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茂林之家 2020-08-23

促凝血药(止血药)

人体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抗凝血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机制,以保持着血液的流动性。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促凝血药

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维生素K1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氨基己酸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

5.促进血小板聚集药-矛头蝮蛇血凝酶

6.对抗肝素药-鱼精蛋白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维生素K☆

作用机制: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并有镇痛作用。

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引起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止血敏)

作用机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出血和凝血时间缩短,达到止血效果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氨基己酸

作用机制:为抗纤溶酶药,竞争性地抑制纤维蛋白的赖氨酸与纤溶酶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产生止血作用。

作用特点:低剂量抑制纤溶酶原的活化,大剂量直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对慢性渗血效果显著。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

作用机制:降低毛细胞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的毛细血管端回缩而促进凝血。

5.矛头蝮蛇血凝酶

作用机制:类凝血酶样作用。

作用特点: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6.鱼精蛋白

作用机制: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

(二)典型不良反应

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维生素K: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黄疸、溶血性贫血。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可见血栓形成。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氨基己酸:可出现血栓形成。快速静脉滴注低血压、心律失常,大剂量可产生肌痛、软弱、疲劳、肌红蛋白尿,甚至肾衰竭。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常见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出汗、面色苍白、精神紊乱。

5.矛头蝮蛇血凝酶:偶见过敏反应。

6.鱼精蛋白:极个别可发生过敏反应。

(三)禁忌证

1.血栓病史者。

2.有血形成倾向或过去有血管栓塞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期患者。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四)相互作用

1.两种促凝血药合用,应警惕血栓形成。酚磺乙胺和其它止血药(氨甲苯酸、维生素K1等)合用增加止血效果。但不可与氨基己酸混合注射,可引起中毒

2.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凝血酶原复合物与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合用,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二、用药监护

监护内容

监护特点

(一)注意监测血栓形成

(1)氨基己酸对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期禁用,怀疑有肾脏、输尿管出血患者禁用。

(2)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促凝血药的剂量及给药间隔。

(二)监测血凝酶的合理应用

(1)妊娠期妇女出血时,避免使用维生素K1和矛头蝮蛇血凝酶。

(2)血液中缺乏血小板或某些凝血因子时,宜在补充血小板或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输注新鲜血液的基础上应用。用于新生儿出血时,宜在补充维生素K后再用本品。

(3)注意防止血凝酶应用过量,否则其止血作用会降低。

(4)用药期间应监测患者的出、凝血时间。

(5)出现过敏反应,可给予抗过敏药和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促凝血药(止血药)

三、主要药品

维生素K1☆

适应证:用于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梗阻性黄疸、胆瘘、等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及长期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1缺乏。抗香豆素过量引起的出血。水杨酸有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

注意事项

1.肝素引起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1治疗无效。

2.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尽量口服和皮下注射,不能口服皮下注射时才考虑.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促凝血药

凝血酶原缺乏症,选用维K来纠正,

ⅡⅦⅨX合成多,肝功不良减效果。

纤溶亢进出血症,氨甲苯酸可纠正,

作用较强毒性低,血栓形成要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