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惯性逃避?重度拖延?沉溺舒适圈?都是心理防御机制惹的祸

 公众号阿黛小姐 2020-06-14
    我的写作
    只写心之所想,心之所向
    温暖一寸时光

    文||阿黛小姐

    你是不是经常在生活中开启逃避模式?或者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敢出来?或者是重度拖延症患者?那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在作怪。想要了解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逃避,或者想要打破这种逃避心态,我们需要了解四个问题:

    第一,我们到底在逃避哪些情绪?

    第二,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心理防御机制都有哪些类型?

    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御机制?

    亚里士多德的情绪清单

    生而为人,我们会面临很多无法逃避的情绪。但大多数人对情绪的诉求只有一个:我只要快乐。可快乐作为一种感受,注定就是短暂的,它会来,也会离开,因为没有人会只停留在某一种单一情绪之中。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除了追求快乐,还要在生活中面对诸多不快乐的,甚至极其痛苦的情绪。

    出于人的本能,我们会调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逃避、投射、转移等多种方式,保护自己,逃离痛苦情绪。

    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基本情绪分为七组相对的情绪,它们分别是:愤怒与冷静、仇恨与爱、恐惧与自信、羞耻与无耻、感恩与对其的缺失、同情(或移情)与愤慨、嫉妒与效法。

    而最容易引发我们心理防御机制的情绪,就是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比如恐惧、愤怒、仇恨、羞耻、嫉妒等。

    这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也易于忽视。比如,我们很多人不愿意换工作、不愿意搬家,甚至不愿意换一个发型或发色,其实就是恐惧情绪在作怪,因为改变意味着未知,未知常常被我们赋予恐惧,所以我们宁愿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模式,也不愿意尝试新东西,不愿意做计划之外的事情。

    因为这种恐惧情绪,会触发我们内心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防御机制会把那些尚未制造麻烦的感受从我们的意识中剔除。

    再比如,当我因为遇见奇葩相亲对象而愤怒的时候,我会向父母抱怨,甚至发脾气。实际上带给我痛苦体验的是奇葩相亲对象,但我会把这种愤怒投射到父母身上,觉得所有的错都是因为他们催婚而起,这其实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转移自己的愤怒,会找一个出气筒来宣泄。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通过转移痛苦,让我们自身获得暂时性的保护和安全。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这些看似痛苦的情绪才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其实正面的情绪也能触发心理防御机制,比如无私。

    生活中有一类人,非常热心、热情,对别人的事情非常主动和上心,甚至有时候会带给当事人一种压迫感。这种无私,其实属于假性无私,这恰恰是她们情感过度匮乏的表现。她们可能看起来很无私,但其实是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获得自我满足,构建理想的自我形象。这恰恰是一种对自我羞耻感的对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情感,而不是真正的对他人的慷慨。

    我们不妨试着感受一下,自己内心到底在抵触哪种情绪,找到它们,然后识别它们的存在形式。

    那我们为什么要识别这样的情绪呢?为了不逃避。这就需要我们来聊一聊,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是什么,是好还是坏呢?

    心理防御,是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心理防御机制,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英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梅尔泽所说的:“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会把那些令我们痛苦和无法接受的情绪,排除在意识之外。这个过程,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的过程。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就是保护我们免受痛苦,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我们在面临亲人离世时,或者面临伴侣的出轨时,常常第一反应是否认,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在帮助我们做情感缓冲,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压垮、崩溃。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心理防御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保护壳。因为,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无法面对的时刻。

    但是,我们为什么说不要逃避呢?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心理防御机制既能保护我们,也能毁了我们。

    首先,心理防御的过程中,它在以微妙的形式扭曲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包括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情感领域。所谓的说谎说多了,连自己都相信了,就是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反噬。

    其次,当我们常常来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时候,恰恰也失去了直面情绪的机会,自我保护反而阻碍了自我成长。敌人一直都在,我们从未正面刚,而是一直逃避,并在逃避中自足。如此,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勇敢面对。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要打破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我们需要对生活有正面刚的勇气。

    那么,既然认识了心理防御机制的两面性,我们就要谈谈心理防御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也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你是如何逃避的?对号入座

    在约瑟夫﹒布尔戈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中,他主要列举了十种消极无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与否认、转移与反向形成、分裂、理想化、投射、控制、思考、羞耻防御。

    我主要来介绍三种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分裂

    分裂,是人处在矛盾状态时所采取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法。我们常处于矛盾之中,小到挑选两件不同款式的衣服,大到选择两种不同的工作,甚至是生活方式,都容易让我们拿不定主意,这种纠结的复杂心理是非常痛苦的。于是,为了快速地解决这种痛苦状态,我们就会采取分裂的思维方式:即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并且通过极力否定一方,来在选定的一方中获得满足和庇护。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愤怒和自以为是,以强化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从中获得心里的舒坦:真好,我的选择简单明了,绝对正确!

    但是,这种粗暴的分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我们失去了事情本身的丰富性。这就好比我在评判一个人时,完全把他归入讨厌的那个行列,他的任何行为都让我觉得讨厌。他越是一无是处,或者越是被我贬低得一文不值,我心里就越认同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人渣,真的不知道交往,你的选择是对的。这样的认知,让我们无法心平气和地认识一个人,所以,优点也变成了缺点。

    2.理想化

    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理想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呢?其实刚刚讲的“分裂”就和理想化是有关系的。很常见的例子,你有没有在与朋友的吵架中,觉得他错得离谱,而你是完全正确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分裂的过程,也是理想化的过程,把吵架的原因一分为二,他是错的,你是极度正确的。这其实就是理想化的一种:憎恶对方,理想化自身。

    理想化分为好几种情况,比如对自己理想化,对他人理想化,对一个物体,一件事情理想化等等,都是一种防御机制。

    你有没有崇拜过一个明星?他哪里都好,简直是完美的化身;你有没有暗恋过一个女孩子?她温柔可人,每一次低头都像是为你而脸红……

    你肯定有一个完美爱人,或者至少幻想有过一个完美爱人。但是这种理想化并不会给你带来甜蜜的爱情,相反,当你接触之后,可能会在某个瞬间发现:天呐,原来他是凡人一个,也会说脏话,也会不洗袜子,也会打鼾说梦话。一旦你发现他不再完美,感情就只剩下幻灭和绝望。

    其实,一段真正持久的亲密关系,在于了解对方缺点,至少站在平视对方的角度,来欣赏他。而不是依靠理想化,为自己勾勒一个男神或女神。

    3.羞耻防御

    羞耻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个话题。约瑟夫﹒布尔戈认为,在我们还在婴儿的时候,内心就有“正常态的蓝图”,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回应我们的身体和情感需求。当父母的回应与我们的需求所一致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舒适美好。如果父母的回应与我们内心的期待不符合时,比如虐待、冷落孩子,就会让他缺少安全感,使得感知到一种内在的缺陷和丑陋。这种缺陷和丑陋就是羞耻感。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羞耻感。为了躲避这种羞耻感,就出现了相应的防御机制,包括自恋、责备与轻视等。

    自恋很好理解,比如有些人极度重视外表,其实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还有人会有意无意地释放出自己有钱,有权,有魅力的信号,其实这种炫耀的行为,也是自恋的表现:理想化外在自我,掩藏丑陋的内在自我。

    这时候我们需要区分正常自恋和防御性自恋:前者是以自尊和自信为核心,能够默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后者是以否认羞耻为核心,通过垄断注意力,掩盖内在羞耻,向他人证明自己。

    与自恋和羞耻相联系的,就是指责和轻视,看似是追求完美,其实是苛责他人,轻视他人,从而获得自我优越感。

    这一类人往往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一旦他们做不到完美理想化自我,就会产生自我拒绝和自我憎恶的心理。比如:我要么是最聪明的,要么是最愚蠢的;要么所有人都配不上我,要么我配不上任何人。所以,自恋和自卑,都是一种防御机制。

    既然知道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方式和常见类型,那么我们如何打破心理防御机制,获得与生活正面刚的勇气呢?

    你敢正面刚吗?

    想要打破无益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即认识到心理防御机制的牢固性。威尔汤姆﹒赖希说:“全部的性格特征都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版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异常牢固。所以想要完全打破或者转变,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难很难的。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需要做的是,认识自己的心理障碍,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然后想办法弥补和面对,从而促进自我成长。

    那如何打破心理防御机制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

    要打破心理防御机制,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防御的行为,这需要我们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现实生活中,我们生活忙碌且面临众多干扰,很难静心审视自己。所以,我们要减少外界干扰,通过唤回注意力,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审视内心的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减少无意义的娱乐消遣活动,包括不断地刷朋友圈、看网红直播、刷小视频等;比如少通过吸烟、喝酒等形式麻痹自己神经。

    只有减少外界干扰,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内心,认识到深藏其中的心理防御。

    2.专注自我感受与身体变化

    当我们减少了外界的干扰,接下来需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专注自我感受和身体变化。

    专注自我并不容易,因为注意力太容易跑掉了。所以,先从关注自己的呼吸开始,就像瑜伽中的冥想,先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让注意力回到身体,这样我们才能感知和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每一种情绪,其实都会有相应的身体变化。所谓表情,就是情绪的外在表现。眼带笑意、眉头紧皱、脸红、头皮发麻都是我们的身体语言,当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时,我们要及时捕捉,看看此刻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3.保持警觉与改变的勇气

    我们要对自己的感受保持专注,但同时也要保持警觉,感受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授一套“正确”的感受,比如要善良,要平和,要宽容,要大度;不要嫉妒,不要仇恨。这种道德标准可能会让我们的判断失误:我明明很生气,但还要说我不生气。

    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自己的感觉:到底是“应该”有的感觉,还是真实存在的感觉。

    在人前,我们温柔大度、行为得体;在人后,我们任性自私、愤恨嫉妒。因此,我们要有接纳真实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用更健康的方式去应对它们。

    我在上文说过,心理防御是因为我们在逃避痛苦。打破心理防御意味着我们要直面痛苦,所以没有勇气是做不到的。当然了,我也不建议非要把自己逼迫到极限。打破心理防御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急不来。

    4.选择很重要

    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选择现状和面对挑战中耗费心神。能否打破心理防御,关键在于我们是选择回到心理防御的安全区,还是要直面痛苦,还是落入其他心理防御的坑里。这个选择是艰难的,也是持久的,所以需要我们反复确认。我们不妨试试把自己置身于陌生的处境,来挑战这些防御。就好比我有一个非常安静的不善交际的同事,特意辞职去做销售,就是为了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这个选择挑战的过程,必然带有很多痛苦,且未必会成功。但是你选择了挑战,就说明你至少有选择的自由,至少不再是被防御机制拿捏得死死的。

    所以,无论过程多痛苦,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并试图去改变,哪怕是撬开一个小小的缝隙,也是我们的勇气和自由。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