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学心,知本......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6

阳明先生说:

“圣人之学,心学也!”

心学,学什么?

学心,学光明心,学习、习得、明见自己本来就有的光明心。

为学,不是“为事”,是“为心”。

人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不是为学习任何一门技术,也不是为学习任何一门理论,

更不是为了学习什么长篇大论的思想、学说、体系。

为学,不是给人加“套”的,不是让人在心上摞“事儿”的,

而是,为了让人心解套的、卸“事儿”的。

心,明白了,自主了,人一机灵,身一抖擞,甩落了困在心上的“事儿”,

人,就超脱了、自由了、自在了,无拘无束了。 

“为心”,不是“为了”,是“修为”。

 日常的我们,是否曾有过误解?

“人不为己……”,其实,也是“修为”,

人,如果不修炼心性,“修己以敬”,连天、地也不会成全!

圣人之学,不是学圣人之说,更不是学圣人之事,

而是学圣人之心,从而,明见自己的本心。

《传习录》记载:

学生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说:“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

程东先生《传习录》.精讲上,说:

看书不明白,是因为总在文字的意思上、概念上打转转,不是书的问题,是心的问题。人们现在要学的科学知识、文化理论,太多了,每个领域都有专业,都有学术,把所有的知识理论,都搞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搞清楚。自心上通了,书上的东西,自然就通了。

为什么要学心?

阳明先生说:

心学是“千古圣贤口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程东先生说:

“儒、释、道三家,不约而同,都在讲心,孔子、孟子讲它,老子、庄子讲它,释迦牟尼、慧能讲它,王阳明也在讲它,心明了,人就不会被事困。如果讲成思想、讲成理论、讲成学说,就可能把人困住。传习、传习,传而知,习而得,不传不知,不习不得,传习的,只是一颗真心。真心,人人本有,心明了,光明自从心中迸发开来。”

学心,是因为:

我们大都是平常之人,不是“生而安行者”。

是时常在生活的困局中,勉勉强强学步走路之人。

要前行,要走的正,走得稳,就要学习。

学圣人之心,从而明见自己的本心。

《论语》有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

上智,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天地之道和做人的道理,并安心安行,是先知,是生而安行者。

中人,是:经过学习才明白,天地之道和做人之道,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学而利行者。

其次,是:是常陷生活困苦烦恼,需要下苦功夫,才懂得自然之道,是困而勉行者。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只要知道,自己要修炼自己,人的禀赋虽有差别,一旦领悟,都是一样的。”

如何学心?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起、治、平。”

格去心中之物,自净其心,达到本心的天理良知,纯净自心、去除见物(事)而生的意念,修正偏失的心,回归本来无染无欲之心。“格物”、“致知”是为了“诚意”,“诚意”是为了“正心”,“正心”了,心上通了,才能“修、起、治、平”。

阳明先生说:

“诚意,是致良知的功夫”,“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从“心、意、知、物”返回“物、知、意、心”,都是一心之动。

程东先生说:

心、意(念)、知,心为本,意为行,知为用。

心本来是空的,心空不动,一遇见事物,心动生意(念),心落在事物上,生了“心相”,“心相”一旦相对固定,比如成了印象、知识、概念、理论等等,就成了“心中物”。心、意(念)、知、心相、心中物,全是在心里面。

心若一层一层分的清楚,见的明白,心就是明的。

人的存在,有心、有身,心在身上,动用感官和四肢,感受外在事物,心有感而动,产生意(念),有了知,着了物,这是多么真实的存在?没有真实存在,真理,立在何处?

把心的一边,分开“心、意(念)、知、心相、心中物”来讲,分的是层次、境界,是为了让人深入地认知自心,而人心,只有一个。

心学,学心,是学着自明本心,明白自己本心的存在。学得一颗真心,不是学概念、学理论、学学说。

心,如老子所说: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本心是本我,我的本来,是如何存在的呢?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就是:

心动的时候,则能感觉到心的存在,心不动的时候,心的存在感就没有了;

心的动静,无时无刻,不可固定,忽动忽静,谁能知道心的家,在哪里呢?

心,究竟住在哪儿呢?哪儿是心的家乡?

没有住处,无处可寻、自由自在、神秘莫测、本来如此。

程东先生说:

从“见”上说,除了“我的”,“我”不可见,故:我是“无”;

从“有”上说,除了“我的”,“我”一无所有,故:我是“空”;

从“在”上说,无论动静、无论晨昏,我本来就在,故:我是“本”;

从“知”上说,我能照见外在的万事万物,故:我是“明”;

从“变”上说,无论外在事物如何变化,我的根本不变,故:我是“恒”;

从“动”上说,我能动、能行,故:我是“能”;

从“觉”上说,我能感、能应,故:我是“神”;

从“行”上说,我能生、能通,通行无阻,故:我是“灵”。

我是谁?我如何见到我的根本存在呢?

就是在“面对和对面”上,觉知的、自证的、悟见的。

如上所说:

人的外在,是“见、有、在、知”,是“变、动、觉、行”,人能见客观世界的“万有存在”,在于人的认知;外在事物,不停地变、不停地动、不停地感觉、不停地行动。

人的本来,是“无、空、本、明”,是“恒、能、神、灵”,根本之源,不可见,一无所有,空空如也,本来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恒在不变,能生能灭,心领神会,万物之灵。

参看《知本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