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一生这四件事情干得很不妥

 keenid 2020-06-05

  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元勋。司马迁认为汉朝开国三分之二的功劳应该算在韩信头上。在整个楚汉之争期间,韩信首建大策,独当一面,明出子午暗度陈仓定三秦、声东击西虏魏王豹、强势突袭灭代相夏说、以3万士兵背水一战大破赵国陈余20万、以兵威胁迫燕王臧荼束手归降、突袭田广安定齐国,然后借潍水南摧龙且楚兵20万,直至四面楚歌垓下决战全歼楚军,无一败绩。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韩信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经典名句,如“胯下之辱”“一饭千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多多益善”等,这些成语名句恰恰体现了韩信一生戏剧性的张力。可是,韩信虽然功勋卓著,但是其下场在汉初三杰中却是最惨的。这么一个功勋卓著的国士,却招致刘邦深深的忌惮,并且最终为吕后所杀。一代军事奇才为什么会以悲剧结局?韩信究竟哪些行为导致了其悲剧结局?总体来看,韩信有四件事情干得很不妥。

一失邀功杀郦

  《资治通鉴》记载,汉高帝三年,韩信领兵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尚未从平原渡口渡过黄河,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得齐国归降了,便想停止前进。辩士蒯彻劝韩信乘胜追击,邀功请赏。韩信觉得蒯彻的话言之有理,当即率军渡过黄河突袭齐国的历下军。结果齐王田广和相国田横恼羞成怒,把郦食其烹杀了。韩信的行动直接导致了郦食其的惨死。郦食其原来只是陈留一个家贫落魄的看门人,乡里人都称他为狂生,号称“高阳酒徒”,60多岁才毛遂自荐加入刘邦阵营,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出使诸侯,是刘邦很倚重的说客,很有功劳。后世学者甚至说假如郦食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刘邦就不仅有三杰了,汉初三杰将增为四杰。王夫之认为,韩信起了贪功之心,接受了蒯彻的建议,快速突击击溃已经投降的齐军,是导致郦食其惨死的罪魁祸首。韩信此举也导致了齐军喋血盈野,齐国田氏宗室被灭,不可谓不惨。究其根本,都是因为韩信动了贪功之念。王夫之指出,贪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但是导致的结果却是血流成河。王夫之毫不客气地痛斥说:那些因为贪功而残害别人的人,实际上也就是跟自己为仇,并且伸长脖子等着马上挨刀。可悲啊!这就是愚蠢透顶不可救药了。

二失请封齐王

  刘邦与项羽在广武对峙期间,韩信斩杀龙且。平定了齐国之后,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且它又南临楚国。请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镇抚齐国。刘邦打开书信一看,即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连忙暗踩刘邦的脚,接着就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难道还能禁止韩信自立为王吗?还不如趁势立他为齐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刘邦这时也醒悟过来,乘机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就是真正的诸侯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能够随机应变。反过来看韩信,讨封很不明智。当年,韩信在汉中时就对刘邦说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后世很多人都指出这一点,如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点明:韩信自请立为假齐王,已种下被杀的祸根。按说,渴望进取不是什么坏事。但过于执着于功名就不太好了。王夫之指出,韩信的云梦之俘,未央之斩,祸患在他请封齐王之日就已经埋下,而欲念却在当年登坛拜将之数语。很多兵戎相见的悲剧都萌生于欲念妄动之时,这几乎是屡试不爽的教训。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更何况即便是人主也不能一味靠封官许愿笼络人心。

三失消极观战

  鸿沟盟约之后,刘邦撕毁盟约,与彭越、韩信约定一起乘胜追击攻打项羽。刘邦率部尾随追击项羽,彭越和韩信都没有按照约定前来,结果刘邦又被项羽打败。韩信、彭越尾大不掉不听指挥,刘邦请教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告诉刘邦,这两个人不见兔子不撒鹰,你只要把分封给他们的具体地方都说明白,他们立马就会领兵前来。刘邦马上按照张良的意思分封彭越和韩信,专门按照韩信的意图把楚地分封给他,结果这俩人立马出工出力,项羽就此走上绝路。对于韩信大敌当前消极观战、邀功要赏之事,司马光就指出,这个时候刘邦实际上已经有了杀韩信之心,只不过是力不能及罢了。

四失言行不检

  刘邦称帝之后,韩信被剥夺兵权,回到楚国就任楚王。然而他却不懂得韬光养晦,言行不检点,授人口实。《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两件韩信在楚国所做的事。一件就是庇护钟离眛;另一件就是讲排场。《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这件事是说韩信在他的封国,巡视所辖县邑,出入都要调动军队作为自己的护卫仪仗队。我们知道,诸侯国的军队归中央直接管辖,诸侯国的国君是无权调动军队的,韩信犯了大忌。被人举报谋反之后,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以巡游的方式擒获韩信。谋反查无实据,但刘邦以此为借口,剥夺了他的王位,改封为淮阴侯,并把他软禁在长安,不许去封地。然而,这个时候的韩信仍然没有汲取教训。《资治通鉴》记载说:“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韩信只知道刘邦害怕并厌恶他的才能,于是就多次声称有病,不参加朝见和随侍出行。平日在家总是怏怏不乐,并且耻于和曾经的部下绛侯周勃、将军灌婴这样的人处于同等地位。我们知道,在此期间,刘邦亲征匈奴,身处险境,在白登被围七天七夜。如果有韩信在身边,刘邦可能不至于那么狼狈。然而韩信误了事却仍然在闹情绪。甚至,刘邦问他:像我这个样能率领多少兵呀?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10万兵。刘邦说:你呢?韩信道: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却被我捉住了呀?韩信说:陛下虽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逮住的原因了。何况陛下的才能,是人们所说的“此为上天赐予的,而不是人力能够取得的”。这番对话固然显示了韩信的自信,但身处如此境地还如此回答,让刘邦很是无语。

  韩信如此执迷不悟,很快就大祸临头了。而这一切,与他的一位老部下陈豨有关。陈豨是韩信的老部下,被任命统领赵国和代国的军队之后,他前去面见韩信辞行。韩信握着他的手,屏退左右随从,与他在庭院中散步,忽然仰天叹息道:能和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吗?陈豨说:将军您就下指示吧,我都听从。韩信说:你所处的地位,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陛下宠幸的大臣。如果有人说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说,陛下就会起疑心;等到第三次有人说,陛下必定会愤怒地亲自率军来攻打你。若将来有一天你被逼谋反,请让我为你做个内应,那么天下就可以谋取了。

  陈豨叛乱之后,韩信假称有病,没有随从刘邦出兵。结果韩信手下舍人的弟弟上书举报韩信打算谋反。吕后得到消息之后便与相国萧何商议,假称陈豨叛乱已经平定,按照规定,太子要召见列侯及群臣朝中举行贺礼。萧何又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也应当强挺着来道贺。韩信来到朝廷,吕后便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斩首了。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随后下令将韩信三族都连坐杀死。

  韩信就这么死了。后人说韩信一生的成败得失源于“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漂母给他饭吃,吕后要了他的命。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也是萧何把他骗进未央宫殒命,这就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是什么?刘邦听说韩信的死讯之后,“且喜且怜之”。高兴的原因在于,韩信的存在对刘邦而言始终是一个威胁,刘邦时时有如芒在背的被逼迫感觉,现在终于不用担心了;可怜的是,韩信功劳确实太大,是难得的军事奇才。

  司马迁对韩信之死充满了同情,为他写传不用其名,而名之曰《淮阴侯列传》,我们知道,司马迁给信陵君做传的时候也不像对待战国其他三公子那样直书其名,而名之曰《魏公子列传》,在司马迁看来,这两个人都是“无双国士”。司马迁认为,假如韩信能够学习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居功自傲,不自以为是,那么没准还能善始善终。那样一来,以他对汉王朝的功勋,将来他的历史地位可以和西周时期的开国元勋周公、召公和姜太公相提并论,后世永享祭祀。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抓住机会谋取利益,那只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功立业报答知遇之恩,是讲究操守的士人君子的胸怀。

文章原标题为《韩信之失》,刊载于《学习时报》2020年6月5日第7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