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盲同行评审"能否战胜学术界的"明星效应"?

 CBG资讯公众号 2020-08-19

“明星效应”不光存在于娱乐圈,在学术界也不少见。长久以来,一些研究者总担忧送审的稿件是依据作者声誉而非论文质量来评议的。尽管作者通常并不知道是谁在审稿,但是审稿人一般都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

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的综合化学类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宣布,于 2017 年 7 月 3 日开始尝试实行为期 12 个月的“双盲同行评审”(double-blind peer review)。在此期间,提交稿件的作者可以自由选择评审模式,即可以选择原先的“单盲同行评审”模式,也可以选择新近兴起的“双盲同行评审”模式——选择哪种审稿模式完全由作者自行决定。

“单盲评审”、“开放评审”和“双盲评审”

同行评审多是匿名评审,匿名评审又叫盲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单盲,即杂志知道评审者是谁,但作者不知道。有的杂志不告诉评审者作者是谁,有的杂志将作者信息全部告诉评审者。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学术成果评审会受到名声的影响甚。比如,小保方的论文所以能顺利通过匿名评审过程被Nature接受发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存在这种问题,因为论文作者中有几位学术明星,他们的名声可能是影响评审的重要因素。由于匿名评审存在不客观甚至错误判断的问题,学术出版领域一直在探索新的评审模式。

近些年,学术出版领域开始实行一种开放评审的方法,就是作者和评审者都相互知道对方,甚至有的杂志可以让双方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试图给作者更多申辩的机会。但作者和评审者直接交流也存在相互达成过度“默契”的结果。尤其是作者和评审者的熟悉程度会影响评审的客观性。为了减少评审对学术重要性的主观影响,有的杂志实行发表后评审作为匿名评审补充,例如Plos One实行的政策,发表评审只考虑写作、设计和逻辑性质。学术影响力和水平依靠发表后公开评审。这种发表后评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重要模式。

从2013年开始,也有一些知名杂志,比如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Conservation Biology尝试另外一种新评审方法,就是双盲评审方法。双盲评审就是作者和评审者都相互不知道对方的盲审方法。双盲评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被普遍采用,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比较少见。

 “双盲同行评审”值得尝试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单盲同行评审” 是广为接受的评审模式。然而,近年来,来自作者和审稿人对“双盲同行评审”模式的呼声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希望借此尽可能减少审稿过程中存在的有意或无意的偏见或不公正性。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海洋保护学者Emily Darling博士认为,女性和少数族裔科学家往往在“单盲评审”中受到不不平对待。“双盲评审”可以帮助他们受到更公平的对待。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主编生物学家Mark Burgman表示,“双盲评审”已经成为了一些杂志的持续性政策,并且受到年轻科学家和少数族裔科学家的强烈支持。

Nature主编Philip Campbell则表达了相对谨慎的态度,论文作者背景影响评审意见的问题一直存在,但现在就下定论“双盲评审”优越于“单盲评审”似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当然,这个方法是值得尝试的,也许其还是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目前的问题在于“双盲系统”只是一个可选项而不是强制项,那么做为“明星效应”的既得利益群体,学术“明星”们很有可能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最有可能选择这一方式的是那些试图公平竞争的较小或普通课题组。于是,“双盲系统”可能会变成一个负面信号,让审稿人觉得该选择“双盲”的论文就来自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团队。

了解更多最全、最新论文快讯

登录CBG官网(www.chembeango.com

下载ChemBeanGo APP

CBG资讯 知识就是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