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艳霞:成就在哪找

 凌宗伟 2020-07-23


成就,常人看来,似乎是个高不可及的概念,获奖是成就、著书是成就、升官是成就……而眼下即将中高考的学生,或许,进入理想的高一等学府是他们寒窗苦读数十载的成就。六月即逝,我们更多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讲台,从五彩粉笔中寻找每天幸福的源泉,让自己每天拥有成就感,如此,我们的生活会少了埋怨,多了欣赏,少了遗憾,多了展望。

 

教师,职业本身让他的成就有了间接性。他的成功,嫁接在他的学生上,学生的成功满足了他的成就感,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把目光落在了学生的获奖、考上好大学等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上,殊不知,这些几率毕竟是很少的,那么,我们能否把成功缩小化,将成就拉进每天的生活,让每一节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都有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一个比喻,他说,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那么,就让我们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的课堂内容可以多样化,课堂提问可以浅深结合化,甚至课后作业评分也要等级化。在较多的平日课堂甚至公开课上,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内容程式化、固定化、课堂提问人员扎堆化,导致课堂气氛僵硬化,下课铃声一响,后半部分学生立马站起来踢腿神腰,似乎刚从梦中惊醒,可以说,面对这种困境,我们的老师很无奈,也很困惑。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能否多几个问题,被提问人员能否分散化,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了,课后铃声一响,学生自然意犹未尽,那么,我们的老师也就很欣慰了,今天的幸福感、成就感或许就油然而生了。

那么,课后作业评分能否等级化呢?我们会发现,每一次作文一发下,学生第一眼就看多少分数,低分学生一看又是这么点分,索性一扔,不看了。那么,我们能否让学生在评分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呢?这就要让我们在平时改作业时,从横向比较转变为纵向自比,肯定学生每一次的微小进步,让他们的分数稳步上升,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肯定,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发现了他们的进步,我们内心的愉悦感与学生自己发现自身进步的成就感是相通的。

我们经常在抱怨,我们也经常觉得生活工作枯燥、无趣,学生上课时的调皮、做小动作都成了我们诉苦的内容。那么,如果我们都能认真思考一番,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让学生找到每一堂课的成就感,让自身找到每天的幸福感,那么,我们的嘴角每天都会拥有如花般摇曳的微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