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李shu 2020-06-28
王国维先生通过一首闺怨词,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圆悟克勤禅师则通过一首艳诗,而悟出了禅道的真谛。虽说爱情只是一场虚幻,而透过虚幻,或许更容易看到世间的真相。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两句艳诗就是圆悟勤禅师悟道的机缘。小玉是小姐的贴身丫鬟,檀郎是小姐的心上人。古代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小姐要与心上人幽会,其实也未必一定要执手相看泪眼,即使隔墙而望,只要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听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到爱如花香一样的流动,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频呼小玉原无事”,虽频频呼唤小玉,却并没有小玉什么事儿,为的只是让檀郎听到自己的声音,让心上人知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

“只要檀郎认得声”,当这首艳诗,被五祖演和尚用来开示禅宗大意时,“频呼小玉”的声音就不再是情人幽会的暗号,而是自性本然的显现,是禅者开悟的契机。“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在这里”,“我”即是真如自性,自性人人具足,本来现成,任何的声音,都是自性的呈现,都是开悟的机缘。

“只要檀郎认得声”“我”一直在,自性一直在,不生不灭,无欠无余。

 

古代的禅师参禅悟道,总要有一个悟处,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这都是参禅的悟处。而世间的声音,就是一个最好的悟处。

昔日镜清禅师向玄沙大师请教:“学生初学参禅,求大师为弟子指示一个参禅的入处

玄沙问镜清:“你在来的路上听到偃溪水的水声了吗?”

镜清说:“我听到了。”

于是玄沙大师对镜清禅师说:“你从听到水声的地方进去,就是禅的入门之处。”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无论山色、水声,都是真如自性的显现,从听到声音的地方进去,也就是回归人人本具的自性,心不再向外驰求,迷失本真。

“只要檀郎认得声”,认得声,也就是明白“念佛是谁”。“频呼小玉原无事”,呼唤小玉的目的不是为了呼唤小玉,念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念佛,而是要认识到声音的来处,要参悟到念佛的人是“谁”?

“谁”?当然是“我”。而“我”又是谁?——不可说,不可说。

因为不可说,所以圆悟勤禅师“认得声”以后,也写了一首艳诗,以此表达心中的悟境。诗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禅师悟的有多透,诗写的就有多艳。淫词艳曲,说不尽的禅宗妙趣。而如我等未曾悟入真如本性的人,自然难以领会其中的真味。因此,“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少年的情意,只有热恋中的佳人才能懂得;禅学的真谛,也只有领悟到禅之奥义的人才能品味。

此中妙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作品原文

金鸭香销锦绣帷

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②。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①金鸭:指铜质鸭形的香炉。锦绣帷:装饰豪华的帷帐,指闺房。

②笙歌:合笙之歌。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禅人开悟的方式多种多样,然闻艳诗而开悟,仍是比较独特。这首诗的本事见载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克勤到处参禅访道,不见悟入,乃谒五祖法演,"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诺诺。'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五祖法演为那位提刑念诵的小艳诗,意思是小姐频频呼唤丫环("小玉"原是吴王夫差女,唐代每以作为丫环的通名,所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转教小玉报双成"之说),其实并没有什么事,只不过是想让她的情人(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所以女子常把自己所爱慕的男子称为"檀郎")听出自己的声音而已。提刑听后,并没有多少反应,而站在一旁的克勤却因此而开悟了,他作此诗表示自己的悟境,并得到了法演的认可。诗中描写那铺设着锦绣帷帐的闺房里,香气已慢慢消散,主人公畅听笙歌,恣意欢乐,尽醉而归。言外之意是他沉醉在爱情之中,尽情地体味了恋爱的欢乐。但这里面的种种情事,种种滋味,却不能也无法向外人言说,所以是"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就像禅门悟道,所悟的到底是什么,确是用语言说不出来的。克勤在这里是由有声之境悟到了无声之境。"频呼小玉"是声,"鼓翅而鸣"是声,对常人来说,能听声辨意,已是不易,法演却更进一步,提出"说不出来"或"不说出来"的命题,这个境界无疑更高一层。"心心相印"原就是禅门话头,若能看一眼就会意,当然比说出来更佳,这就是为什么艳诗亦能示道的相契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法演称赞克勤是"非劣根器者所能造诣"。这一评价是如实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圆悟克勤(1063一1135),又称佛果圆悟,北宋I临济宗杨岐派僧人。俗姓骆,四川省崇宁县人。幼时投妙寂院出家,曾参拜真如慕哲、黄龙祖心、东林常总、白云守端等禅师。后至舒州太平寺向五祖法演求学。而嗣其法,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被誉为丛林三杰,世称"演门之二勤一远",或称"演门三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