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先秦时期

 初中历史资料馆 2020-08-02

1.先秦时期(前2070年—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考点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4.了解青铜工艺初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5.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6.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7.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8.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具体练习

一、单选题

1.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

2.周代以严密的组织结合成一体,一直流传了几百年没有变化。即使在周朝灭亡之后,那些新兴的各代王朝,基本上也都效法周朝的王制。这里的“王制”指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3.西周初年,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代表周天子镇抚东方徐、奄之民和淮夷。封唐叔虞于晋,成为河东地区捍卫西周本土的重要屏障。封羌族首领姜姓吕尚为齐侯,是控制东方夷族诸部的重要封国。材料表明(          )

A.周初封国以军事职能为主                    B.周初分封有效防止了地方叛乱

C.周初分封以同姓诸侯为主                    D.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朝的统治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5.《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人物分别是(    )

A.孟子和韩非子    B.老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老子        D.孔子和墨子

6.《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

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

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

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

7.图1中的符号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它出现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8.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9.图1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下列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武王伐纣            B.商鞅变法             C.焚书坑儒            D.安史之乱

10.(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

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11.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2.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二、材料阅读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3)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7)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4)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

材料三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

(2)结合所学以及材料二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4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材料 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在春秋战国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典型代表的两种思潮。体现这两种思潮的主要学派是什么?列举两派的思想主张。(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8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7)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图中从商到周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的权力大部分由同姓公卿占据,体现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即家国同构,故选A项;图中异姓和同姓体现的是血缘差别,不是等级差别,排除B项;君主专制是春秋战国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即使在周朝灭亡之后,那些新兴的各代王朝,基本上也都效法周朝的王制, 是指效法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故选B项;禅让制是在夏朝之前,不是周朝的王制,排除A项;分封制是周朝的王制,秦朝就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没有效仿,排除C项;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瓦解,新兴的各代王朝没有效仿,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代表周天子镇抚东方徐、奄之民和淮夷”、“成为河东地区捍卫西周本土的重要屏障”、“是控制东方夷族诸部的重要封国”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故选D项;西周受封的诸侯国有军事、经济、政治职能,排除A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的目的而非对象,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可知此时不同地域文化既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D项;材料主旨为地域文化异同,并未涉及政局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A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可知此时有不同地域文化,强调多元性,并未涉及文化中心,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派别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论的局面,与材料主旨为地域文化异同无关,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体现“民本思潮”;韩非子提倡改革,主张法制,建立中央集权,体现“专制主义”,故选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辩证法,与“民本思潮”无关,排除B项;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体现“民本思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专制主义”无关,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专制主义”,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墨子认为“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贵族世袭垄断政权,导致“国家之乱”,可见他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故选C项;材料墨子强调尚贤,与主张兼爱无关,排除A项;材料墨子强调尚贤,与倡导“非攻”无关,与排除B项;倡导“非攻”,与秉承“节用”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 

8【答案】A 【解析】诸侯国国君的称谓由春秋时期的“公”或“侯”到战国时期的“王”,说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排除B项;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材料说的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形势图中,出现了韩赵魏三国,是战国时代的历史,由此可见属于变法的时代,故选B项;形势图是战国时代,而武王伐纣在商代末期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形势图反应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而焚书坑儒是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的事件,排除C项;形势图反映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而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的事件,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反映出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D项;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排除A项;社会风尚习俗改革,革除陈规陋习,排除B项;实行什伍连坐,强化社会控制,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治国,故A错误;道家主张自然,体现在政治上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错误;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结合所学,秦国商鞅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来实现国家大一统,为法家代表,故C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错误。

12【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D

13【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解析】(1)问,材料一中前两幅图片反映了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第3幅图片反映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经出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归纳出连坐法、奖励军功等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秦国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3)问,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可知二者为因果关系,然后加以阐释。

14【答案】(1)状况: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摈弃。

(2)变化: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社会治安与习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

(3)说明:建立军功爵制度,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4)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意义,意在考查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作答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那七国地广兵强……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依据题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于是诸侯毕贺”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治安与环境方面作答。

15【答案】

(1)民本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2)专制主义: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

(2)代表 人物:儒家: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道家:庄子。(8 )

(3)意义: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7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并联系所学可得儒家有孟子和荀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韩非,道家有庄子等。

(2)根据材料“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可得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根据材料“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可得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根据材料“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可得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根据材料“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可得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