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拇外翻的病因、解剖及生物力学 | 名家专辑

 KnowOrNo 2020-08-06

各位读者,大家好!

本期名家专辑,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苗旭东教授,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经验积累出发,针对「拇外翻」的临床解剖和生物力学等基础知识、临床诊断和治疗、手术治疗中的术式及其组合应用、术后康复、预后等,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做一次系统的讲解。

今天,为大家带来苗旭东教授团队的「拇外翻的病因、解剖及生物力学」。


本文将从拇外翻概述、病因、拇外翻发展演变的机制和生物力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述

拇外翻不是单一的病变,而是第一序列的复合畸形,同时还常常伴有拇趾旋前、外侧足趾畸形和症状(图1)。严重的拇外翻影响足的外形,造成疼痛,影响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图1  拇外翻畸形,伴有拇趾旋前、第二趾骑跨

不同文献对于不同人群中拇外翻患病率的报道在10.1-33%之间。

  • 一项系统综述显示:拇外翻在青少年发病率在10%以下,成年人超过20%,老年人超过30%

  • 有文献显示男女比例最高19,系统综述显示平均接近13

二、拇外翻的病因

拇外翻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 内因

拇外翻的内部因素有遗传因素、足部解剖因素等。

——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拇外翻可能为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少年拇外翻的特点是具有家族聚集性。

在一项青少年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72%患者有拇外翻家族史,94%患者的母亲有拇外翻畸形。

—— 解剖因素

足部解剖因素包括:平足、跖楔关节松弛度、跖骨长度、跖骨头形态等。

平足症与拇外翻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

正常足的第一跖楔关节活动度较小,拇外翻与第一跖楔关节松弛互为因果。韧带松弛的患者容易出现拇外翻畸形,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足部各关节互为代偿。

检查第一跖楔关节不稳定(活动度)的方法:

一手拇指与食指抓住被检查者外侧跖骨,另一手握住被检查者第一跖骨,保持踝关节中立位,将第一跖骨头沿背侧跖侧的方向移动。

当跖楔关节稳定时,跖列远端不会被过度抬高;当跖楔关节活动度过大时,可将第一跖骨头向背侧推移至外侧各跖骨头矢状轴的上方(图2)。

▲ 图2  检查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方法

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的相对长度与拇外翻呈线性相关,第二跖骨比第一跖骨相对更长更容易发生拇外翻。另外,圆形跖骨头更易出现重度拇外翻畸形。 

  • 外因

拇外翻的外部因素有:穿尖头高跟鞋、职业因素、外伤等。

拇外翻基本上仅发生于穿鞋的人群中,较少发生于赤脚的人群。

—— 一项涉及香港某渔村的经典研究显示,渔民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生活习惯的改变,从不穿鞋变为穿鞋,其他生活环境基本不变。

—— 结果表明,1958年渔民不穿鞋,拇外翻的患病率为1.9%;渔民穿鞋上岸后,患病率为33%。

尖头鞋、高跟鞋与拇外翻的发生与发展有相关性(图3)。

▲ 图3  A. 左侧:正常足,右侧:穿尖头鞋的足部;B. 足部与鞋的照片


三、演变机制和生物力学

  • 拇外翻的演变

中重度拇外翻通常会导致拇趾旋前,伴随这种异常旋转,正常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屈伸轴跖侧的拇展肌会进一步向跖底侧移位(图4)。

▲ 图4  A. 正常;B. 拇展肌向跖侧移位,籽骨向外侧移位,内在肌向外移位

此时,内侧唯一的限制结构是内侧关节囊韧带,拇收肌失去了拇展肌对抗,会牵拉拇趾,使其进一步外翻,牵拉内侧关节囊韧带,使内侧关节囊韧带变薄,使第一跖骨头由籽骨处内移。

另外,拇短屈肌、拇长屈肌、拇收肌和拇长伸肌增加了跖趾关节的外翻力矩,进一步加重了第一跖列的畸形(图5)。

▲ 图5  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的解剖机制
上图:第一跖趾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显示拇收肌与拇展肌的稳定作用;下图:拇外翻内收肌力大于外展肌力,一旦失衡,会产生弓弦效应,畸形进一步加重。
  • 跖筋膜绞盘机制的破坏

跖筋膜及其绞盘机制对稳定第一跖列有很大作用。正常的绞盘机制可压低第一跖骨头,并向拇趾传递负重。

拇外翻患者的足横弓塌陷,足绞盘机制被破坏,中央跖骨头过早、过度承担负荷,拇趾推力减弱,负重更多的转移到中间跖列。出现足底胼胝及转移性跖痛,造成步态异常(图6)。

▲ 图6  跖筋膜绞盘机制

推荐资料

[1] 《坎贝尔骨手术科学》(第13版)第8卷足踝外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 《曼氏足踝外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