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结)《发展心理学》共读集锦19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领读者:小贝多芬

领读者说

#生命的结束#

死亡是生命的终焉,是一切意义的湮灭,最终极的逃避,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和愤怒。死亡常常是黑色的,用令人本能上抗拒的颜色描画死前的绝望和死后的幻灭。

死亡常常也是斑斓的,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可以脱离死亡而存活,死亡成就生的烂漫。死是一切欲望的终点,死本能与生本能执掌破坏与创造的世界,死本能是对静止的极致追求。

死亡认知在生命阶段中不断改变、迁跃,从类似睡眠的暂时状态到理解死亡的不可逆,再从死亡的普遍性到认识人终有一死,从抗拒到逐步接受。

控制死亡的不可能引发的恐惧无疑是死亡最美妙的地方,肯定死亡的到来无疑是最好的拥抱世界的起点,意识到人类的渺小,提醒人类时刻保持谦卑。

死亡的形态和形式不一,大部分人是幸运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考量死亡的深刻意义,但少部分人却必须在死亡尚遥不可及时便需短期内被迫接受死亡即将降临的事实。

对事实的拒绝,对不公的愤怒,对虚空的讨价还价,对无法避免的抑郁,对死亡的接受都会部分或全部地倾轧在原本顺利平稳的规划,死亡如期而至。

死亡本身只是事实,越了解死亡就越能更好地应对死亡,自身的、亲朋的、他人的。

没人有权剥夺他人的生命,那如果他人有死亡意愿,是否能够干涉他人的决定?

应当,除非多个专业的意见都指出救治成功率低且预后会严重损伤个人的生活质量。DNR是对尊严死的诉求,人应当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但是人也会囿于知识经验,会对抢救的预期错误的估计,而这种错误预判的代价是自我消亡。

在此,我们只要承认生存的权利要高于其他权利,就能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违反他人DNR意愿的行为是更为尊重生命的行为。

与之相似的安乐死是死亡意愿的另外一面的表现。安乐死是病患在最后的时间里选择终结自己生命的方式,而其法律和伦理的考量让安乐死的合法化进程的放缓。安乐死的主要讨论是是否要赋予个体剥夺他人的生命的权力。

虽然在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和地区都尝试通过建立健康的安乐死监管和审批机制,诸如2位以上的医生共同意见都认为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极差的情况下才能实行安乐死,但选择一刀切的方式也杜绝了所有以安乐死为名义的谋杀的可能,这也是建立在人是不可靠的立法理念之上的。

临终关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的不可长期控制的疾病,这在癌症终末期较为常见的。临终关怀是对人的生命的平等尊重,在病变控制的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的选择中,病人选择以提高生活质量而放弃延长剩余寿命。

临终关怀更是体现人性的相处方式,很显然,医疗作为一种产品,病人有权在知晓风险和利益后作出是否要购买的决定。

面对亲朋的死亡,选择接受并以特定的方式纪念是对逝者最好的付出,将自身束缚在逝者死亡的事实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只是在幻境中自我满足。死亡的可贵之处在于让生者感知生命的脆弱以及坚强面对它的勇气。

哈哈

打卡集锦

1

速读+精读+围观

上官婉儿(速读)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课,但是很明显这也是普遍缺失的一课,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死是忌讳,在特殊日期甚至不能提,不吉利。

去年的电影《coco》给大人们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墨西哥文化对逝去亲人的乐观的态度使大家动容,原来死亡可以不是禁忌,甚至可以是活着的人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这么说,但是直面死亡对普通人来说,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缺乏动机,缺乏氛围。就像书中介绍的美国社会一样,死亡已是“非自然的”,尤其是成年晚期之前发生的死亡,都让人难以接受。

人的毕生发展,最终要走向死亡这一刻。本人如何看待、周围的人如何应对、还有什么更好的人文关怀……书中探讨了很多,不免想起加缪的荒谬哲学,这就是了,这就是人的一生,厚重且短暂,特别又泛泛。

想起婴儿期的自我中心,人类整体何尝不是呢?因为主观的感受复杂又深刻,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看待这个世界,世界环绕着个人感受旋转,在死亡的那一刻,这一切如电影般戛然而止。

我想,人无论多么客观,可能都不好接受死亡吧,它与人的主观意愿是相悖的。

为什么有的文化,人们可以从容面对死亡,我想跟一个好的故事很有关系,死亡被编辑为循环的一站,而不是终点,每个人像西部世界进入伊甸园的人造人一样奔向新的希望,尽管这希望伴随着肉身的死亡。

跟着共读读过了人的一生,人的所有所得、身不由己和期望希望。回顾了一下目录和思维导图,我在想我们为什么要看发展心理学?是单纯为了了解人的一生?还是为了解决各个阶段的问题?

书中分别将各个阶段的生理、认知、人格、社会性一一解构,很难讲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思考和论证,但绝对拓宽了对人的毕生发展的认识,能打开眼界的局限,这很难得。

回到“为什么看发展心理学”的问题上,不管最初是什么动机,我现在感觉,这十九天仿佛看过、摸过了人精巧的一生,像一件艺术品,像一段音乐,像一个故事,看似千篇一律,却总有惊喜,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玩味。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人的生理心理研究做的努力,这些阶段性理论的呈现,让我们看到研究的困难和有限靠谱结论得之不易,我想心理学中的争端可能会像其他学科一样激烈的继续下去。

未完成带来开放性,也给更多新奇的脑洞、精巧的测试提供入场的机会,毕竟对于心理学来说,这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刻。    

唐.巴士尼(速读)

1.死亡的生理定义。一个想法对死亡的生理定义本身是一个诡辩论。


各种理论之间本身并无法和解,自身的意义真的在哪,我没看懂。


2.基于罗斯的观察:人类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要先后经历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拒绝。在拒绝过程中,人们不肯承认自己即将死亡。

第二愤怒。在拒绝之后,人们往往容易迁怒于其他人以及表达强烈的愤怒感。

第三讨价还价。愤怒之后,人们倾向于表现的更好一些而求得继续活下去。

第四抑郁。当意识到死亡已成定局,他们无法以任何讨价还价的方式逃脱的时候,人们就会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人们往往以抑郁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五接受。在抑郁之后,人们将完全的认识到死亡的迫近。

伴随着进一步的觉悟,他们对现在和将来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或消极的感觉。他们和自己讲和想要独处,对他们而言死亡再也不能引发痛苦。


思考:真知灼见!可借鉴性极强。


3.临终关怀:指对身患绝症的濒死病人家人提供的关怀。在中世纪临终关怀是安慰和款待旅行者的地方,濒死病人家人即将远行我们要安慰和款待他们。


思考:儒教文化讲求人生的意义是求得好死。临终关怀更像是在最后的日子里与世界和解,优雅地与世界告别。    

晨(精读)

19章


1.5岁以前的孩子不了解死亡的概念,认为其是暂时状态。


2.成年早期的结束时,疾病成为最大的死亡因素。


3.拒绝是一种帮助人们以自己方式和步伐吸纳不愉快信息的防御机制。


4.死亡步骤分为:拒绝,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5.医院是帮助病人好转,并非等待死亡的场所。


6.葬礼是对生命终结的认同和生死轮回的接受。    

宇(精读)

第十九章 生命的结束:临终和死亡


19.1 生命历程中的临终和死亡


定义死亡:如何判定生命的结束


这一问题仍然存有争议。功能性死亡是可逆的,而脑死亡是不可逆的,仅以这点来说,以脑死亡为标准是恰当的。功能性死亡和脑死亡的定义见703页。


生命历程中的死亡:原因和反应


书中分别介绍了不同生命阶段的死亡和对死亡的认识,详见703~707页。


值得注意的包括:儿童的死亡概念,学龄前儿童觉得死亡就跟睡觉一样,孩子认为死亡可以避免,5岁左右儿童能够较好的理解死亡的终结性和不可逆性,9岁左右开始承认死亡是普遍存在的。

青少年会认为糟糕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进而不懂得远离危险。


假如癌症、中风、心脏病得到控制,70岁的人将延长大约7年左右的寿命。


下面的专题内容介绍不同文化中死亡的概念。


死亡教育可以让我们做好准备吗?


死亡教育帮助各个年龄的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和临终。课程内容包括:危机干预教育、常规死亡教育、对职业助人者的死亡教育。这部分内容不知道国内有没有相应的教育。


19.2 面对死亡


了解临终过程:死亡分步骤吗?


屈布勒罗斯发展出一套关于死亡和濒死体验的理论:死亡过程中要先后经历五个基本步骤:拒绝、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详见711~712页。

现在的观点这每一个步骤不一定是必须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另外死亡过程中“焦虑”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在面对死亡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选择自然死亡:DNR是否是正确的道路?


DNR:Do not resuscitate,不必使其苏醒,强调不必采用任何维持病人生命的手段。714页表19-1收集了4301位病人的临终意愿。


自然死亡声明是在人们无法表达愿望的情况下,依照先前的愿望确定采用和不采用何种医疗手段的法律文件,样例见715页图19-3。这种文件,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


安乐死与辅助自杀,是帮助濒死病人更快死亡的措施。安乐死存在相当大的争议,病人选择安乐死是否算是自杀?执行安乐死的医务人员是否算是谋杀?人的预期寿命往往不够准确,716页图19-4。

会对病人的选择造成误导。然而如果病人不愿意继续受病痛折磨呢?任由病人被痛苦慢慢折磨而死去,是否是人道的?抑郁对安乐死的选择也有影响作用,我们如何判断病人的选择是否受到抑郁的影响呢?


临终关怀:死亡的地点


传统医院看护不能满足临终病人和家属的情感要求;家庭看护对家人的体力和经历都是考验,而且他们的看护并不专业;在医疗机构里的临终关怀受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临终关怀的宗旨在于使病人的生活过得尽可能丰富,而不是延长存活时间。


19.3 丧失亲人与悲痛


服丧与葬礼:最终的仪式


看来在西方国家葬礼也会花费大量金钱。葬礼的功能:作为死者生命终结的标志,也让生者聚集到一起,分担他们的悲伤,并互相安慰。


丧亲与悲痛:适应至亲的亡故


生者悲痛的第一阶段通常伴随着震惊、麻木、置疑或者完全否定。下一阶段人们开始面对死亡,并认识到他们的丧失程度。最终丧失亲人的生者将会进入适应阶段。


区分不健康悲痛与正常悲痛:复杂性悲伤是一种延续几个月或几年的无休止的哀痛。关于抑郁,有15%~30%的人在丧失亲人后表现出较深抑郁。那些在死亡面前即刻表现出最强烈的痛苦的人随后更容易遇到健康和适应性问题。


丧亲和悲痛的后果:丧偶后第一年,死亡危险高达正常的7倍。丧亲还会带来抑郁或者其他心理上的影响,此时更加需要亲朋及社会支持。比起有预料的死亡,亲人的突然死亡使生者更难于接受。


下面的两个专题介绍了用互联网纪念逝者的方式,以及如何帮助孩子面对逝去亲人的悲痛。    

Lemon(精读)

本书的最后一章合在一起做一个综述,探谈的话题很沉重: 死亡。

死亡是万物的终点,也因为有了终点,生命才更为珍贵。人们都明白这一点,却也无法接受自身面对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离世的悲痛。我想,即便是做了很多准备,在它来临的那一刻也还是无法承受。

对于最后一章所述的安乐死,世人一直存在非议。是否是个人意愿终止生命,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操作性差,容易引发纷争,而且和宗教,文化相背离,这都阻碍它的合法性。

临终关怀的需求很大,也很难满足。没人愿意去照顾临死之人,即便是职业要求。除非有巨大的利益,但又背离了“关怀”的初衷。

本篇还提到,对生者的影响。死者已逝,难受的是生者,会持续陷入无尽的悲痛中。尤其是现在家庭人口逐渐减少,不像以往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人离去,还有很多其他家庭成员可以相互照顾安慰。一人离开,恐怕余者只能孤独终老。

看完本书,有种看过整个一生的感觉,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也开始思考了。对于成人未来,我并不乐观,因为是身体机能走向下坡路的阶段。虽然有种种提高幸福感的方法,但不再可能像年少时那样的轻松。

So, it is life.     

汤圆圆(围观)

短短十几天经历了人的一生,虽然只是书面上的阅读,但人生何尝不是匆匆略过,回首时已是苍颜白发,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感慨一下,进去正题。


收获


1.死亡似乎是不用定义的事情,仔细思考却发现问题重重。只有身体活着,没有思维意识,与死亡已经无异。脑死亡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孰知。但脑死亡的判定也存在医学上的限制。

也许随着医学的发展,某天被我们定义为脑死亡的人也有可能重回人间,如果我们过早剥夺了他身体指征,是否从另一个意义上杀了他。这部分后面也有详细的讨论。


2.发生在人生命过程中的死亡,在不同阶段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正如书中提到的儿童对死亡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容易将死亡归结为自己的原因,死亡对他们的影响也是长远的,有时会有延迟的现象。

《失物之书》中主人公在他母亲过世之后将责任归结为自己的问题。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也有直接关系,参考学前期儿童的认知那章。


3.无论在什么年纪遭遇死亡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无论是面对自己的死亡,还是面对身边人的死亡,对人的心理冲击都是极大的。


面对自己的死亡,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尊严的离开。过度治疗,NDR也开始被国人认识,但是相关法律还没有完善,现在尊重个人意愿,医生要担太多的责任,只能想想了。当个人意志与家人想法冲突的时候,个人能做的太少了。

想到了《cold bule》里护士姐姐的男朋友就是NDR患者。日本医疗相关的政策还是比我们进步很多的。


4.面对亲人的死亡,永远无法做好准备,但相关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度过悲痛的时间。

死亡课程在国内还没听说过,传统中对死亡的回避,让人们对死亡有了不正确的理解。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最常见的现象,可是我们印象中死亡是不常见的,奇怪的事情。


如果说死亡教育并不是那么紧急的事情,但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比如之前上海小学的事件,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这些是刻不容缓的,但是好像并没有。

庆幸的时候,汶川地震后有很多志愿者帮助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虽然这并不是单纯针对死亡的干预,终归是一种进步。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