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注译《泰誓上》

 一空城旧梦一 2020-06-13

《泰誓上》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今商王纣,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纣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题解】

    《周书》:《尚书》叙三代故事,分为虞、夏、商、周之书,自《泰誓》至《秦誓》,凡三十二篇。谓之《周书》。周:朝代名。姬姓,武王灭商,以周为有天下之号,都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南)。奄有中国黄河、扬子江两流域及河北西部之地。传至幽王,为犬戎所灭,是为西周。幽王子平王,迁都洛阳,传至赧王,为秦所灭,是为东周。凡三十八主,八百六十七年。

《泰誓》:《尚书·周书》篇名,分上、中、下三篇。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作誓言以告天下。泰:大也,与“太”通。(太:大之极也,甚也,古通“大”。)誓:约束也,集将士而戒之曰誓。

周文王的事迹多传说,而史籍亦多附会之言,从《诗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料的记载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可考的资料流传有限,另一方面则因年代久远,一些历史事实往往显得扑朔迷离。而记载周武王的事迹则较详尽,除以上资料以外,《尚书》的《泰誓》三篇当为最早、最权威的文字了。《泰誓》是了解三代历史,尤其商周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一个审时度势,开天辟地的明君形象跃然纸上。而文王、武王作为历史符号,也曾激励过后世无数君主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尤其周武王在继往开来、祖国统一的大业中曾为后人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个朝代取天下的路径都是自西向东的,譬如,周朝、秦朝、唐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励精图治的明君都应该好好读读这一章,排除反道败德者的干扰企图。《尚书·泰誓》的史料价值非同小可,绝非一般的史籍所能仿佛,尤其值得今天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仔细斟酌!

【书序】

    惟十有一年1,武王伐殷2。一月戊午3,师渡孟津4,作《泰誓》三篇。

【注释】

1.惟十有一年:指文王受命十一年。《尚书正义》“周自虞芮质厥成,诸侯并附,以为受命之年。至九年而文王卒,武王三年服毕,观兵孟津,以卜诸侯伐纣之心。

2.武王:周武王,文王子,名发。时商纣暴虐,武王率诸侯东征,战于牧野,败纣师,灭殷,即帝位,都镐。伐:征伐也。殷:殷商,契封于商,汤以为有天下之号。自汤以后五迁无定,至盘庚复迁于殷,即汤所都之亳。改国号为殷,故兼称殷商。

3.一月戊午: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4.师:军之通称。《诗》“六师及之”。渡:济渡之处。[王维诗]“荒城临古渡”。孟津:津名,在河南孟县南,今曰河阳渡。周武王伐纣,会诸侯于此。

【译文】

周文王受命十一年之后,周武王率诸侯伐纣。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盟军会集在孟津渡口,武王集将士而戒。史叙其事,作《泰誓》三篇。

【原文】

惟十有三年春1,大会于孟津2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3,明听誓4,惟天地万物父母5,惟人万物之灵6。亶聪明7,作元后8,元后作民父母。

【注释】

1.惟:发语词。

2.大会:诸侯会盟也。会,诸侯相见曰会。(会盟:古者诸侯之交际,以维持和平者也,春秋时盛行之。《左传》“有事而会,不协而盟。”会同:古者诸侯以事来朝天子曰会,众见曰同。《诗》“会同有绎”。)

3.“我友”句:友邦,邻国也。邦,国也。冢,长也。越,与也。御事,治事之官也。御,统治也。《尚书·大禹谟》“御众以宽”。庶士,《尚书·立政》“庶常吉士”。谓掌理常事之众士也。

4.明听:仔细地听。《尔雅》“明明斤斤,察也。”誓:谓誓言,约束之言也。

5.万物:谓宇宙间一切之事物。父母:生我之人也。此言天地是万物之父母也。

6.灵:神灵也。《史记》“生而神灵”。

7.亶(dǎn):信也。聪明:本意为耳聪目明。聪明一词尚有哲学意义,指一个人在除去了心灵染污之后的睿智与明达,是智慧的流露。《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谓天子之聪颖、智慧是因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不迷惘的结果。《孟子》“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言上天之视听也。

8.元后:天子也。

【译文】

十三年春天,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

武王说:“哦!我邻国的各位君王,以及各位官员、各位将士,请大家仔细聆听我的誓言。天地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父母,人为万物之灵。有诚信、聪明睿智的人,才堪当天子,只有天子才可以作黎民百姓的父母。

【原文】

    今商王纣1,弗敬上天,降灾下民2。沈湎冒色3,敢行暴虐4,罪人以族5,官人以世6。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7,以残害于尔万姓8。焚炙忠良9,刳剔孕妇10。皇天震怒11,命我文考12,肃将天威13,大勋未集14

【注释】

1.商纣:殷帝辛,帝乙之子,嗣立。焚炙忠良,刳剔孕妇,暴虐无道,故天下谓残忍捐义为纣

2.下民:下国之民也。古称诸侯之国为下国。

3.沈湎:溺于酒。冒色:好女色。

4.敢:勇也,谓无所畏惮。暴:害也。虐:苛酷残暴也。

5.罪人:归罪于人也。《左传》“臧文仲曰:禹汤罪己,其兴也浡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罪,归咎之也。族:刑及父母妻子曰族。

6.官人:分任官职也。《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世:代也。谓世代承袭也。

7.宫:室也。言屋见垣上,穹隆然也。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今专谓天子所居之室曰宫。台:建筑物之居高临下,可以眺望者。《礼》“可以处台榭”。凡据地稍高为人所望之处,亦曰台。榭:台有屋曰榭,又土高曰台,有木曰榭。《礼》“以为台榭、宫室、牖户。”陂(bēi):泽鄣也,畜水曰陂。《礼》“毋漉陂池”。侈:奢也。服:衣服。《诗》“不称其服”。

8.残:害也,毁也。万姓:谓人民也。

9.焚炙:灼烧也,炮烙之刑。忠良:贤者通称忠良。

10.刳(kū)剔:剖解也,割剥之刑。

11.震怒:《诗》“如震如怒”。震,威也。怒,威势也。《礼》“急缮其怒”。

12.命:教令也。大曰命,小曰令。文考:言先父文王。文,指周文王。考,《礼》“生曰父,死曰考。”

13.肃:端严而不懈弛之意。将:承也,奉也。《诗》“汤孙之将”。天威:上天之威严也。

14.大勋:天下大同的盛德功勋,谓伟大之事业也。《易》“盛德大业至矣哉”。谓圣人极盛之德,广大之业。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勋,功也。《尚书·大禹谟》“其克有勋”。集:就也,成也。《尚书·武成》“大统未集”。

【译文】

    现在商纣王不恭敬地秉承上天的旨意,给天下的老百姓带来了灾祸。他沈溺并痴迷于酒色,肆无忌惮地施行苛酷残暴的统治,归罪于人则刑及父母妻子,分配官职则任人唯亲。他筑宫室、建台榭、修池苑,著奢侈的衣服,以耗费民力物力来残害人民。用炮烙之刑来对待贤臣,用割剥之刑来对待孕妇。以至于皇天震怒,命我先父文王,要端严而不懈弛地秉承上天之威严,以安抚天下,但天下大同的盛德伟业尚未成功。

【原文】

    肆予小子发1,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2。惟纣罔有悛心3,乃夷居4,弗事上帝神祇5,遗厥先宗庙弗祀6。牺牲粢盛既于凶盗7。乃曰‘吾有民有命8’。罔惩其侮9。天佑下民10,作之君,作之师11,惟其克相上帝12,宠绥四方13。有罪无罪14,予曷敢有越厥志15

【注释】

1.肆:语更端辞,犹故也。予小子:古者天子自称曰“予小子”。《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 周公亦自称“予小子旦”,皆对于先王而言。后世平人亦有自称小子以示谦者。发:周武王,文王子,名发。

2.观政:审视政治之得失也。观,视也。《论语》“观其所由”。

3.罔:无也。悛(quān):改也。

4.夷居:安逸如故。谓不思进取,仍然过着糜烂腐朽的生活。夷,安也。(《左传》“怀与安,实败名。”)居,处也。

5.事:侍奉也。上帝:天帝也。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明。

6.遗:亡失也。厥:其也。先:先世也。[司马迁文]“太上不辱先”。宗庙:古天子诸侯祀其先人之所称宗庙,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容貌。宗,谓祖宗。庙号以祖有功而宗有德,固统称之曰宗庙。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见《王制》)。自大夫以下皆称家庙,无庙号之可称也。祀:祭也。《尚书·洪范》“八政……三曰祀。”

7.牺牲:牛羊豕,以祀神者。《孟子》“牺牲既成”。《吕氏春秋》“殷商克夏而王天下,五年不雨,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割其爪,以为牺牲。”今谓摒弃一切曰牺牲,语盖本此。如云牺牲生命、牺牲财产、牺牲名誉,即谓摒弃其生命、财产、名誉也。粢盛(zī chéng):祭品也,黍稷曰粢,在器曰盛。见《孟子注》。《左传》“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粢,谷之供祭祀者,六谷亦谓之六粢,黍、稷、稻、梁、麦、苽是。既:尽也。凶:恶也,逆也。如凶顽、凶暴。盗:盗徒也。

8.有民有命:有民用、有天命。(民用:民所利用也。《易》“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天命: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有物必有则,如命令也。俗以为穷达得丧,皆有造物之主宰,谓之天命。)

9.罔:无也。惩:戒也。《易》“君子以惩忿窒欲”。侮:慢易也。《尚书·说命中》“无启宠纳侮”。

10.佑:助也。

11.作之君,作之师(作君作师):言天佑助下民,为立君以政之,为立师以教之。

12.克:能。相:助也。《易》“辅相天地之宜”。上帝:天帝也。

13.宠:爱也,恩也,尊荣也。《易》“承天宠也”。绥:安也。四方:天下也。

14.有罪无罪:有道之君罪己,无道之君罪人。罪己者以有道兴,罪人者以无道亡。《左传》“臧文仲曰:禹汤罪己,其兴也浡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5.予:我也,武王自称。曷:何也。有:或也。越:凡事物之失坠皆曰越。《尚书·太甲上》“毋越厥命以自覆”。厥:其也。志:心之所之也。《论语》“志于道”。

【译文】

因此,我与你们这些邻国的君主一道,审视殷商政治的得失。知道那商纣是一个毫无悔过之心的暴君,他佚乐如故、不思进取,不侍奉天地神明,亡失其先世宗庙,不再祭祀祖先。牺牲、黍稷这些祖宗歆享的祭品全被恶人盗走。他却恬不知耻地说‘我有民用、有天命’。也没有争臣敢站出来告诫主人这是慢易的行为。天助万民,为他们树立君王以治理天下,为他们树立师范以教化百姓,惟有仁君和师尊能够辅相天地之宜,以博爱安抚四方。有道之君罪己,无道之君罪人,这个天下兴亡的道理我岂敢无所顾忌或自取其辱失去志向呢?

【原文】

    同力度德1,同德度义2。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3。商罪贯盈4,天命诛之5!予弗顺天6,厥罪惟钧7。予小子夙夜祗惧8,受命文考9,类于上帝10,宜于冢土11,以尔有众12,厎天之罚13。天矜于民14,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5。尔尚弼予一人16,永清四海17,时哉弗可失18

【注释】

1.同力:同心协力。度(duó):谋也。《诗》“周爰咨度”。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2.同德:同心同德。义:仗正道曰义。如义师(谓仗义以兴师也)、义勇(见义而勇往奋发也)、义方(言志之所向能合乎义也)。

3.一心:同心也。

4.贯盈:恶贯满盈。贯,钱串也。盈,满也。言罪恶累累。

5.诛:讨也。《汉书》“不来且发兵加诛”。

6.弗:不也。顺天:顺乎天意(讨伐商纣)。

7.钧:与“均”同 ,同等也。

8.夙夜:早晚也。祗(zhī):敬也。惧:恐也,惧思也。《左传》“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言秦孟明因惧而思,卒能胜晋图霸也。

9.受命:秉承天命也。受,得也,与之而取也,承也,容纳也。命,天命也。

10.类:类祭也。类祭名,谓非时祭天也。《诗》“是类是祃”。解者谓以事类祭之,故曰类。上帝:天帝也。

11.宜:祭名。《礼》“宜乎社”。冢土:大社也。《诗》“乃立冢土”。《礼》“王为群姓立社” 曰大社。此为天下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则为一国之社。

12.以:用也。尔:你们。有众:谓各诸侯国之兵将也。

13.厎:致也。天之罚:谓天之威罚也。

14.矜:怜也。

15.从之:谓从善如流,听从于老百姓的意愿。从,听从也。《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16.尚:庶几。希望之辞。弼:辅也。

17.永清:长清也。永,久远也。《尚书·大禹谟》“万世永赖”。清,澂水之貌。《诗》“浏其清矣”。四海:犹言天下。《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之,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18.时:机会也。《论语》“好从事而亟失时”。

【译文】

(明君治国)当齐心协力地谋划以施行德政,同心同德地谋划以履行道义。商纣有亿万臣民,就有亿万颗心;我有三千臣民,却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商纣的罪孽已恶贯满盈,上天命令我们前往讨伐!我如果不顺从天意,那我犯下的罪孽将和商纣一样。因此我日夜敬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类祭于天帝之神,宜祭于天下之社,用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对暴虐的商纣施行上天的威罚。上天怜悯天下的百姓,老百姓所希望的,她都会从善如流,顺从民意。我也希望大家辅助我除暴安良,永清四海。天命攸归,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不可以失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