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辨证思路与方法 唐汉钧 刘胜 带状疱疹,表现为身体单侧皮肤上的带状成串水疱,故又称蛇串疮。 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尤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节较为常见。好发于成年人。 【主要病因病机】 1.发于上者,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 2.发于下者,由于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 3.发于躯干者,由于火毒炽盛。 【辨证注意点】 1.注意发疹的部位 发于头面部者,多由于风温、内热;发于躯干部者,多由于气郁、火郁;发于阴部及下肢者,多由于湿热、湿毒。 2.辨别皮疹的形态 初起皮肤出现云片状红紫丘疹;渐变成粟米至绿豆大小的成簇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疱壁紧张,疱液澄清,5~6天变浑浊,最后干燥结痂。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起病突然或先有痛感。 2.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成簇的丘疹、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 3.皮疹单侧分布,附近臖核肿大。 二、鉴别诊断 1.热疮 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常簇集一处,疼痛不显,病程在1周左右,容易复发。 2.接触性皮炎 有明确的致敏物接触史及潜伏期,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自我感觉以瘙痒灼热为主,去除致敏物皮疹可较快消退。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早期及时治疗,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崔某,男,43岁。1971年11月16日初诊。 10余天前,患者右侧胸部及背部起红色水疱,逐渐增多,排列成条状,疼痛难忍,不发热。口服、静滴及外用西药后,水疱渐干,但疼痛仍不减退,坐卧不安,夜不能眠,大便干,小便短赤。 查体:右侧胸背部及颈部集簇状暗红色疱疹,基底皮肤暗红。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右侧胸背部起疱剧烈疼痛10余天,以及局部皮损情况,带状疱疹诊断明确。 第二步:注意皮疹的部位、全身情况。患者皮疹发于右侧胸背部及颈部,症见疼痛剧烈,夜不能眠,大便干,小便短赤,苔薄白腻,脉弦滑。证属肝胆湿热。 第三步:注意皮疹的形态及病程。患者自10余天前起病,局部见集簇状暗红色疱疹,基底皮肤暗红。由此可知,本病急性期已过,皮疹暗红为气滞血瘀之象。因此,本病辨证当属肝胆湿热未尽,兼有气滞血瘀。 第四步:治疗。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处方:龙胆草12g(现药典剂量3~6g),连翘15g,炒栀子9g,蒲公英15g,干生地30g,丹参15g,木通9g,元胡9g,乳香6g,没药6g,川军9g,车前草9g,滑石块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经验方 01 清热除湿汤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功能: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主治:湿热内蕴、热盛于湿所致的急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疱疹样皮炎、丹毒、玫瑰糠疹等。 组成:龙胆草9g(现药典剂量3~6g),白茅根30g,生地30g,大青叶15g,车前草15g,生石膏30g,黄芩9g,六一散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等。 |
|
来自: yuzhkonglong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