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误读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木香草堂 2020-09-13

 全国各版语文教材修订,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国学内容增多,课文数量减少,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离理想的语文教材还有较大差距,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实际上,本轮课程改革之初,大家误读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认为教材只是个例子,选文好坏无关紧要,教学不能被教材所束缚。十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种解读是非常有害的,误导了改革。其实,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这句话,不但没有贬低教材的意思,而且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得很重。叶先生认为,例子就是样品,必须有代表性、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受追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套课本的内容是作者精心为学生学习量身定制的,篇幅长短、词汇多少、难度大小都恰如其分。这套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大约有一半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课本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儿童认知规律,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然而,我们今天的教材,几乎全部是选编的名家名篇,是上好材料的堆砌和拼凑,是耗费大量人力的文选,缺乏整体性和序列性,更谈不上符合认知和训练规律,对学习难度也缺乏评估,总之,并没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编写教材。

误读教材、把教材边缘化是导致教学改革乱象和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设计之优劣与使用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形和学习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

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核心。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的潜在功能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发掘方能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对教材的轻视,由于教材建设的任务重、时间紧,使得有些教材成了“滥竽充数”,各种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违背常识、明显编造的问题。某民间学术团体曾指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有人甚至提出,目前教材内容对孩子成长比三聚氰氨、毒奶粉还要有害……

刘伯承元帅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学院的院长,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将其比作“重工业”。他认为,没有规范的教材,便没有完整规范的学校教育,教材是育人的基础,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理论、思想,等等,主要来自教材的启发和引导。编写高水平的教材不仅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时代性,而且要考虑教材之间的系统性及综合性。

课本,上课之本。“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教什么”是国家意志,“怎么教”是教师行为。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告诉人们,解决不好“教什么”的问题,无论在“怎么教”上下多大功夫,都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因此,语文教材建设之路任重道远,仍需各方努力。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63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