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条河 那些事

 吴越尽说 2020-09-19


作者:蒋勇虎

      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小学、中学是在震泽镇上度过的,小镇河道纵横,百姓沿河而居。每当暑假,男孩子最开心的就是游泳,可以从家门口的岸堤一直游到轮船码头,在那里和小伙伴打“水仗”,不亦乐乎。

      镇上分上塘、下塘,中间有条市河叫公式塘河,从市河游到大运河旁的轮船码头要半个小时,要经过几座古桥,每游过一个桥洞时,就觉得离心中的目标——轮船码头,近了一些。

      市河其实就是镇上的内河,两边有商店也住着居民,游泳的最大乐趣是可以从门口的“河桥头”沿市河一直游到运河边的“震泽轮船码头”,然后游到南来北往的拖船边,拉着船旁的轮胎,两手一撑就翻上了船,烈日炎炎下,一边与同伴嬉戏,一边游览运河两岸的风光。碰到载重量较大的船,如果是逆水而上,还可以看到纤夫在岸上拉纤,由远而近,一般四到五人,弯着腰,喊着号子,吃力地拉着船前行,岸上的杨柳为他们遮挡烈日的阳光,风吹拂着柳叶,仿佛为他们“摇扇”,知了在树上不停地为他们“鼓劲”。每当船穿过桥洞时,水中的鱼儿,有时会逆水跃出水面,正当和小伙伴玩得入神时,突然传来,“统统给我下去!”,原来船老大看到小孩爬上来,就拿着竹竿来赶,于是,大家像下“饺子”一样纷纷跃入水中,去拖下一条船,有时一直拖到浙江的南浔镇,可谓是“跨省”了,这段经历,留给我很多的趣味。一般游了2个小时左右,感觉累了,才想到回家,有时还会在轮船码头的驳岸边石头缝里摸几把螺蛳。一颗颗肥硕的螺蛳,就是晚上“乘风凉”时的“美餐”,大人小孩聚在一起,可以美美地吸上一回,轮船码头的青壳螺蛳,让我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上世纪70年代,震泽的轮船码头非常繁忙,那时公路交通不发达,去轮船码头坐轮船出行是老百姓外出的主要选择。想当年,震泽镇是中心镇,商业发达,周边的铜罗、青云、桃源、庙港、八都、七都,包刮浙江的南浔、织里、练市、旧馆等地的百姓来往震泽,都是通过水路,轮船码头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震泽人去苏州、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许多老百姓也会选择坐轮船,因为坐轮船比汽车便宜。我记得第一次坐轮船去上海的情景:傍晚,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就坐上船,阳光洒在运河上波光粼粼的,泛着金灿灿的落日霞光。微风拂面,船沿运河到上海黄浦江要航行整整一夜。到了平望,就进入太浦河了,晚上水面上特别平静,船的轰鸣声中鸟儿拍打着水面成群飞起,胆子大的鸟儿,还会绕着船飞一圈。进入黎里,天就开始黑了,大家在船里天南海北地聊,不知道什么时候船舱里慢慢地静了下来,有些人慢慢进入梦乡。

      可是,我睡不着,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坐船去上海,一直处在亢奋中,到了第二天凌晨的时候,慢慢地有了睡意,刚刚入睡没有多久就迷迷糊糊地感觉身边晃动得很厉害,睁开眼,听见有人在喊“黄浦江到了”。此刻,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透过窗,看到外面的大轮船,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大海上航行的大轮船,一声声汽笛惊醒了船里的乘客,大家哈欠连篇,睡眼蒙眬地探头看着窗外,有几个老“乘客”连忙起身,洗脸刷牙。我们几个第一次坐船的新“乘客”还在欣赏浦江两岸的风光,上海十六浦轮船码头就到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岸,我的脸没洗牙没刷,蓬头垢面就进了大上海,现在回想起来,怪不得当时的上海人称我们乡下人了。

      运河在那个时代给老百姓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方便,运河水浇灌了两岸的万顷良田,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水路,给两岸的人文、自然风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交通发达了,生活环境也变化了。运河里已经看不到客轮了,轮船码头也没有了踪影,更不要说是游泳了。现在偶尔去到运河边,看到货轮,我就会拿起手机拍几张照片,发一下朋友圈感叹一下,虽然运河运输没有当年那样繁忙,但是她那蜿蜒的身姿,美好的记忆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2020-09-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