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79章: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如何才能彻底消除大怨。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79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9.15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79.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那么怎样才算是“为善”?如何才能彻底和解大怨,老子借用借贷和收税作辅助说明。

“报怨以德”不算是“为善”,那怎么才算呢?《道德经》中有很多“善”的描述,举几个例子,第2章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刻意地去行善,就变成不善了。第8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德最接近于大道。第20章说“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第27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49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由此可见,“善”就是遵循天道有不争的善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就可善于成就任何事,从根本上就不会产生任何纠纷和矛盾。

如何才能彻底和解这深恨大怨,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不结怨。世人之所以有怨气,是因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理却吃了亏,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遂由气生怨,从怨转恨,以至于终不可解。

你看看,那万物都是由天地所生养,而天地却不居其功也不占为己有。有道的圣人和天地一样,养育造福了万民而不自恃有功。天地和圣人都没有怨气,所以万物和万民也不会与天地和圣人结怨。接下来老子用放贷的“司契”和收税的“司彻”作比喻,来展示有德者处处结缘,而无德者时时结怨。

“司”是掌管主管的意思,《道德经》中只有两章出现了“司”,第74章说“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司杀”就是专门管理杀人的。还比如,“司法”管理刑法,“司机”管理机动车,“司令”发号司令的最高长官,“司仪”管理礼仪,“司马、司徒、司空”是远古的三公。

“契”字从“丰”从“刀”从“大”,古代人借钱放贷,一般用刀在木板上刻立契约,各执一半,左边的一半债权人保存称为“左契”,右边的一半借钱人收着称为“右契”。“责”字上面是“丰”的变形,下面是“贝”钱财,“丰”就是契字左上的契约文书,两边内容一样一式两份,所以“责”的本义是索取债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是借钱人应尽的义务,所以延伸出责任职责义务等,还不上债还会受到责备,不敢还嘴任人摆布。到了约定的还款付息时间,债主会手执左契去讨债,还不上就要加利息或者拿走相应的抵押物。借钱给人是帮助别人度过困难,解燃眉之急本来是好事,但如果借钱人还不上,好事就会变成坏事,甚至倾家荡产结下怨仇。所以在中国人眼里放贷者大都是为富不仁的奸人,尤其是现在的银行只把钱贷给有钱人,穷人从银行一般借不出来钱。

有道的圣人是如何做的?他养育造福民众就像借钱资助别人,但他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或者以此要挟别人听从他的摆布,故称“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与之相反就是收税的“司彻”官员,“彻”的繁体字为“徹”,本义是“吃罢反用手撤去炊具”,引申为从别人嘴里抢食,所以就有“税收”之义。“彻”是周朝税收的专用术语,周朝法律规定“什一而税,谓之彻”,“什”是“十”,周朝的税负是十分之一,“司彻”就是管理税收的官员和机构。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仁慈宽容,只管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就可处处结缘。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钻,没有付出就只管索取,如此则会处处结怨,故称“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何为“有德”?何为“无德”?第38章做了解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大意是,上乘之德最接近于道,不会特意展现自己之德,看似不德,其实才是真正的有德。下乘之德以不失德为准则,看似有德,其实不算真正的有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