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胎息”“与“肺主皮毛”看中医理论的来源

 天地虚怀xia 2020-08-14

我们在母腹中,没有启动口鼻和肺脏的功能时候,那时候的呼吸状态可谓“胎息”。

  由此可见,胎息是一个人体已退化的自然本能,修行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重新激活它,这是一个比较长而曲折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当练功者按照正确法诀,持之以恒地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觉出现,如痒、麻、凉、胀等。皮肤敏感度提高,呼吸频率降低,绵绵若存。随着气感的进一步增强,练功者会有内气氤氲,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此时皮肤、毛孔的呼吸功能显著增强,意味着胎息真正开始,进入胎息状态后,练功者的杂念就明显得少了,在恬淡虚无中,人体的自然本能被激活,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已通过人体的皮肤、毛窍、俞穴等直接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活动,口鼻呼吸几乎完全停止,当然这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并不是由此以后,修行者就废弃了口鼻功能。

  当胎息持续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混沌状态。人体的一切高级神经的感知活动就会完全停止,进入神气合一的状态中,此时,人体的许多潜能被激发,生命所固有的无限生机和很强大的免疫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内丹家说的“大药”,就是在这一层次的胎息的状态中生发和采炼的。

  “大药”能治愈很多医药不能治愈的疾病,至于古人也称它为“长生不死”药,这就是文学的描述了。

  六根本是佛教用语,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大药生发时,行者会有一个“六根震动”的经历,这时候才知道五脏都有外窍!

  虎啸龙吟,这是耳闻;光透帷帘,这是眼见。这些文学词汇的描述都很美好,真实的境地中却是十分的难受,但是持续的时间很短,都在人体的承受范围之内,没有经典上说的那么恐怖!

  所以,肾开窍在耳,心开窍于目,都是来自丹道的实践,否则,一些在解剖学上毫无关联的器官之间怎么有主有窍呢?那样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把中医引向神学,或者彻底否定祖国医学。

  对的,道友说的不错,高校医学课本是说“心开窍于舌。”

  但是《内经》上说到心窍的地方一共有三处:

  金贵真言论: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此为收受。

  阴阳大象论: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此为内外之应。

  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

  这说明《内经》是汇集本,而不是一人专著。

  其中“解精微论”中的阐述,最具有丹道实修上的而不是临床上的意义。

  西游记中代表五行之心的孙行者,他那火眼金睛是怎么回事?

  呵呵,自己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