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 赵庆海︱又是豆包飘香时

 陈晓春 2020-07-30

 

又是豆包飘香时

文/赵庆海

  又是一年寒冬至,又是豆包飘香时。进入十二月份,龙江大地早已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了。忙碌了一年的老乡们开始猫冬了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储备冬令食品了:做冻豆腐,杀年猪,撒年糕,做豆包等等。

  说起粘豆包,咱东北人直接称之为豆包。满族人也叫它为粘饽饽。是以烀熟的饭豆(红小豆等)为馅,黄米面为皮包之而成的。关于豆包的由来,传说原是古代满族人祭祀用的贡品,后演变成满族兵的军粮。皆因黄米面粘食耐消化,抗饿,成为北方各民族喜爱的食品。当然,旧时大米白面的稀缺更是主因。豆包是粗粮细作的典范,把豆包压成饼状,油煎,更是美味称之为粘糕饼!

  蒸粘豆包,先将黄米和玉米碴按一定比例混合泡了,沥干,打成面后和成大面团发酵。当然是放在热炕头,用本地特有的土制泥盆盛放最佳。在等待发酵的同时,开始烀豆馅。将事先泡好的饭豆烀熟后放入适量的糖精捣成泥状(略带些碎豆瓣口感更佳),攥成一个个蛋黄大小的团团备用。

  至此,万事俱备,只差开包了。待黄米面发出它特有的酸甜味后,大戏开始了记得儿时每到这个时候,初嫁入门的大嫂领着她的四个小兵(四个小姑子,也就是我的四个姐姐)开始粉墨登场了:有攥馅的,有和面的,有剪玉米叶垫皮的。她们手上包着,嘴里唠着,边说边包,边包边唱。大姐最拿手的歌是《俺是公社的饲养员》,那旋律,至今未忘。包完一盖莲又一盖莲,蒸了一锅又一锅。窗外虽寒天冻地,土屋内却热气腾腾。那画面,虽近四十年前,却仍历历在目。写这篇文章时,妻问,你当时那么小,能干啥呀我说我会烧火呀,更主要的是我会吃呀!(大笑)

  当第一锅粘豆包出锅时的场景我仍记忆犹新:妈妈用双手揭开那个年代才有的木制锅盖(吸水特重),待蒸气散尽时,一锅黄澄澄,亮晶晶,圆圆的小豆包呈现在你眼前,散发着丝丝诱人的香气。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啊,好烫!待凉好后蘸上白糖吃,哇,绵甜松软,细腻润滑,回味无穷。在那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幼小的心灵觉得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吧。

  往事悠悠,岁月如昨。如今东北粘豆包一年四季,祖国各地皆能吃到。豆包也演变成黄豆包,白豆包(粘大米做的)等,馅料也五花八门,没有你吃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但幼时的经历,那场景,那乡情,那亲情,仍深深地留在记忆的深处,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赵庆海,笔名乐在途中,龙江县景星作家协会会员,个体工商户,爱好文学,作品多发表于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