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融合于高中数学学习的路径

 祁连山人wcn 2020-06-12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以必修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日常教育中,是当前教育面向未来的照应。劳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综合育人价值。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良好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系统回应了“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学科学习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体,劳动教育融合于学科学习是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的主要途径,它能影响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深化劳动教育。2017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数学课程性质决定了数学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

一、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

    中国古代数学立足点为“经世致用”。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几千年的沉淀了深厚的基于应用的数学文化。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学习素材时应充分选择、利用中国古代数学文化遗产,如在学习授函数的对称性时,可以举例中国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从文化理解、文化传承的视觉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形成劳动价值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以榫卯结构、鳖臑等为问题背景,学生在这些情景中学习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度、空间距离等,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文化人,以数渡人,以劳成人,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二、从应用工具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学科,其思想、方法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工具性作用。曾几何时,数学无用论”占用很大市场,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工智能的兴起,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尤为显现。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提供案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体会。如在学习统计时,学生可以走进超市,分类统计超市物品并分类,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超市理货员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统计局,体验各类统计工作,理解统计局工作价值、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工具等。这样,通过劳动教育基础操作系统的支撑,统计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变得更有意义,不仅习得知识,而且在享受学习过程中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体验中理解劳动的类别,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体会劳动的真正内涵。

三、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的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数理分析及建构的对象即是劳动对象,学生在分析、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批判性思考,创新实践,理性选择,逐渐形成对劳动认同、劳动的过程性、劳动成果等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题或读图收集信息,结合情境或联系生活产生在找出数学问题,积累“发现问题的经验”。有了问题,学生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已知信息,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探究、再创造,透过现象看本质,关联数学信息,逐步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意义,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有了对问题的分析,学生会尝试解决问题,依据的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学生已具备的直接拿出来用,有的是学生不具备,但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创新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他们通过实践积累“解决问题经验”。劳动贯穿学习始终,伴随着高阶思维,让学生感悟劳动的过程性和创新性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内化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四、从创新实践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

 创新源自劳动实践,数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为生产劳动服务的过程中以知识融合、发展等创造性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建模的目的就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劳动创新具有统一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建模时,教师应该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并剔除干扰因素,学生将自己置身劳动情境中,扮演劳动者角色,从劳动者角度用数学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用脑力劳动的创新提升体力劳动的效率。

五、从数学美学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

    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能感受大自然的美、音乐旋律美、语言美,而这种感受则有赖于他的积极行动,所谓积极行动是指可以感受、创造和评价美的那些劳动和创造、思想和情感。”数学美主要体现在“统一性、对称性、简单性”,它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同时又影响中人类的劳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展现数学的美,例如在解题方法上追求最简,举一反三,探究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体现数学思维的统一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用“数学美”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劳动实践与创新,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以劳育美,以美启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劳动的过程,它将劳动教育与数学学习完美融合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