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你“长”出理念了吗?

 临渊草堂 2020-07-19
校长,你“长”出理念了吗?

来源:人民教育公众号。本文刊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

作者:姚虎雄(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没有遇见教育困境并在困境中“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校长,没有经历学校重大改革实践的校长,是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的。

扎根在实践中,让理念从教育者的心里长出来,这样的理念才是有生命力的。那么,您准备好在教育实践中历练一番了吗?

现在的教育不缺理念,缺的是让理念落地的智慧

今天,你说老师缺理念,他不服气,一口气能说出多条课程标准里的理念、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实,那都不是他的理念,那是课程标准的,那是多元智能的。

要内化了才是你自己的。内化不是简单的事。不是说背出来了,写论文用上了,就有理念了。很多老师的理念,是嘴上说说的理念。

同样的,你说校长没理念,他们跟你急,他们能说出一套一套的。然而,很多校长的确没有理念,他的理念不是从自己内心里长出来的。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而且绝大多数没有落地。”很多校长的理念,是看了几篇文章,或翻了几本书,断章取义来的,再或者,请几个专家折腾出几句,标签一样贴出来的。这些都不是属于自己的理念。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所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念的学校,是一所没有尊严的学校;一位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念的校长,是一位没有专业尊严的校长。

理念从办学困境中“长”出来:将“吸收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念”

校长要学习,校长要读书,这不够。所吸收的知识必须转化为自己的养分。胃里的食物转为养分,那是自然而然的事。知识的转化,可不是自然而然,它有转化的契机。

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契机?教育困境。“困而后思”,对希望做事的校长来说,每一次的办学困境,都是“吸收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念”的绝好时机。

2007年春,我收到一封市长亲笔批示的信。原信是我校的两名学生写给分管教育的市长的,信中汇报了老师“看不起我们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对成绩好的同学,即使有错也要偏袒”。市长做了批示:请将信转交姚校长,请学校了解情况,端正办学思想,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

这信,搁谁身上,都是丢脸的事,何况一所一直因为高尚师风、高水平质量而备受家长追捧的百年老校!这封信,给暗自得意、暗自满意中的我狠狠地打了一支清醒剂。

我痛苦地思索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不是出了问题?学校是不是在按教育规律办事?我们的“优质教育”学生认同吗?满意吗?

我们做了面向学生的真实调研,两大问题凸显出来:其一,教师主导和支配地位非常突出,学生几乎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尽管老师们非常认真、严谨,却不大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教育几乎处于一种“专制”的情态。

其二,教师依然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缺乏关注,教育的短视行为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的功利取向。

更为糟糕的,是教师们已经熟视无睹,没觉得有问题。课改已多年,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再陌生,却依然只是贴在墙上,写在书上,“穿新鞋走老路”,是对教育最形象、最真切的描述。也就在这段痛苦的时间里,我真正明白了早烂熟于心的词——“儿童立场”

我发自内心地呼喊,教育必须转变“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这样的教育才会“生动”。教育不能功利和短视,必须超越当下,立足长远,这样的教育才会“大气”。于是,带着体温的“为孩子的未来发展丰厚素养”的办学理念,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追求,渐渐明晰起来,坚定起来。

我也由此明白,学校的办学理念来自于学生的声音,来自与教育规律相互碰撞的真实困惑,它是在教育现实的泥泞土壤中萌发出来的最可珍贵的芽。没有遇见教育困境,没有在困境中“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校长,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

从教育的改革中“长”出来:真正的教育理念,不是从“上班”的实践中来,而是从“改革”的实践中来的

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有人会说,我们天天在上班、天天在实践啊。但我们就有正确的思想了吗?

无数的老师天天在上班,天天在实践,然而一辈子下来,都没有自己的正确的理念,只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经验。真正的教育理念,不是从“上班”的实践中来的,而是从“改革”的实践中来的。

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没有教学改革,就不会有自己的“长”出来的理念;对于一线的校长来说,没有学校改革,也不会有自己的“长”出来的理念。

读来、听来的理念,会在教育困境中狭路相逢;思索、碰撞来的理念,会在教育的改革中检验、修正、延伸。面对“唯分数”的现状,我们推出了“一师一卷”考试评价改革,考试权下放给教师,初步的设想落到了现实中,改革的马车带着我们一路前行,于是又有了“基于课程标准的‘一师一卷’”“基于关键素养的‘一师一卷’”“基于师本课程的‘一师一卷’”,并且提出了“学科关键素养”“关键期·关键素养”等概念。

从“知识至上”转轨到“素养至上”的路上,我们研究素养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聚焦“关键素养”,推进课程教学的系统变革。

改革中,素养的意义被发掘,素养的形成机理被参透,素养化的课程与课堂被创新,形成了一个关于理念的科学逻辑系统,不仅提升了知识、能力的硬实力,还丰厚了孩子们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道德习惯这样的软实力。学生真正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发展成长,让学校获得了最大的“尊严”。

我由此明白了,没有重大的改革,就没有重要的思想和理念的诞生。改革的路,走自己的路;当你走在自己的路上,你的才情和智慧才会迸发出来。

从教育的表达中“长”出来: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说服自己,也才能说服老师

七八年前,“儿童立场”还是一个新鲜词,可借鉴的材料不是很多。我们求教于学者、专家,再将专家的观点经自己的嘴说出来,总觉得没讲到点子上,总给人“似是而非”之感。

是啊,自己没有消化、理解的东西,它再好,也是人家的。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才能真正说服自己,也才能说服老师。

如何才能“说自己的话”呢?我们把眼睛转向了服务的对象——儿童。践行“儿童立场”,首先要把当下的活生生的儿童摸个透彻。儿童立场,首先要让孩子们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儿童节”(其他诸如“体育节”“数学节”“阅读节”也是)。

儿童的天性是玩。让节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节日,就是给孩子们“玩”的机会、“玩”的权利,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这样的理解,这样的阐释,老师们很容易地接受了。于是,“让孩子过属于自己的节日”,成了我们的“儿童立场”的表述之一

再如,“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孩子们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让孩子们创新自己的生活”,都是孩子们、老师们容易懂、容易接受的表述,浅白的字眼后面,蕴含的却是经典的儿童意义。

校长的理念,光有思考不够,只有表达出来的思考,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一所学校。影响学校首先要影响教师;校长的表达对象,首先是学校的教师。只有教师接受、拥护的表达,才能发挥表达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文本的表达,校长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表达方式——演讲。这两年,我都要求自己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演讲,这种演讲,既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也让自己找到了老师们喜欢的表达方式。

俞敏洪先生作过这样的解释:“本质上来说,我们的理念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除了我们生命中鼓励自己的理念以外,重要的就是我们本人产生的理念最好是同时能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影响。”——理念首先自己要确信无疑,鼓励自己,舞动自己,穿越生命的丛林。我以为,只有从自己内心里“长”出来的理念,才可以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