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佳讯】诗集《如歌的行板》自序/齐 遥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220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作者当士兵时写稿改稿情景

作者在长治军分区工作期间,到平顺县西沟村申纪兰同志家中看望时情景


1996年,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出版时,是由著名诗人、歌词《十五的月亮》作者石祥老师写的序言。我在后记里专门写了一句话:“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都曾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当时为什写进了这么一句话呢?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可能很大成分是年轻人那点虚荣心的流露,无非是想表明自己作品还是有点水平的。
说上面这段话,是为了给我下面的话做个引子。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诗歌,除了有极少部分被一些纸媒编辑从网络上发现后选发到了报刊上,我本人均无向报刊投过稿,所以谈不上正式意义的发表。简单说,这本诗集里的作品,我写作的初心,就是想留给我的家人和小圈子里的至爱亲朋没事时看看的。
我爱文学,但也曾有很长时间冷落过她,抛弃过她。这个抛弃不用打引号,是从心里真的抛弃了。
热恋文学,是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事。原因:一是真正的文学的确是神圣的。她能培养人丰富的感情,涵养人善良的品性,激发人无尽的幻想,启迪人健旺的心智。我是个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沿着光明的缝隙走出愚昧,肯定要归功于文化知识的哺育,我从小学时就喜欢语文不喜欢算术,文学的诱惑和恩泽更加难忘。二是文学也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农村孩子、喜欢看杂书的农村孩子,估计不是我一个人有过作家梦——在没有大学可考,也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的情况下,那是可以靠自己的勤奋和悟性跳出农门的希望之路。
梦短人生长,写着诗歌写着小说写着新闻报道就当兵了。兵的日子确实艰苦!但也正是那三四年最艰苦的日子,反倒最有写作激情,除了完成好业余报道员的新闻刊稿任务,我发表了不少诗歌、小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算得上是小格局里小风光的几年。我们部队驻地在保定,与我们营房一墙之隔,就是河北大学校园。“五四”青年节那天,河北大学的广播喇叭突然广播了我发表在当地报纸上的长篇朗诵诗《我们是青年》,小兵一个的我,激动了好几天。1996年出版的《青春的天职》文学作品集,大部分文字都是当战士期间发表的。


作者转业地方后,参加巡视工作时,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画面


提干了,专业搞新闻报道了。起初还想,生活稳定了,条件变好了,可以好好拥抱文学了。结果是,越到后来越疏远文学。工作压力大了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安稳反被安稳累,失去了文学方面的上进心。再后来调到军区机关,多年从事总结工作经验,起草领导讲话这类工作,另是一种套路。说实话,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潜意识里对写新闻报道和诗歌小说是看不上眼的。谁总结起草的经验被军委总部转发了,谁给领导起草的讲话上了《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的理论版了,上了《求是》杂志了,这才是大家公认的大腕。带着撇帚自珍的心情,悄悄把当兵时候发表的文学作品出了个集子,然后就和文学拜拜了。再后来下到军分区当政委,也是忙于工作,安于生活。加上后来这些年,伪文学盛行,有钱就能出书,就更把文学写作看淡了。从副团职到正师职小二十年间,工作之余,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带兵之道》、《带兵36忌》等政论、杂谈类著作,但几乎没有任何文学性文字问世。
2011年转业地方后,不再担任主官职务,工作虽然照样忙碌,但心理压力确实小了一些。年龄也大了些,有时心里就想,人都有生老病死,大半辈子过去了,就我这点才华,绝对不敢指望能给社会上留下什么有永久价值的文字,何况现在有句流行话叫做“读诗的人比写诗的人少”!但我想,我毕竟可以给我的至爱亲朋,尤其是可以给我的儿孙后代们写点悟之于生活,发之于内心,寓之于文学的东西吧?起码若干年之后,甚至几代人之后,他们也能从这些文字里,看到他们的前辈之人,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之心,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文学才华。在他们生活顺利或者不太顺利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听听我用文学的形式给他们聊聊天。也许这些文字,能给他们的心灵带去一丝慰籍,一份启迪呢?
于是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捕捉灵感火花,敲击电脑键盘,陆续新写了千余首小诗。为了观赏效果直观,激发写作热情,也因为发到网上只是举手之劳,所以凡是比较满意点的,都发到文学网站上试了试水。相当一部分反应还不错。点击量、点赞量、跟帖量都有点小牛小牛的意思。



自我感觉文字数量不少了,可以整理成集子了。但一直懒于联系出版社等事宜。去年,文坛晋军主要领军人物之一,著名青年作家、山西作协副主席李骏虎老弟来京学习进修,聊天间谈起了此事。骏虎十几年前在《山西日报》文艺副刊工作时,就编辑发表过我为纪念母校母校山西林校而写的散文,虽然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但他在微信朋友圈中也看到过我一些诗作,鼓励我抓紧时间结集出版。于是,终于启动了出书之事。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我的至爱亲朋和家人的小圈子里,有兴趣读长篇诗赋的人不多。上辈和同辈们亲人,多是文化中平之人;后辈们虽然普遍学历较高,文化知识丰富,但对那些晦涩空洞、无病呻吟的所谓的“先锋”诗歌也没人感兴趣。我个人,是早些年用传统写法学诗打下的一点底子,但要模仿那些“先锋”诗“、“前卫”句的,还真能写的让自己和诗歌圈子里最知心的朋友,都觉得不但“像”,而且“是”了。写这类玩意和吸毒一样也上瘾,玩过一些后,我自己都觉得这也是“诗”了,但是心里明白这些貌似深刻的假货是怎么来的,所以再不敢胡闹了,怕上瘾,怕忍不住跟风发表出去,甚至再让哪位不知根底的诗友评析出啥“深刻内涵”来,那就实在良心过不去,人也下不来台了。考虑到我内心设定的读者圈子,我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作品,既不是初学写诗时的那种老派的写法,也不是新潮成泡沫文字的写法。力求写的让老派的人能感觉到有点朦胧的美,新派的人能觉得有点清浅的爽。总而言之,我是为我特定的阅读圈子而写的,我当然希望他们有兴趣能看下去、看进去,所以连诗歌的篇幅我都有意识的加以控制,以免他们因为审美疲劳而放弃阅读。            
我相信我的亲人们能从这些短小的篇什中,看到我对真善美的追求,看到我对生活和亲人的热爱。如果您比较认真地阅读了这部诗集,您也一定会在这些文字中,读到我深深的祝福。
最后还想赘言几句,这本诗集之后,我将相对集中时间精力,投入纪实性散文写作,写写大半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写写我和我的至爱亲朋的喜怒哀乐。您,也许就是我散文集中某个篇章的主角。
祝您读诗愉快,期待散文集里的重逢!


2019年1月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