还是各自统属的群体小族邑,一般都是由居住区、墓地、道路以及周围农田、牧场、山林川泽之类构成,邑中居民由氏族组织聚集而成,源自于某个姓族的宗族或家族,并保留了族居形式的非单纯血缘组织的政治地域性居民群。

邑是一种具有行政建制的社会组织,在夏商国家形态下,邑内的氏族组织又演为一种阶级组织,氏族内部和氏族相互之间均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关系,由此构成商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层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