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评】教师“出城”开拓教育新格局|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0-07-22

教师“出城”开拓教育新格局

荆州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今年秋季开学前,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史上最大规模教师援教、支教工作完成对接,全区48所中小学252名教师出城下乡。(荆州新闻网8月24日)
出城援教、下乡支教、252名教师,其震动效应可想而知;班科建制援助城郊薄弱学校,选拔优秀教师支教乡村学校、48所中小学,其教育效益未来可期。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最大的短板已不是办学条件,而是教师配置。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在教师。当前,教师队伍正进入退休高峰,二孩新政带来的幼儿园和小学新生将大量增加,缺编和结构性缺编已成各地各校的“通病”。过去生源比较“富足”的城区学校,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和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政策的调整,也在超负荷运转,显得捉襟见肘。
城区强,乡镇弱;城区挤,乡村空。这种矛盾和尴尬,大家都可见可感。薄弱学校弱在师资,乡村学校短板更在师资。家长择校,实为“择师”。不尽快解决城郊薄弱学校和乡镇乡村学校的教师配置问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只能是一句悬在空中的“口号”。
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这一综合改革之策如何真正落地生根、落实见效、落细出彩,已经到了必须咬紧牙关啃“硬骨头”的时候。
打通“最后一公里”,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哪里?——教师。虽然国家层面对“县管校聘”政策实施的路径已经明晰,但难在县域行动。如何破局突围、盘活引流,关键靠大胆进行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和健全配套成熟的管理机制。
如何从体制上破局,联盟共建,集团化办学,这是大势所趋。破解同一片区,或邻近学校的强弱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小家变大家”,成为“一家人”,实现身份同位、利益同等、办学同治、资源共享。有的人谈“联”色变,根子在“官本位”。正是有了前期的学校联盟共建和集团化办学改革,荆州区的教师“出城下乡”才有了稳定的根基,推进的障碍变小。
如何在机制上盘活,创新方式,制度激励,这是关键保障。从感情的角度,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出城和下乡。谁出谁不出,谁下乡谁不下乡,思想动员、感情影响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靠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制度机制的约束。组团援教、选优支教,这些都彰显了“同伴效应”和“骨干效应”;科班建制,则是“规则效应”,等等;当然,这些机制的背后一定会伴之以奖励、补贴、福利等激励政策。
在教育布局中,乡村教师进城,其情应该理解,其势不可阻抑。但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是,在满足乡村教师进城之后,如何有计划、有规则、常态化地推动城区教师出城下乡,反哺乡村,实现城区的优质资源与乡镇乡村共享,结伴同行,抱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荆州区首轮252名教师的选择,具有率先引领的重要价值。
从“进城”到“出城”,一进一出间,改变的是明天的教育格局和前景。
(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