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终极智慧05:概念可以成为认识自己的工具,但不是自己

 道德经学用 2020-07-16

Hello,大家好,欢迎您来到“走进道德经81章.云共修活动”!

昨天起,我们一起走进了《道德经.问道心得》的第二章,分享了老子先从所有概念都是来自“好恶之分”上,来破除我们固定的判断习惯。关于前面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文章均附有语音):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道德经》的第二章,为大家分享我们学用《道德经》的真实故事和感悟。希望我们一起进入圣贤老子的智慧海洋;牵手共度“81章云共修”的这段美丽时光。


有些人会问:“我们要是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了,那不就成了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人了吗?那会不会越学越傻呢?”

其实,老子并不是要我们不去区分好坏对错,他只是要我们不要陷入这些概念里;不要被概念绑缚而变得僵化而已。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老子沿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接下来用一个“”字来衔接下文,也就是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了好恶分别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现象区分——也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连串的成语。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却是产生成语比例最多的一部经典!这次“走进道德经81章.云共修活动”中,志工为大家提供了抄经本,如果我们能每天抄一章、背一章、领悟一章《道德经》的话,那就相当于直接把老子请到我们的智慧海中,来为我们做老师!这个力量是非常殊胜的!对人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下这个功夫,也是我们人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好,我们继续回到第2章中,这一章因为特别重要,我们多花一点时间来看看。老子用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一系列词汇,来说明人们使用的名词和概念在含义上其实非常有局限性和相对性——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相比较而生成的;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还会发生转换


“有无相生”

通常,大家都觉得拥有好、失去不好,但真是这样吗?

老子在《道德经》第44中直接问世人:“得与亡孰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得到与失去到底哪个对生命更加有害呢?如果生命中,我们能失去贪婪、压抑、恐惧、愤怒、分别和执着,那难道不是生命中最好的得到吗?

我们的生命就这么大点地方,装了妄想、贪婪、愤怒,就装不下宁静、幸福和快乐——要装什么,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所以,老子说的这句“有无相生”不仅是道创造天地万物的法则;也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创造幸福、健康和丰盛的法则。


“难易相成”

老子在第63章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也就是说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小事开始积累的;而所有难事,也都是从简单的开始做起的。

老子在第64章中又说:“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就像我们身边有些人一天到晚想做大事,看不起基层的那些工作,觉得自己做了是大材小用,所以不屑于去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人生中的好运气就是从做好小事里累积出来的;人生的大成功也是从容易的事里培养起来的。


在我们道德经学用的志工团队里,有很多志工还是大学生。

有一位同学在参加每月一信的编辑工作时,学会了如何编辑文档,以及格式调整和排版。最近,她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同时,她接到了老师交过来的一个任务:要每天截图网课的教学画面和两个班同学的签到记录,概括当天的课堂内容,最后整理成每天的课程日志,一周交一次给老师。

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她用对待每月一信的认真态度,来对待这份课程记录,把自己在志工服务中学会的所有技能都用上了。这个工作持续了四周。原本,老师只要求她发word格式,但她考虑到老师如果用手机查看的话,排版会出现变形,于是就每次都多发一个pdf格式的文件给老师。

就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这一期课程结束时,她却接到了老师向她发出的一起参与一个国家级设计比赛的项目邀请!可她还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专业等各方面技能都还只是知道些皮毛而已。她在想:自己是何德何能,让老师主动邀约她参与这么高级的设计比赛呢?

后来老师告诉她:就是因为她做的那份课程记录,让老师看中了她对小事认真的品质!老师说:“在我带的四个班里,能把一件看似和课程没有多大关系的小事做好的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不光是心态问题,同样也是能力!”


所以,老子说的“难易相成”,其实是指事情不分难易——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有可能把大事做好;而能做好小事、能坚持做好每件小事,这本身就是最难的修行!

就像学习《道德经》这件事,一下让我们达到老子那个高度确实很难!但如果我们每天坚持学一点,改变自己一点呢?

  • 就像之前,我们在网上举办了14天静心祈福的静坐活动,很多人跟下来了;

  • 之后我们又举办了33天的播种神性品质的静坐活动,又有很多人全程跟下来了;

  • 最近,我们又举办了66天的“更新生命程序”的静坐活动,有更多的人参与并全程跟下来了。

  • 而且很多人是从不了解打坐、坐不住、静不下来,到喜欢打坐,感受到静坐冥想的好处,这个飞跃就出现在每天投入的这一点点时间里。

所以,小事做好,也许短期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比如这次“81章云共修活动”走完时,您也许就能把整本《道德经》背出来了;等一年、两年以后,您的思维就会发生改变;等到五年、十年以后,您的人生就会出现巨大的飞跃了!这都是从小事上开始的!


像我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在学用《道德经》这条路上走过了十年时间,这个变化不但自己感受明显,我身边的所有人也都看出来了!所以,有些朋友就是因为看到了我和我一家人的变化,所以他们也愿意加入进来,一起学用《道德经》。

而这是我以前特别希望的,那时我去劝说大家来学,费尽口舌,但是效果有限,我就觉得这件事特别难!但现在你自己坚持做了一些小事,有了一点小变化时,这些别人看在眼里,就自动愿意相信你走得这条路是对的了。以前你觉得这么难、肯定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很轻松就完成了。

所以,“难”这个字是说:我们的目标要定得高,因为目标定低了,一旦达到了,人容易懈怠;而且你也不会拼尽全力。

“易”这个字是告诉我们:不管多难的目标,也要先从最基础、最容易的事情入手——小事做好一件,就会带出一件;慢慢你会发现,这个好事是带不完的。

所以,这个“易”就是完成“难”的方法,也是成功的途径!这就是老子讲的 “难易相成”的智慧!


“长短相形”和“高下相盈”

长短、高下都是相比较而言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感觉也截然不同。

比如我先生一米八几,我觉得他已经很魁梧了;但如果和我们几个一米九几的朋友站在一起,他又显得娇小了不少——这是就外形上而言。

但老子讲的话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就是指一个人的强项和短板!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有时,我们最优秀的一面,往往正是我们最难突破的关口,也是我们最大的磨炼和考验!”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

从小,我姥姥最爱说我的一句话就是:“一脸聪明相……这不好!”而最爱说我哥的一句话却是:“傻人有傻福!”那时我真不懂:为什么聪明不好!傻人却有傻福呢?

现在,我到了不惑之年,还是通过学习《道德经》,才解了当年的这个疑惑:其实老人说的,不是聪明不好,而是聪明外显不好!傻人也不是真傻,而是大智若愚

反观自己,我总是对自己反应快、花样多、从不吃亏而沾沾自喜。小时候,我因为这个特点,从来没被父母批评过,打骂更是绝不可能了!

当然,除了我父母的性格平和、从不争吵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特别会把大我六岁的哥哥当镜子——他要是做了什么,挨了批评,那我绝对不会再犯的!所以,从小到大,我们家吃苦吃亏的事,都是我哥上;享福显能耐的事,就轮到我了。

而且,我小时候还特别好显摆,家里人越多,我越要表现,因为我喜欢听别人夸我。可每当这个时候,我爸都要说我一句:“你又人来疯了!”不管怎么着吧,反正我凭借小聪明,就这么自以为是的活到了进入道德经学用的志工团队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有了一些纠结,因为我发现:有些人不怎么待见我!为什么呢?


一开始,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别人有问题,比如嫉妒我的才华、误解我的善意……总之,问题肯定不是出在我身上。在我心里,我肯定是那个大公无私、高瞻远瞩、才华横溢、一身长处的人;短板必须都是在别人身上!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一起牵手共修的好处就慢慢显出来了——因为,只有在这个高能量的朋友圈里,才有人肯对我说真话!在外面,谁会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告诉我们:“你的问题在哪里呢?”

所以那段时间里,我好像从别人嘴里,认识了一个新的自己!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一个骄傲、高调、小心眼、不肯吃亏、有功自居的人——这个认知,一开始是很刺痛我的!

但好在我妈妈从小就对我说两句话,这两句话我是深深印在心里的。

  • 第一句是:“老天待人肯定是公平的”;

  • 另一句是:“别人说你不好,你做好,不就行了!”

所以,我有了一种很执拗的动力——人家越是说我不好,我越要做好!我就不信,一个人真想改变自己,还能改变不了!


所以,这几年,我改是稍微改掉了一点!我本来以为,只要改正了所有错误,我只剩下优点了,那就是得道的状态了!

但现在发现,这只是将修炼进行了一半而已!因为老师说:“什么是‘长短相形’?长,容易生起执着,一旦有了执着,长就转化为短了。”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挤占别人成长空间的理由和工具,也不应该成为自己心里的执着和高傲!只要执着,就失去了生命的平衡!

所谓长短,都是后天人为的比较而言。在道的面前,只有特性,没有优缺点!所以,我们执着在哪里,人生的卡点必定出现在哪里!那样的话,还谈什么破除执着、扫除分别心呢?


但我发现:一个人的缺点,改起来,其实是容易的!但一个人的优点,要想改,那才是不容易的!

因为,一个人有本事,是优秀的!但一个有本事的人,还能把自己修出像大地一样容人践踏、还能无怨无悔地托起众生的品质,那才是真正的进入了道!

真正入道,是看破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不思善,也不思恶,才是入道之门。

这也是我们大家一起学用《道德经》的好处。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自己懂了、明白了,但生活会告诉我们:“你真的还不懂!”就算懂了,你也离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修道,可不是光听听课、念念经、打打坐这么简单的!修道,就是按照规律去做事、去改变自己,去生活、家庭、工作里做到!

简单说,修道就是一边努力长本事,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是“增益”;而另一边,则是主动蛰伏,把自己的优势化为能托起别人成功的踏板,这是“减损”——当损益兼顾时,也就是我们学会了多少本事,还能主动损掉多少光芒,这两者都能自自然然、心甘情愿地做到了,那才是修道!那才有可能走进“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境界!

所以,“长短相形”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现象,也是老子告诉我们的一个修炼的好方法!


“音声相和”

《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这里的“成文”是指形成节奏。所以,“音”是从人心里发出来的,“声”是耳朵从外界收集的波动。

老子说的“音声相和”是指内外浑然一体的修道境界;也指有差别的东西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所以“音声相和”也指既要内修自己,做到内在诚信、知行合一;也要外修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

否则,当我们听到的全是好话、赞美,而没有不同的意见时,这种情况是我们马上要反思的。只有学会听进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人生才会更智慧、更自在。


“前后相随”

老子在《道德经》第14章中形容“道”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说明了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就是对于“道”而言,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因为,时间这个概念,是个相对概念,必须有个参照物,才能分出前后。这部分内容,有机会的话,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再做详细的探讨。

但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因果”上理解“前后相随”——也就是说,前面我们种了什么“因”,后面必然跟随着什么“果”,因果定律是宇宙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讲一个来自嘉兴企业家,春娟老师,分享的真实案例,让我们看看“前后相随”的因果运行……

春娟老师的老家在丝绸之乡嘉兴,她很小时,隔壁村就是一个“富裕村”——村民经营着一个丝绸市场,到别的村收购丝绸坯布,然后家里弄了几口大染缸,自己染布,做头巾生意,是当时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

那时,头巾基本都染大红色,染完后,村民就把废水顺手往河里一倒。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家乡整条河的水都是通红的,像一江的血水。

过去,大家喝的全是河水,吃的全是河里打捞的鱼。她说,记得那时很多鱼冒上来过一天就死了,她们不懂,还经常图省事,开着船去捞那些翻了肚的死鱼吃;吃不完就把它们晒干,留着日后慢慢吃。

那些年,她们这一带的人都很羡慕那个“富裕村”的人——觉得他们家家都特别有钱,房子盖得也是最高最漂亮的,如果女孩子能嫁到他们村,那都是一种荣耀。

后来,村干部听说这种染料水有污染,就给村民们做工作,劝告大家不能往河里倒废水!于是,聪明的村民们就在自家院子里打几口深井,把废水直接往深井里一倒。

这样,一来打井成本低;二来再没人知道了,随便他们倒多少都没问题。当外面的河里不再总是一片血红时,大家都以为环境污染已经解除了。


可就在十年前,那条小河两旁的村庄里先后有几十个人得了癌症,发病的多数都是当年富裕村的,而且看岁数基本都是当时做生意的主力军。

再发展到后来,富裕村里足有一百多人患了癌症,超过村里人口的多一半,家家几乎都有孤儿寡母。一时间,当年那个令人眼红的富裕村转眼变成了令人谈虎色变的“癌症村”!

春娟老师说,如今看到国家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在环保方面管得这么严,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当年这么多村民得了癌症?而且正好都是那时做生意的中壮年?而旁边当年不怎么富裕的村子,发病率就小了好多——这肯定是和当时他们倒污水、挖深井有直接关系。

专家说,挖深井往地层深处渗透污水是最难治理的!如果中深层土壤被污染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后,土壤都恢复不了!如果用这种行为赚钱,完全就是在喝子孙的血,透支了子孙几代人甚至几百代人的健康!

而且专家说,这块土地上以后的癌症发病率还会上升,甚至出生婴儿畸形的概率也会增大……春娟老师感慨说:这就是以前大家为了钱不要命种下的因,而现在呢,只能自食恶果了!


所以,老子说“前后相随”就是要提醒我们: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以前自己亲自向宇宙下订单得来的!前面,我们种什么因;后面,我们就必定会得什么果!所以,没必要怪别人!

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的就是圣人明白“前后相随”的规律,所以,他在事情发生之前,就不会种下恶因,自然也不会遭到恶报。但凡夫呢?因为不懂得生命的规律,总是看眼前,不看以后;看短期的利,看不到长期的害,所以只有当恶果临头时,才悔不当初!

这就是“前后相随”的现实意义。


概念名相,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自己的工具

最后,我们归纳一下《道德经》第2章的第一部分。

老子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开始,讲到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对第1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进一步说明——这里的“有”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从简入繁的演绎过程,如果我们追着这些变幻莫测、无穷无尽的表象走的话,是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现象背后那不变的真相的!

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但“无名天地之始”——这里的“无”说的就是反向的化繁为简的归纳法。

老子在这一段举了这么多例子,目的就是让我们回到天地之始,按照道的规律,去观察生活里的所有现象;让我们体验如果没有分别心,那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不是会截然不同?因此,老子给这一段的结论就是两个字:“恒也”。


什么是恒?

宇宙、自然、人生的无穷变化就是恒;我们在变化中,努力去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规律,也是恒——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走上那条真正的能走得通的“常道”,那是一条大自在、大解脱的通达之路。我们只有放下执着、放下分别心,升级自己原先僵化的思维模式,才能走上“常道”,去认识真实的世界!

所以,这段中老子所提及的所有概念和名相,我们都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工具,来觉知自己的内心

  • 看看自己是不是又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中?

  • 看看自己是不是又因为好恶而升起了分别心?

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的内心时,慢慢这些概念也就被打碎了,我们也就接近那个玄妙的“众妙之门”,体会到更幸福、更自在、更圆满的生命旅途了!

别看《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但每次读都能读出不同的意境。《道德经》和其他书籍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给我们的意识调频!当我们能读懂自己生命的道,就可以改变本性,提升意识维度,让自己化茧成蝶,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于《道德经》第二章的其他内容,我们明天再继续。


如果喜欢的话,请您给与一个温暖回复!

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鼓励——您永远不会知道,有时候,您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别人的一生!

更多道德经生命规律,和真实学用故事,请您关注:@水殿风来暗香满!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了解生命,绽放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