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的治本之道

 逸农农 2020-06-30
   2017年11月10日上午,国家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发布会介绍,当年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按照以每年超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时至今日,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等并发症或疾病的罪魁祸首,也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如令人恐惧的脑卒中(脑溢血),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血压的7.76倍。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稳居威胁国民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每年全国患病死亡的人中有35%死于该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就在于对高血压的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国民疾病预防的重中之重。

   在治疗方面,西方医学还没有摆脱“高血压一经确诊,便需要终生服药”的定律。中医将高血压归入“头痛、眩晕”范畴,多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依据,认为高血压的病机与“肝阳上亢”有关,用药不离清肝、清火、平肝潜阳,但实际效果往往不佳。

   本文从自然规律、生命规律出发,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对高血压作一揭示探讨。已知的是,健康的人(平人)血压不高。追问的是:人为什么会血压升高?人体为什么要把血压调高?

可能有一个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结论:因为有瘀堵,所以压力会升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把水管捏紧,水流会明显发生变化;在水渠中放入一块石头,阻挡处水流速度会明显发生改变;河水中有泥沙,水流速度也会发生改变。人体血液如同水流,如果遇有瘀堵或阻滞,那么血液流动的速度或对血管壁的压力也会发生改变。

健康之人,正常的血容量,从正常的血管中流过,血压不高。当一个人贪凉饮冷,身体受寒,阴寒内盛,筋脉血管紧束,同样的血容量通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应会增加。实际是血管内径变小,血容量不变,压力自然会增加。热胀冷缩,“寒主收引”,构成人体血压升高的一个因素。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当一个人长期贪凉饮冷,中焦受寒,脾胃虚寒,无力充分腐熟水谷(熏蒸火力不够),无力充分蒸腾气化,从而气血化生能力减弱,运化吸收、分解代谢能力减弱,造成痰饮水湿内留,造成气滞血瘀,体内多湿、多痰、多瘀、多郁、多毒,多经络瘀塞,多气血亏虚。由此带来两方面后果:一是气血亏虚,血液中精微营养物质含量减少;二是气滞血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由于受寒后中(脾)阳不足,推陈出新不力,淤血停阻,寒凝血瘀,血液粘稠(包括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形成,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血液流动的阻力自然加大。“寒主凝结”,构成人体血压升高的另一个因素。

血压是因心脏泵血产生的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心脏是人体内十分神奇的器官,它永不停歇工作直至主人生命终结。心脏通过持续强劲有力收缩,调动和调控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使含有养分的血液流注全身,滋养和濡润身体,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心脏持续工作也是需要条件的,就像发动机工作需要“燃料”提供能量一样,心脏持续工作所需所谓的“燃料”,就是脾胃化生的富含养分的血液(气血)。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一生都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当寒凝血瘀,血液粘稠,血液的流速就会变缓,尤其对于毛细血管来说,粘稠的血液更难以通过,处于身体末梢的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现象。在此情况下,心脏自动会增加泵血压力,努力使末梢的组织供血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自然调节功能,也是生命的敬叹之处。同理,如果血管内有其它瘀堵,妨碍血液通行,心脏也自会增加泵血压力,努力冲击通行阻碍,结果自然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

   可见,血压升高是人体调节自身功能的一种反应或结果,但也是身体出现问题的警告和信号。所以绝不可以轻视这一问题,如果不实现降压,不仅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存有风险,而且由于心脏本身长期处于泵血压力增加状态,也会因长时间“高速奔跑”而面临心力衰竭。

   如果不从源头治理,只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病,从而一味的用降压药,虽然暂时避免了过高血压对血管壁的冲击,但却抑制了心脏自动保护身体其他组织供血这一重要生命机制,是对生命规律的违逆,无法实现长治久安。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而不进行根本治疗,实际是对身体其他组织缺血状态的放任,由于身体末梢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得不到气血滋养,毛细血管就会变脆,形成微循环障碍。当遇极端情况时(如情绪过分激动、过度劳累等),血压陡然增高,由于脑部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缺血状态而失去弹性,就易发生恐怖的脑血管破裂之脑溢血

   寒凝血瘀不仅可使血压升高,使心脏超负荷工作,还可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例如,心脏表面有三条主要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随着心脏跳动,冠状动脉会不断地为心脏供血。如果脾胃虚寒,气血化生能力降低,脏腑运化分解代谢能力减弱,就易出现血液粘稠、血脂超标,血液中小的油脂颗粒等病理产物便会在冠状动脉内沉积,形成较厚的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脏供血不足,相应产生胸痛感觉(心绞痛)。因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脏缺血的相关疾病,即是冠心病。若不进行有效治疗,病变继续发展,一旦冠状动脉发生堵塞,血流无法通过,就会引发严重的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脏功能降低,甚至心脏骤停和猝死。冠状动脉内有的斑块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破裂,短时间内形成大量血栓,突发严重的冠状动脉闭塞和致命的心肌坏死,即急性心肌梗死。可见,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疾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一疾病群共同构成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

   看到瘀堵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如果以为只要治瘀堵(活血化瘀、支架手术)就可实现长治久安,那结局注定令人沮丧。因为瘀堵也只是结果,若止于通瘀、疏瘀这一层面,仍未触动源头和根本。

    从瘀堵来分析高血压的形成,也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近些年来,医学实践突破了高血压从肝论治,更新认识了人体脏腑与高血压的关系,认识到五脏六腑都有可能使血压升高,分出了肾源性高血压、心源性高血压、肺虚型高血压、肝虚型高血压、脾虚型高血压等,从而提出高血压从肾、从心、从肺、从肝、从脾胃等分型辨证论治。

   如从肾论治:房劳或肾脏疾病使肾之精气亏虚,肾阴阳失调,出现眩晕,产生高血压。从心论治: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如果心阳受损,运行不力,致脉中血寒行涩,使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形成高血压。从肺论治:肺主气,如果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水液不能布散,蕴结为痰饮水湿,发为眩晕,引起血压升高。从肝论治:精神紧张、情志失调,可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引起血压高。从脾胃论治:脾胃虚弱,气虚无力,致使气虚血瘀;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而痰浊内生,阻滞气机,气血阴阳失调而致血压升高。

   从五脏分型辨治高血压,获得了辨证论治的美誉,如果处理得当,确实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要看到,这还不是站在最高层面的辨证立法。对疾病认识把握的层面不同,立法处方的格局和着眼点就不同,最终的长远效果则是大不相同。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立于三或万物的层面,还是立于二,抑或立于一的层面,所见之规律是不一样的。犹如看风景,立于山顶,与在山脚、半山腰所见之景观自然不同。

   《内经》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郑钦安《医法圆通》云:“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亿万阴阳,合之而一阴阳……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中。仲景分配六经,亦不过是将一气分布上下、左右四旁之意,探客邪之伏匿耳。舍阴阳外,岂另有法哉!”

   我之体会,学中医有一个要诀,就是一定要“由博返约”,就是由广博、精深,再到简约。中医学习,不应是书越读越厚,方子不应是越积越多,最后一定要实现简约,要实现合一、归一。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美。”

   卢崇汉教授在第四届扶阳论坛演讲时说:“当今大多数医生是这样认为,因为教材是那样写的,所以培养出了相当多那样子的医生。所以他们对阴阳的认识都是在后天的角度上的,分五脏六腑,分十二经络,等等。包括一些辨证都是这样,脏腑辨证以脏腑来辨别阴阳,八纲辨证以八纲来分阴阳,六经辨证以六经来分阴阳,所以郑钦安就说了,这是在‘论其末’,都是在枝叶上寻求,不是根本。”“我反复强调,我们研究中医学这门学问,你的研究层次在什么状态,你得出的结果就在什么状态。你一直在‘三’的层面,或者你一直在‘二’的层面里研究,去理解,那么你必然会去思考,去考虑阴和阳,阴和阳怎么样才能达到相对的平衡。”

   在五脏也即五行的层面论治高血压,尚没有回到“二”的层面,更没有达到“一”的层面。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肝、脾、肺、肾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前面分析瘀堵已述及,这是身体的自然调节反应,是生命的本能调整,相当于自救。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心脏通过强有力的收缩实现对血液的调动和调控,使富含养分的气血滋养、修复脏腑。当某一脏腑出现故障时,心脏本能地增加泵血压力,使更多含有氧气、营养等精微物质的血液流入脏腑,实现问题脏腑的修复。简言之,某一脏腑的偏弱,引发了心脏的过分用力,产生了泵血压力的增加,导致了血压的升高。也可看作是其他脏腑的偏弱,连带拖累了心脏。可见,在心脏看来,气血是修复身体的良药。

   然后,探究第二个问题:五脏各异,各司其职,如何实现归一?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进而更深刻指出:“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伟人目光如炬,有能力看穿事物本质和规律,郑钦安即是这样的大医家。气血将人身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了内在的统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气血是人体内生的尽可依赖的佳方良药。治病立法,抓住了气血,就抓住了要害和关键。

   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抓气血?中医认为,肺统气,肝藏血,心主神明,肾藏精。如何入手呢?另一位伟大的医家作了深刻的揭示: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云:“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中气在脾土胃土之交,是中焦脾胃之气。原来,肺所统之气、肝所藏之血、心所藏之神、肾所藏之精,均是同一,均来源于中焦脾胃,均化生于中气,均是脾胃之气之变化。在中气层面,也即“一”的层面,精血神气、心肝肺肾实现了合一、归一。

   对于“阴阳五行”,黄元御也作了透彻揭示:“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黄元御对“阴阳五行”之见解,可谓震古烁今,有评“仲景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实不为过。

   在五行中,黄元御最重“土”。五行的关系,熟知的是相生相克,但临床价值最大的其实是“土生木火金水”,也即“土生万物”。黄元御认为:“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在黄元御看来,“阴阳五行”、“气血精神”,实为同一,皆为中气所化。如果理解不到这一点,学习中医就无法实现归一,难以成为“上工”。

   黄元御之中气思想比肩《内经》。《内经》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精神气血,皆藉水谷之所资生。水谷绝,则形与气俱绝矣。”“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四圣心源》云:“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阴阳交济,水火互根,此下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热也。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于下。病在上下,实缘于中气之败。”“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心肝肺肾(精血神气)之病,人之衰老病死,都因于中气,都因于中气之衰。黄元御立于“一”的层面,实现了对中医的破解,解开了疾病黑匣子的秘密,这是一代医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然数百年间,少有人识其珍重。黄元御云:“仲景著书,几何年矣,而千载尘封,迄无解者。”“玉揪子涤滤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今宇内之大,谅必有侯桓其人,吾将藏之深山,虚坐以待矣。”黄元御的中气思想,足可造福苍生、泽被后世,可以改变世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众工庸庸之俗世,再也掩盖不了黄元御卓尔不群之才华,遮盖不了黄元御思想穿越时空之光辉。

现今中医之疗效,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没有发挥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辨证论治的“碎片化”。人是一整体,中医必须牢牢立足于整体论治。肝病治肝,肾病治肾,肺病治肺,心病治心,一切理所当然,但这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何区别?

当然也有更进一步,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乘侮与母子相及)关系辨证论治。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无力生木,使木也不足,其结果是水竭木枯。由此,临床上认为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导致肝肾精血亏虚,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阳上亢。如此辨证论治,就是郑钦安讲的“论其末”,就是卢崇汉教授说的“在枝叶上寻求,不是根本”,多数效果乏善可陈。

肾精是什么?肝血是什么?肾阴是什么?肝阳是什么?人体内的“阴阳”、“精血神气”,“实一物也”,均是中气所化,均来源于中焦脾胃。肾精、肝血、肾阴、肝阳均是中气之变化。所以,肾精不足,肝血不足,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均应问责于中气,问责于脾胃。这是真正的治病求本,惟此才有良好的远期疗效,方可长治久安。

“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人身“总不外乎气血两字”。立足于气血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才会接近源头和根本。高血压从气血层面分析,实质是两大问题:一是气滞血瘀,产生血液粘稠、血管经脉瘀塞,气血运行阻力变大,致使心脏泵血压力增加。二是气血亏虚,气弱血少,血中养分不足,致使脏腑功能减弱,使得心脏本能地调动更多气血修复脏腑,导致泵血压力增加。

但一定要深刻领悟,气血以及脏腑的问题,根源在中气,在中土,在脾胃。由于中气虚衰、中土寒凉、脾胃虚弱,无力腐熟水谷,无力蒸腾气化,运化吸收、分解代谢能力减弱,才导致气滞血瘀、气亏血虚,才导致神气衰少、肾精亏虚。这是真正立于“一”之层面。

有人说:“血压的正常离不开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畅”。此言不虚。但心气、血液来自中气。中气旺盛,脾胃健运,心气自然充沛,血液自然充盈。经脉阻塞是瘀堵,是沉积,但“寒凝”才会“血瘀”,由于中气寒湿、脾胃虚寒,运化、分解代谢不力,才会痰饮水湿内留,才会滞不行。

对于高血压,不管是调气血,还是调脏腑,都要回到调中气、调中土、调脾胃上来。把一代宗师黄元御的中气思想领悟好、传承好、发扬好,把扶中气运用发挥至极致,是我十几年来一直的坚守。悟道不易,“知行合一”更难。近五六年来,健运中气之法,才日臻完善,终成完整的体系,我命名为“温中扶正法”

温中扶正法,以中气立极,通过温中扶正,提升气血化生水平,增强运化吸收、分解代谢能力,使心肝肺肾等脏腑功能整体回归,达到气旺血足、精盈神全,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温中扶正法以“扶正医学”为理论支撑。扶正医学以正气立论,改变“以邪气立论”、“以病为本”的传统思维,转向研究人之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医学实践。扶正医学忠实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的“扶正”思想,实现了黄元御、郑钦安两位宗师医学思想的融通,是中医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守正创新”。

扶正医学认为:中气虚衰是精血神气之病、五脏六腑之病、五官九窍之病、四肢百骸之病的根源,治病必求于根本;人身本一气,心肝肺肾之气皆为中气所化(为中气之异名),正气为后天中气与先天真气之合一之气,中气与真气先后互赖,无可分合,扶中气即是扶真气;人体之“燥、热、火”,均是寒邪阻滞气机,阳气郁而化燥、化热、化火;“土生万物”,“土寒不生”,“温中”是永恒的主题,是治本之方略。

现代人饮食营养丰富,贪食生冷,过用空调、冰箱等人为创造寒凉环境,体力劳作少,精神压力大,作息无常,熬夜多,再加滥用抗生素、大肆使用清热解毒凉血等寒凉药物,伤阳伤正远较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现代人的体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体温全面下降,中焦寒湿、脾胃虚寒,肝胆郁热,上热下寒,上实下虚,阴寒内盛,寒凝血瘀,多湿、多痰、多瘀、多郁、多毒,多经脉瘀滞,多气血亏虚,所神衰精亏。各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成为爆发性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正越来越低龄化。

温中扶正法,融“温里”与“解表”于一炉,已病未病一起治,新感旧邪一并除,以气血为武器,撬动人体免疫系统自然本能地发挥作用,可以成为解决慢性疾病和诸多重大疾病的有效方案。温中扶正法,遵循天人合一之道,符合自然规律、生命规律,构建的是生态,解决是疾病群,体现了大道至简、万法归一之宗旨。愿更多中医仁人志士一同参与,为健康事业做贡献,为民生增福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