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州讲学时,与柳恩铭博士曾有一次短暂的交流,可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再也挥之不去了。因为近二十年来,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与《论语》也早已结缘,且有着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未谈几句,便有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心灵愉悦感。 当柳恩铭博士的《论语心读》电子稿呈现在我眼前时,便有了迫切阅读的强烈愿望。其实,我这一段时间非常忙,可我抵挡不住这本书的诱惑,因为我知道,柳恩铭博士的“心读”里,一定会有让我产生心灵共鸣的美质,也一定会让我对孔子及《论语》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我至少看过几十本关于《论语》译注、解说的书,从中汲取了很多教益,一般来说,要想从中再读出新意、谈出个性,真的相当困难。柳恩铭博士是用心来读的,也是用心来悟的,而且读悟出了属于他生命系统的孔子与《论语》,甚至有的观点让人顿生惊诧;可是,深思之后,又觉得他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从孔子的生命世界里寻到了别人尚未发现的精神光华。 比如,柳恩铭博士从《论语》中读悟出了一个唯美主义的儒家,没有消极,没有颓废,没有丑陋,没有糟粕,只有精华,只有乐观,只有美丽,只有期待:对学生有期待,对社会有期待,对国家有期待,对未来有期待。 耸人听闻乎?非也。 纵观孔子的整个人生,我们发现,孔子的精神世界是多元而丰富的。在关注修身与入世的同时,他又是一位审美主义者。比如,他从来不将学习视作令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将其看作提升生命质量的快乐之旅,于是就有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状态。你看,孔子不但忘食,还忘忧,甚至连老了都不知道了。他甚至说自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吃着粗粮,喝着凉水,把胳膊一弯当枕头,却特别快乐。何以能够如此快乐呢?因为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对于孔子来说,就像转瞬即逝的浮云一样。既然没有富贵之求,甚至是以贫为乐,又何忧之有?这种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乐,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审美的境界之中了。 《中庸》中有一段孔子之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他看来,真正的君子,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司马迁在《史记·仲尼世家》中谈到,孔子研讨《周易》时写了“韦编三绝”四个字,我们再结合相传为孔子所作的《周易·系辞上》上所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更可以照见一个富有审美情态的孔子。大家知道,《诗经》原本三千多首,后经孔子搜集并删减,才有了今天的“诗三百”。而《诗经》除了其“思无邪”之纯正之外,更有美轮美奂的诗韵、诗情和诗意。 孔子之乐,并非一种自然性的快乐,更不是阿Q自嘲式的快乐,而是一种具有高尚品格且又持久的审美快乐。它不是在专门追求“乐”的情况下实现和获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自然而然地获得的,具有生活的“无欲”、情感的“中和”和心灵的“宁静”等特质。 人类存于宇宙之间,虽然时间短暂,却应当因为生而为人感到愉悦与快乐。有了这种感觉,就会在看到任何事物时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即使每天的日出日落,也并不认为太阳只是在重复既往,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景象的呈示,妙不可言。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怎么就是感觉不到这种美呢?其实,“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如果进一步想一想,对于美的发现,更多的还不是在眼睛上,而是在心灵层面。一个心灵快乐的人,就会发现更多的美,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无美可言的事物,他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而一个真正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拥有这种审美心灵。而有这种审美心灵的人,反过来又可以更多地发现美。这种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生处于幸福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恩铭博士所读出来的唯美主义的儒家,不但有其洞悉《论语》深义的眼光,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柳恩铭博士还从《论语》中读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尚中贵和、勤劳简朴、博爱泛众、天人合一等民族精神和伦理情怀,读出了儒家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取向,读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情怀,读出了以教为政的教育追求,读出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读出了自由讨论的教育模式,读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读出了全面发展的课程建构,读出了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读出了积善成德的德育路径,甚至读出了孔子是最早的男女平等主义者。 吃惊乎?成理乎? 不读此书,难解其疑也;不读此书,难知其义也。 期待《论语心读》的出版,期待能有更多的读者从中收获心读之美。 2014年4月11日于济南 原载于《论语心读》,柳恩铭 著。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