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缺失教育的基层乡镇,未来将一片荒芜,镇长同学听了惴惴不安……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苗运强

这次回老家,和任职镇领导的同学闲聊,为了招商的事宜,他可谓伤透了脑筋。事实上,在乡镇里做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在书记的位置上,混混几年也就过去了,偏偏老同学是个劳心之人,虽然左冲又击,几年来收获甚微。


招商难,大家有目共睹,但象我老家那样,招商更是难如上青天,同学所在的小镇,在册9万余人,但实际留守在家的,不足3万,另外再除去老人和孩子,真正的青壮年,也就区区数千。

一个有生力量区区数千的乡镇,谈何发展?谈何招商?再放眼那些滞留在家的乡民,不少人也在张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到县城或市里里买房,离开农村,离开乡镇,我究其原因,老同学听毕更加惴惴不安。

诚然,经济上的落后,是乡镇没落的一个最要原因,但如果能够有效的招商或扶植当地小企业的发展,也算是一条出路,但乡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却成为乡镇荒芜的最后一鞭。

这,绝非危言耸听。


我离开家乡,就是和孩子的教育有关。10年前,丰县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进行资源整合,我不否认它的积极意义,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副作用也集中凸显。

我村庄的学校被撤后,孩子迫不得已去了镇里的小学,由于家还在农村,妻子每天接送孩子极其不便,后来,村里的十几名家长共同商议,一起租用了一辆金杯车用来作为孩子们的“校车”,谁知不久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丰县校车事故”,鉴于校车的整顿,孩子们上学放学的问题,重新又变得尖锐起来。

后来,父亲提出在镇里买房子,但我知道,那些所谓的“楼盘”都是三无产品,我没有资格拿着全家的心血,去做一个没有未来的赌注,再说,乡村教育的落后也是昭然若揭。于是,一咬牙,就带着父母在徐州安了家。

而,故乡的小镇,虽然仅仅80多公里,但我和远在塞外的游子一样,很少再回去,因为,我现在创业的城市,已经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家。


当然,上面仅仅是我个人以点带面的阐述,而下面的这些,则是另外一个人(网友深夜听雨)的表达:

前几天回到老家,该吃早饭的时候,听到门外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叫着,感到好奇就出门看个究竟。原来是城里的幼儿园来车要接对门邻居三岁多的孩子上学,孩子子不愿意上车,就使劲的哭闹着,那声音好像要生离死别一样,让人揪心。但是父母没理会孩子的哭闹,硬直塞到车上然后拉走了。

剩下来的是门前的人在议论还在上学的问题,孩子不到四岁,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年龄,送到城里的幼儿园,一去要两个星期才送回来,当然孩子不愿意去了,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父母,为啥这么长时间才回来一次,原因是离城市远,幼儿园不愿意每天或者每周都送,这样费用太高划不来。父母门也都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孩子离开那种场景,我想比任何人都感到心痛,但是没有办法,要想让孩子上学,不得不忍痛了。


在聊天的时候,又听到村里的人说,我们村的小学今年停办了,原因是学校没学生了,那可是我的小学母校,一旦停办,意味着这个学校就要消失了,不由得感到一种失落。还听说邻村的学生也不多,现在都集中到一个规模相对大一点的学校了,远的离家有十几里的路,去了以后都是住校,学校有食堂宿舍让孩子吃饭住宿。那么小的孩子住校,他们不得不过早的开始独立生活了,不知道他们能否照顾自己。

当前的农村,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孩子们上学可真成了老大难题,在有些地方学生还是一村一校,学生数量少了,都是一个老师教好几个年级,老师精力有限顾不过来,当然教学质量下降了,家长不满意,学校不满意,导致学生转学或者辍学现象增多,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没有办法,教育部门就让几个村联合成立中心小学,但是很多学校离家远,孩子上学需要人送,不送吧,担心孩子的安全,现在的孩子可都是宝贝蛋呀,送了,又影响生产生活,给自己带来极大不便, 但是为了孩子又没有其他的办法,送那也是送,不如送到城市上学,质量高又省心,导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城市学生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农村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很让人迷茫。

…………………………


这些年,一些北方的乡镇为了发展,不遗余力大刀阔斧的招商,但事实上,成功的案例为数寥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老板会愿意到一个没有“资源”的地方去投资兴业,有好的项目和资金,可以建厂的地方举不枚举。而真正为地方乡镇经济添砖加瓦者,大多是本地人。

这几年,我经常和一些当初同去异地求生的儿时伙伴沟通,他们中间有两名在北京已经小有所成,我劝他们回故乡反哺,但他们均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农村学校教育的没落和衰退,让不少在外务人员中的成功人士彻底斩断了归家的想法,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乡镇的极大损失。


先前,我常给人说,没有池塘的村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庄,但失去了学校的村庄,就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它的衰败,在所难免。村庄的衰败,广而言之,实际上就是乡镇的衰败。

教育的衰退造成的负面,在乡村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稍微条件好点的人家,女儿找对象,都要求在县城买房,这,也成了不少农村青年结婚必迈的一道门槛,我所的村庄,一共有65户人家,其中在县城买房的,就多达13户,而他们往往是乡村仅存的精英。乡村被精英们离弃,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是村庄和乡镇无以复加的悲怆。

我一直在沉思这句话:有人说,我们的乡村教育没有败给战乱,没有败给贫穷饥饿,没有败给缺钱少物,最终却败给了城市化。或许这种衰败对孩子们接受更现代化的教育是有益的,但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年轻人,中国的乡村还剩下什么?就剩那些留守老人拄着拐杖在村头深深的凝望?长此以往,我们乡镇的未来情何以堪?


孩子们因着读书,离开了,父母走了,爷爷奶奶也跟着去了。乡镇的人气于是也没了。一个乡镇的繁盛,首先是教育的繁盛,离开这些,发展将无从谈起,没有发展,就注定会一片荒芜。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