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这个妙用的本质,你也能一方治多病

 中医药方便 2020-07-23

图*全国名老中医姜德友教授

升阳益胃汤系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李杲所创。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脾胃虚弱者逐年增多。李杲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升阳益胃”具有升举清阳之气、补益脾胃的功效,在临床运用得当,可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姜德友教授从事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近40年,博览历代医学著作,精研经方医理,临证活用创新,

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病中,姜教授尤其重视调理脾胃。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姜德友教授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唇风、发热、头晕、咳嗽、口糜等验案5则。

供大家参考学习,拓宽思路。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系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李杲所创。

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而“升阳益胃”乃升举清阳之气、补益脾胃后天之剂,

组方用药有异功散、二陈汤、半夏泻心汤、玉屏风散、败毒散、痛泻要方等古方之意,具有健脾化湿、补气益胃、升清降浊、益气固表等功效。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胃中焦之气;

防风升清燥湿,合柴胡、羌活、独活苦燥升清,对于兼外感者可解表,无外感者可升胃中阳气;

泽泻、茯苓淡渗利湿,泻湿热而降浊阴;

半夏、陈皮理气和胃、燥湿;

黄连辛开苦降,以退阴火;

白芍敛阴调营和血。

诸药合用,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旺,清阳得以升,浊阴得以降。

医案例举


01

唇风案

柴某,女,33岁。

初诊日期:2014年9月16日。

患者形盛,处于哺乳期。

素日脾气急躁易怒,近日口唇干,自汗出,周身乏力,食欲不佳;

怕冷,易低热;

今晨起忽唇肿痒,脱屑,有疼痛感;

舌苔白腻,脉濡。

诊断:唇风(慢性唇炎);

辨证:脾虚血燥;

治法:健脾除湿,凉血祛风;

方以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

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

半夏10g,黄连10g,炙甘草10g

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0g

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

柴胡10g,白芍10g,生地黄10g

焦栀子10g,升麻10g,牡丹皮15g

当归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由其母代为复诊。

患者服药后诸症渐好,唇肿消退,效不更法。

原方继服7剂后病愈。

按语

此症为唇风。《灵枢·五阅五使》云:“口唇者,脾之官也。”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唇为病,当责脾胃。

患者自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濡,此乃脾虚。

又正值秋燥令行,长夏湿热之气未尽消,患者脾虚、外感燥热,导致脾经血燥,上熏灼口唇,发为口唇干燥、痒痛。

明代薛己《口齿类要》载:“脾之荣在唇……若唇情动火伤血;或因心火传授脾经;或因浓味积热伤脾。大要审本症察兼症,补脾气,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

故用升阳益胃汤加牡丹皮、生地黄以凉血,当归补血,取“治风先治血”之意;

合白鲜皮祛风解毒引经,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

02

气虚发热案

刘某,男,49岁。

初诊日期:2014年8月31日。

患者下午至夜间低热1个月,劳倦时加重。西医多项检查未查明原因,服用解热西药无效。

刻下:

神疲乏力,心烦;

纳少无味,偶口腔溃疡;

形瘦,面色萎黄无华;

舌淡苔薄白,脉弱。

辨证:气虚发热;

治法:补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予升阳益胃汤原方。

处方:

党参20g,白术15g,黄芪30g

半夏15g,黄连10g,炙甘草15g

陈皮15g,茯苓20g,泽泻10g

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

柴胡15g,白芍15g

生姜10g,大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9月6日):

热已退,其他症状转好。继服4剂,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不能荣于舌面、充达四肢,故见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形体消瘦;

脾脏不运,故见纳少无味;

气虚无力鼓动血行,则见脉弱、神疲乏力;

低热且劳倦后加重,为劳倦耗气之故。

诸症合参,辨为脾胃气虚。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脾土不能制约肾水,肾水反侮脾土,使阴火上冲而发内热,即土虚水侮。

故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法,用升阳益胃汤,使脾阳充足,气血生化有源,阴火自安居其位,热乃除。

03

头晕案

卢某,男,36岁。

初诊日期:2014年5月11日。

患者自诉头晕14天,四肢乏力重着;

平日工作压力大且辛苦,易神疲困倦,便稀(每日2~3次);

既往有胰腺炎、高脂血症病史;

舌苔白厚腻,脉缓。

辨证:中气不足;

治法:补脾益胃,升清降浊;

予升阳益胃汤原方。

处方:

党参15g,白术15g,黄芪30g

半夏10g,黄连10g,炙甘草10g

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0g

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

柴胡10g,白芍10g

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后,病愈。

按语

患者易精神疲惫、困倦乏力为脾气不足之征。

脾气虚则水湿不运,湿邪内盛,困遏清阳,阳气不得布达,则四肢乏力重着;

清阳不升则头晕,水湿下注肠道而便稀。

患者舌苔白厚腻、脉缓亦为湿盛表现,故辨此为脾虚湿困之虚证头晕。

李用粹《证治汇补·眩晕》载:“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肾肝之阴,若劳逸过度,汗多亡阴,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证,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

张景岳对本病治法在《景岳全书·眩运》有阐述:“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故予升阳益胃汤,以补益脾胃、升举阳气。

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04

咳嗽案

衣某,女,54岁。

初诊日期:2014年9月6日。

患者咳嗽,咯白痰;

头疼头晕,面无华,乏力,怕冷;

口不知味,食欲不佳;

寐差易醒;腓挛急;便不净;

舌苔白,脉缓。

辨证:湿邪犯肺;

治法:培土生金;

方予升阳益胃汤。

处方:

生晒参15g,黄芪30g,白术15g

黄连10g,炙甘草10g,陈皮10g

半夏15g,茯苓20g,泽泻10g

防风15g,羌活10g

独活10g,炒白芍20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9日):

时头痛、心悸,余症减轻。

上方加川芎15g。

三诊(9月17日):诸症悉除。

按语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见全身乏力、面无华、寐差易醒、怕冷、舌苔白、脉缓;

脾为中央之土以灌四傍,脾失健运,则口不知味、食欲不佳、便不净。

脾主身之肌肉,腓挛急亦为脾虚之症。患者咳甚兼有白痰,因于脾胃气虚,母病及子,肺气受邪,宣肃失司,不能正常输布水液,聚湿生痰。

《医旨绪余》云:“惟肺也,外统皮毛,为一身之护卫。”

时当秋季,乃肺旺之时,易因脾气虚弱,而使肺表受邪。

《脾胃论》有言:“脾胃之虚……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曰升阳益胃汤。”

故本案用升阳益胃汤以培土生金,后加川芎活血养血,诸症悉除。

05

口糜案

刘某,男,60岁。

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6日。

患者反复口腔溃疡7年。

刻诊:口腔溃疡,疼痛难以饮食,食欲不佳,大便不调;

面色无华,手足不温,乏力(西医检查免疫系统正常)。

察其口腔内多处糜烂,呈白色疮面;

舌苔白,脉濡缓。

诊断:口糜;

辨证:肾水上溢泛脾胃,日久虚衰之火上炎;

治法:补益脾胃,引火归元;

予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

黄芪30g,炙甘草15g,柴胡15g

陈皮15g,白术15g,茯苓20g

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

炒白芍15g,黄连10g,半夏10g

泽泻10g,肉桂10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2月4日):症状转好。

上方加炮附子10g。

三诊(12月18日):上方服14剂后,病愈。

按语

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糜”或“口疮”范畴。《冯氏锦囊秘录》云:“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为脾之窍,脏腑之气,皆由此出入,若门户也。脏腑有偏胜之邪,则口有偏胜之证。

患者患病多年,日久脾胃功能虚损,故表现为食欲不佳、面色无华、手足不温、乏力,舌苔白、脉濡缓等症状。

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中焦阴火,郁久则热熏蒸于上成为口糜。

《医学读书记》曰:“盖土温则火敛,人多不能知。”

故用升阳益胃汤补益中焦之气,反佐以肉桂、附子大辛大热之药以温脾土,目的在于“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草汇言》)。

临床每见此类患者,姜教授常如法治之,多有效验。

四个医案,四种疾病,但万变不离其宗,谨守病机,即可异病同治,发挥经典方剂的疗效。

姜德友教授临床用方,谨守病机,随证加减,思路清晰,值得学习。

看完姜教授的医案,您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可以在文末留言区与大家一起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