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美味】粥一一舌尖上的养生佳品与五谷渊源

 老沔城人 2020-06-09



【美食美味】

粥——舌尖上的养生佳品与五谷渊源

作者:赵玉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朱子家训》中的这句话,我们知道粥在中国古代饮食中占有主导地位。

    据记载,粥在四千年前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成为主要食品,两千五百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后来,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佳品”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粘稠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那么,中国人厨房离不开的粥,食材有哪些呢?聪慧的中国人将可食用的所有食材都用在粥中,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最基础的五谷则是每粥必备的,人们在选取五谷或其中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熬出适合自己的、喜欢的、各种各样的粥。今天,我们就从五谷谈起吧!



    什么是五谷?

    “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在《黄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之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 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之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



    战国时期,《论语·微子》中记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两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之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

    因此,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得出了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i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麻:主要是用于农作生产,麻子,就象炒黄豆一样的吃法,比绿豆略小点,主要用来榨油,油淡绿色,是很好的食用油。它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麻衣,麻纸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



    另外,也曾有人将“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天、地、悬、风、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粮食。

    “天谷”包含诸如稻、谷、高粱、麦等果实长在头顶类的作物;“地谷”包含诸如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面下的作物;“悬谷”包含豆类、瓜类等果实在枝蔓上的作物。



    五谷吃了这么多年,它的历史渊源真的很悠久啊!


    (来源:德慧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