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压马路咨询是一种什么体验?

 心理咨询师拉拉 2020-09-10
最早提出去外面咨询的是来访者的亲属,因为来访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不愿意主动来咨询室做咨询,亲属很担心,所以就想请咨询师假装是朋友在旁边观察,做疏导。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如果来访者没有主动求助意识,那咨询肯定是没有意义也没有效果的。

后来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又提出了这个诉求,我心想那就试试吧,于是我们约在了一个公园里,一边走路一边咨询,当然,来访者可能没觉得自己是在咨询,他可能觉得是在和一个朋友聊天。

那次聊完之后,来访者对我还挺认可,于是希望和我保持长期的咨询关系。

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在外面做了一些咨询,有些是在咖啡厅,有些是在校园,有些是在图书馆。

我发现咨询室外的咨询其实也很有意思。

如果咨询是在户外,这个“户外”提示的是一个开放,敞开,坦然,不怕,不丢脸,没有秘密,可见光。户外咨询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羞耻”“秘密”,而且因为会有陌生人擦肩而过,这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环境更加强了人肆无忌惮的坦荡,他们的潜意识似乎在说:“我就是这样!那又怎么样呢!”当人可以坦荡面对“羞耻”“秘密”,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户外咨询还有其他好处,那就是:一,锻炼身体;二,大自然的绿色本身就可以镇静情绪,让人平和,环境本身就有疗愈作用;三,如果情绪很强烈,可以通过快走的方式将情绪宣泄出来;四,空旷的环境代表的是一种包容,让人心胸无意识开放,情绪和思维也可以打开。

咖啡厅的咨询体验就没那么愉悦,因为咖啡厅是个半闭合办开放但是又缺乏隐私的环境,声音太大会引起别人的注目,太小了又听不清,特别是如果音乐开得很大的话。

图书馆的咨询也不错,环境安静,氛围不错,给人感觉是“在进行高层次的精神交流”,不会给人“我有问题”的压迫感。

一百年前,弗洛伊德也曾经和一个来访者做过两个小时的压马路咨询,效果还挺好,来访者自述“解开了一个困扰已久的心结”,平和幸福地过了一生。

我想,要想普及心理咨询,那可能需要降低心理咨询的逼格,增加心理咨询的自由度,心理咨询师需要将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低,将自己的界限放宽,从咨询室走出去,随时随地进行咨询,这样才能和大众打成一片,这样心理咨询才能得以普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