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徒记(4)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这场拜师会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意义,真的比我们能看见的要多得多。

    传统文化要素的提振,多侧面、多层面;拜师这种情真意切的样式,是将一种古老的特殊关系形态的底蕴开掘出来。

    复旧的师徒缘分、感情,看了便受感染。

    

    拜师对仪式的尊重,让场面充满浓浓的庄重感。

    我听王亚当众大声念出“拜师帖”,对师傅的敬仰,对自身学艺要求,就像刻写了一生的誓言。



    规划兄在拜师帖上面签名盖章,更是给那份庄重涂抹了一层永不褪色的大漆。

    里面也是满满的郑重。

    师徒双方在仪式中完成了传统师徒关系的缔结。

    里面有期许,有承诺,有情感画面的着笔。



    这一拜一纳,我们汉人用了几千年才巩固了它的形状。

    里面“诚”做根基,“信”为栋梁,“情”为主色调。

    这是双方的交托。

    徒弟把奉持、承接之心端给师傅看,师傅把信赖、培育责任接在手心。

    都是沉甸甸的。

    就像我的准徒弟梁红快人快语的上篇留言:师傅不是好认的,徒弟不是好当的,进得门来就要尊师重教,好好学习,不负老师名望……

    等同于向上天写下心愿,天地、众人为鉴。



     这种拜纳通常会扯出中国师徒关系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师母”。

     “师母”是传统师徒关系凝结为一家人情感的增进关键,是严师严教中的慈爱、仁义,是一家人关系牢固形成的纽带。

     俩徒弟俯下身去,跪拜师母;师母各封一份红包给徒儿,表示答谢和允诺。

     你似乎又能看见,曾经被弃如敝履的中国传统的人情的美好。



    中国式的拜师礼,师傅无一例外的首先要讲做人。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能够以德治维系那么多年,展现出独有的“以德治国”的东方文明智慧,全要依赖家庭、宗族、师徒间的这种人品与人际关系要求的严苛。

    其中的道理非常显著:做人和做事品性的高度统一,方成就了一代代学人、大家、巨匠。

   这些年来,家庭、宗族、师徒间的这种关系弱化了,它们的做人的引领与规范作用被削平了,中国的德治便一日一日的虚空,任你口号喊得山响也无用。

    规划兄叨叨出为师的几点要求:“品行端正,尊师重道,友爱弟兄,团结互助,勤学苦练,德艺双修”,看起来像是简单的老套套的重述,实则它是一位师傅牢牢竖起的师门门规

    “善”是其内核,“中和”和“践行”是其精神气质的外化。

    徒弟深知,你一生都得谨守着它,时时量自己。

     中国师徒关系违和之最重的处罚,就是逐出师门,相当于父亲要和儿子断绝关系。

    这种处罚的巨大威力,来自于社会的高度认同。

    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个人要是被师傅逐出师门,他这人也就彻底完蛋了。


    非常有趣的是,规划兄赠予徒弟的两幅画,面貌、笔墨大有不同。

    我猜,他是要三徒王亚心中的山水笔墨少一分凝重,多一分轻盈、空灵、自由;而对四徒善清,他是要年轻人的笔墨厚沉厚沉再厚沉,用少年老成,来承托他那颗自由的心。

    这是为师入门后给他俩上的第一课。

    就像一中现居上海的校友蔡玉钊为赵先生收徒题写的四句:“口授三年艺, 心传一世功。 师点山穷处, 徒悟水九重。

    我因欢喜,照录于此。

作者相关文章

收徒记(2)

收徒记(3)

师如灯炬,照亮我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