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月 共 读 《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领读者:小贝多芬 领读者说 #生命的结束# 死亡是生命的终焉,是一切意义的湮灭,最终极的逃避,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和愤怒。死亡常常是黑色的,用令人本能上抗拒的颜色描画死前的绝望和死后的幻灭。 死亡常常也是斑斓的,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可以脱离死亡而存活,死亡成就生的烂漫。死是一切欲望的终点,死本能与生本能执掌破坏与创造的世界,死本能是对静止的极致追求。 死亡认知在生命阶段中不断改变、迁跃,从类似睡眠的暂时状态到理解死亡的不可逆,再从死亡的普遍性到认识人终有一死,从抗拒到逐步接受。 控制死亡的不可能引发的恐惧无疑是死亡最美妙的地方,肯定死亡的到来无疑是最好的拥抱世界的起点,意识到人类的渺小,提醒人类时刻保持谦卑。 死亡的形态和形式不一,大部分人是幸运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考量死亡的深刻意义,但少部分人却必须在死亡尚遥不可及时便需短期内被迫接受死亡即将降临的事实。 对事实的拒绝,对不公的愤怒,对虚空的讨价还价,对无法避免的抑郁,对死亡的接受都会部分或全部地倾轧在原本顺利平稳的规划,死亡如期而至。 死亡本身只是事实,越了解死亡就越能更好地应对死亡,自身的、亲朋的、他人的。 没人有权剥夺他人的生命,那如果他人有死亡意愿,是否能够干涉他人的决定? 应当,除非多个专业的意见都指出救治成功率低且预后会严重损伤个人的生活质量。DNR是对尊严死的诉求,人应当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但是人也会囿于知识经验,会对抢救的预期错误的估计,而这种错误预判的代价是自我消亡。 在此,我们只要承认生存的权利要高于其他权利,就能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违反他人DNR意愿的行为是更为尊重生命的行为。 与之相似的安乐死是死亡意愿的另外一面的表现。安乐死是病患在最后的时间里选择终结自己生命的方式,而其法律和伦理的考量让安乐死的合法化进程的放缓。安乐死的主要讨论是是否要赋予个体剥夺他人的生命的权力。 虽然在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和地区都尝试通过建立健康的安乐死监管和审批机制,诸如2位以上的医生共同意见都认为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极差的情况下才能实行安乐死,但选择一刀切的方式也杜绝了所有以安乐死为名义的谋杀的可能,这也是建立在人是不可靠的立法理念之上的。 临终关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的不可长期控制的疾病,这在癌症终末期较为常见的。临终关怀是对人的生命的平等尊重,在病变控制的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的选择中,病人选择以提高生活质量而放弃延长剩余寿命。 临终关怀更是体现人性的相处方式,很显然,医疗作为一种产品,病人有权在知晓风险和利益后作出是否要购买的决定。 面对亲朋的死亡,选择接受并以特定的方式纪念是对逝者最好的付出,将自身束缚在逝者死亡的事实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只是在幻境中自我满足。死亡的可贵之处在于让生者感知生命的脆弱以及坚强面对它的勇气。 哈哈 打卡集锦 白 1 速读+精读+围观 上官婉儿(速读)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课,但是很明显这也是普遍缺失的一课,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死是忌讳,在特殊日期甚至不能提,不吉利。 去年的电影《coco》给大人们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墨西哥文化对逝去亲人的乐观的态度使大家动容,原来死亡可以不是禁忌,甚至可以是活着的人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这么说,但是直面死亡对普通人来说,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缺乏动机,缺乏氛围。就像书中介绍的美国社会一样,死亡已是“非自然的”,尤其是成年晚期之前发生的死亡,都让人难以接受。 想起婴儿期的自我中心,人类整体何尝不是呢?因为主观的感受复杂又深刻,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看待这个世界,世界环绕着个人感受旋转,在死亡的那一刻,这一切如电影般戛然而止。 我想,人无论多么客观,可能都不好接受死亡吧,它与人的主观意愿是相悖的。 为什么有的文化,人们可以从容面对死亡,我想跟一个好的故事很有关系,死亡被编辑为循环的一站,而不是终点,每个人像西部世界进入伊甸园的人造人一样奔向新的希望,尽管这希望伴随着肉身的死亡。 书中分别将各个阶段的生理、认知、人格、社会性一一解构,很难讲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思考和论证,但绝对拓宽了对人的毕生发展的认识,能打开眼界的局限,这很难得。 回到“为什么看发展心理学”的问题上,不管最初是什么动机,我现在感觉,这十九天仿佛看过、摸过了人精巧的一生,像一件艺术品,像一段音乐,像一个故事,看似千篇一律,却总有惊喜,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玩味。 未完成带来开放性,也给更多新奇的脑洞、精巧的测试提供入场的机会,毕竟对于心理学来说,这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刻。 唐.巴士尼(速读) 1.死亡的生理定义。一个想法对死亡的生理定义本身是一个诡辩论。
第一拒绝。在拒绝过程中,人们不肯承认自己即将死亡。 第二愤怒。在拒绝之后,人们往往容易迁怒于其他人以及表达强烈的愤怒感。 第三讨价还价。愤怒之后,人们倾向于表现的更好一些而求得继续活下去。 第四抑郁。当意识到死亡已成定局,他们无法以任何讨价还价的方式逃脱的时候,人们就会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人们往往以抑郁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五接受。在抑郁之后,人们将完全的认识到死亡的迫近。 伴随着进一步的觉悟,他们对现在和将来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或消极的感觉。他们和自己讲和想要独处,对他们而言死亡再也不能引发痛苦。
晨(精读) 19章
宇(精读) 第十九章 生命的结束:临终和死亡
青少年会认为糟糕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进而不懂得远离危险。
现在的观点这每一个步骤不一定是必须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另外死亡过程中“焦虑”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在面对死亡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会对病人的选择造成误导。然而如果病人不愿意继续受病痛折磨呢?任由病人被痛苦慢慢折磨而死去,是否是人道的?抑郁对安乐死的选择也有影响作用,我们如何判断病人的选择是否受到抑郁的影响呢?
Lemon(精读) 本书的最后一章合在一起做一个综述,探谈的话题很沉重: 死亡。 汤圆圆(围观) 短短十几天经历了人的一生,虽然只是书面上的阅读,但人生何尝不是匆匆略过,回首时已是苍颜白发,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感慨一下,进去正题。
也许随着医学的发展,某天被我们定义为脑死亡的人也有可能重回人间,如果我们过早剥夺了他身体指征,是否从另一个意义上杀了他。这部分后面也有详细的讨论。
《失物之书》中主人公在他母亲过世之后将责任归结为自己的问题。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也有直接关系,参考学前期儿童的认知那章。
想到了《cold bule》里护士姐姐的男朋友就是NDR患者。日本医疗相关的政策还是比我们进步很多的。
死亡课程在国内还没听说过,传统中对死亡的回避,让人们对死亡有了不正确的理解。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最常见的现象,可是我们印象中死亡是不常见的,奇怪的事情。
庆幸的时候,汶川地震后有很多志愿者帮助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虽然这并不是单纯针对死亡的干预,终归是一种进步。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