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脉虽然很神奇,但绝不是万能的

 公众号医经 2020-05-30


《医学源流论》症脉轻重论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是七情六淫所致,关于七情六淫,在《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中已有讲述。病情轻重死生之别,医生是如何知道的呢?必须“望闻问切”结合起来辨证。徐大椿在这篇中主要讲切脉。

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

然而病症和脉象却并不总是相契合,因为同一病症可能有不同脉象,同一脉象也可能有不同的病症。有症状很明显,应该是某种脉象的,但却没有表现出这种脉象。有脉象很明显,应该表现出某症的,但却又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症状。所以说治病救人,要“望闻问切”结合起来辨证,有的适宜以症状为主要依据,有的适宜以脉象为主要依据,需要行医之人精通医理,究其根本。

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

审慎辨证,找到根本,则病情了如指掌,否则不是被症状误导,就是被脉象误导。所以适宜从症者,就算脉象极顺,但症状危机,也一定会判断病人必死。适宜从脉者,虽然症状凶险,但脉象平和,也一定会决断病人必生。

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

脱血,又名血脱,阴血亏损脱失之证。《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不足,则身少血色,面无精光。”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室、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后,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证见面白,夭然不泽,头晕目花,四肢清冷,脉空虚。

六脉,中医切脉的六个部位。人的左右手腕各分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黄帝素问》:“待切脉而知病。寸口六脉,三阴三阳,皆随春秋冬夏观其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 

脉象有胃、有神、有根,是平脉的三个特点。平脉,无病之脉。平人,无病之人。

脉象有胃:《内经》认为,五脏皆禀气于胃,脏气必因胃气才至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脏腑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特征,《灵枢-始终》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概而言之,有胃气的脉象应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其中从容和缓,是脉有胃气的主要标志。总之,脉以胃气为本,无论何脉,只要见从容和缓之象,便是有胃气,为平脉的主要标志之一。若缺少从容和缓之象,则为少胃气之脉,为病脉。

脉象有神:脉象有神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脉来柔和有力,有力与柔和,乃刚柔相济,阴平阳秘的体现,为正常脉象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脉律一致,脉律是否整齐,主要反映脏腑之气特别是心气的盛衰。脏腑之气旺盛,有力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则脉动有序。若脏腑之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可出现脉律不齐。无论浮沉迟数涩滑大小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倘按之而散乱者,或有或无者,或时而续时而断者,或欲续而不能,或欲接而不得,皆是无神。

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尺部沉取有力。尺部候肾,肾藏元气,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尺部沉取有力,示肾气不败,生机尚存。这里突出一个“沉”字,意在说明尺部脉位较深,中取不一定明显,只要沉取有力就可以了。

关于各种脉象,在《望闻问切,医之纲领!如今最笨的切脉也快要失传》有简单论述,大家也可百度自学一些基本知识。

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

痰,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痰之为病,变化百出,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

,厥(jué),从厂( hǎn,山崖),欮( jué)声,发石也。本意是指憋气发力,采石于崖,引申义是尽全力、憋气发力、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自叙中说,“不揣庸妄,用敷言”中的厥,就是用其引申义憋气发力,用尽全力的意思。在这里指因痰盛气闭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症。

患痰厥的病人,虽然六脉或促或绝,但只是痰症有所缓和就可治愈,所以适宜以病症为主要依据而不是脉象。

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

阴亏火旺导致的咳嗽,虽然饮食起居方面如常,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六脉细、数,则不可轻视,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阴精亏虚,人的物质基础亏损,需要引起重视。

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

噎(yē)膈(gé),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类似于食管炎、食管溃疡等。

噎膈反胃,一时反应不到脉象,脉如常人,但时间一久,胃气一绝,则脉象骤变,百无一生,宜从症不从脉也。

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

到底是从症,还是从脉,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可胜举。总之,脉和症有时候必须综合起来判断,有时候又应以脉或者症为主要判断依据。如果粗暴的将脉和症割裂,单独将脉或者症作为判断依据,那么不论是脉还是症,都不足为凭,吉凶不可断也。只有综合起来,并且把握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哪些宜从脉,哪些宜从症,才能神而明之。

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

又比如肺病忌讳脉搏急速,因为肺属金,数(急速,脉搏跳动次数快于正常。)属火,火克金,其余的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外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如今一些庸医学了点切脉的皮毛,自以为是,不看病人症状,只讲脉象,则讲之愈密,失之愈远。若要精通切脉,《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已经讲的很详细。

望闻问切,医之纲领。只有把望闻问切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把医道学通,治病救人。前文讲过多次,不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