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创新教育,不是学校博名的手段

 凌宗伟 2020-07-23

培养创新人才要从重视学校科技教育开始,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多人都认同。然而,学校科技教育的指向和路径究竟在哪里,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很多中小学校在实施科技教育时,不外乎就是搞几个兴趣小组,组织几位老师指导部分学生弄一些发明创造,申请几个专利,或者参加大赛,拿些奖牌。

如果学校仅仅想显示“特色”或赢得知名度,这些做法倒不失为捷径,但要是从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来考察的话,显然是有失水准的。


教育讲求的是机会均等和公平,一所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指向全员。这倒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干同一件事情,形成同一种技能,而是要求教育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不管什么特色项目,都要尽量保证所有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和参与的可能,也就是说,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应该是普及的,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普及,才可能做到机会均等;只有丰富多彩,才可能彰显个性。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又有与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即它的价值和意义始终应该指向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对待创新又必须是慎重的,因为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拿人做“实验”。否则,很可能毁掉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未来。

因此,学校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更多的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求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突破,激发并呵护师生的生命灵性和冒险精神,张扬他们的个性,为未来社会发现天才、培养英才;另一方面,教育者又要有清醒的“保守意识”,恪守教育规律,坚守教育常识,让教育的活动和过程最大程度地成就生命。

真正的创新教育,不是只为少数“尖子生”服务,培养一批小发明家,而是发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天赋”,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育者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就不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倾向和才能。如果校长和教师嘴上大谈创新,手上握的还是“考试”一把尺子,眼里也只有“分数”这一标准,“天才”和“怪才”一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时,遭遇的往往是冷眼,是打压,最终都将“泯然众人矣”。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原则和价值层面的思考,否则就会步履凌乱、行而不远,教育尤其如此。今天,当创新教育成为几十万所中小学校的普遍行动时,但愿这里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办学者的共鸣。

遗憾的是当下不少以创新为名的学校和专家,擅长的却是以搞新闻的手段搞创新,一所学校新闻不断,诸君以为何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