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捣皮蛋、椠头皮、老面皮——皮一记,狠开心

 昵称Ha3PDtiL 2020-09-19

皮,也就是调皮,好像各地都有这样的说法。


上海当然也不例外。

上海人讲一个小孩皮,有讲伊穷皮八皮、瞎皮,还有闷皮,皮得拆天拆地。

除了调皮,上海话里带“皮”字的俚语还有不少。

先来讲讲“皮蛋”。“皮蛋”一词的流行也是在1960年代中后期。此前,上海弄堂里讲“请侬吃拳头”的。后来就变成“捣侬皮蛋”,还有“捣侬两只青皮蛋”。

当“捣皮蛋”的说法从江湖切口变为弄堂俗语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捣皮蛋”就是“吃拳头”。其实不然。

真正打过相打的朋友都晓得,捏紧拳头打那么三四拳在别人身上,大概率不会出狠大的乌青块。

所以,其实“捣皮蛋”一开始只是“以拳击眼”的意思。只有击中眼睛,才会让眼睛及周边变得像皮蛋状。这也是为啥讲“捣侬两只青皮蛋”,而不是三只。因为人不是三只眼杨戬。

我一直怀疑,此语源自于旧时上海滩的拳脚(击)比赛。因为拳击中,有专门打对手眼眶的战术。

我小辰光也算混过两天江湖的,听老阿哥讲,因为大家都是学生子,明朝要到学堂里去的,所以,教训人一般是打人不打脸,而是打肚皮,痛么痛的,痕迹没有,狠难被追求责任。

从这种意义上讲,“捣皮蛋”就是故意留下痕迹,带有狠狠教训你一记,让侬记记牢的意味了。

这也再次证明,“捣皮蛋”并不简单地等于吃拳头。

其实,吃拳头还不是上海滩上最老的讲法,100年前,上海滩有“皮榔头”的讲法。

这种敲背的“皮榔头”又叫“代婢”。因为不用“皮榔头”敲背,就要叫屋里婢女敲背了。

婢女敲背是用拳头敲的,所以“皮榔头”慢慢有了吃拳头的意思。

吃拳头也分吃啥人的拳头。吃自家爷老头子的拳头,叫“吃生活”,被外头流氓打了,才叫“吃皮榔头”。

高晓声是常州人,他在《陈家村趣事》里就写过:“老子今朝若不看你老子面上,老子早就给皮榔头你吃了。” 写得狠狠调皮,生动地区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皮,毕竟是长在人身上的。

所以狠多带“皮”的上海俚语也都出自身上。

我们从头上讲起。头上有头皮。一句“椠爷娘头皮”,老早上海人经常讲。小孩再胡天野帝,爷娘头皮不好椠。

只是这个椠字,狠多人写不来。后来也慢慢叫不讲了。

椠苹果叫削苹果了。大概到1970年代末,到人家屋里去做人客。主人倒好茶,问的是,阿要削只苹果畀侬吃吃。已经不是椠了。大家巧妙地绕过了写不出的尴尬。

冷僻字难以流行,可见一斑。

与椠字一样很早就不再流行的还有“皮松骨痒”、“皮风瘙痒骨头轻”这些老上海的讲法。

如“侬只小鬼,皮松骨痒,讨打是否啊!”

头皮下面是面皮。上海人有“面皮老老,肚皮饱饱”的讲法。还有“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的童谣。

老面皮还可以用来刮。刮老面皮,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打脸”。

一样“打脸”,意思到了就可以。

所以上海人刮老面皮只用一只手指,而不是一只巴掌统统揎上去,文明多了。

也有人是不怕被刮老面皮的,因为他经常“嬉皮塌脸”。有的则是因为皮厚,刮了也不痛。记得我1970年代末在工厂里做生活时,大家欢喜拿皮厚之人叫做“0号砂皮”。

讲到刮老面皮,让人想起刮皮这个词。

刮皮最早是小气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贪心。贪心不足吃白粥。

有人讲,吃西瓜拿红的馕刮清爽了不算,还要刮白的皮,这种人就叫刮皮。

又有人讲,100多年前上海滩上圈地时,低价收进的地皮就叫刮地皮。

低价进,高价出。侬想问伊买,伊肯定要刮忒侬三层皮。

我比较想不通的是,刮皮作为一个形容词,它的比较级是老刮皮我可以理解,为啥它的最高级是“老刮皮勒娘舅”呢?为啥不是伊拉爷?

弄堂里的老阿哥讲了,三代不出舅家门嘛。长相属于遗传因子,小气、贪心也属于遗传因子呀。侬哪能好意思只要面子,不要夹里呢。也有道理的。

人的面孔上还有一张嘴巴。老早上海人形容一个人口若悬河,老会讲的,叫“翻嘴唇皮”。所谓“嘴巴两张皮,翻到阿里是阿里。”

嘴巴又叫樱桃,所以“翻嘴唇皮”又叫“翻樱桃”。“伊只樱桃老会翻嗰喏”。

顺便提一句,上海话“樱桃”还有一层意思,义近“天意”。如“谈得成功么谈,谈不成功么樱桃”。

其中是不是有“不幸而被言中”的意思呢?天意么,也可以是不幸而被老天言中的呀。

人的当中是肚皮。不过,老早上海人讲“大肚皮”专指孕妇。

使人怀孕叫拿肚皮弄大,又叫“吹洋泡泡”。所以,从小就要晓得“前三后四”。

不好好叫穿鞋子,上海人叫“拖鞋皮”。白相游戏时耍赖,上海人叫“赖脚皮”。还有一句“三十六点烂麻皮”,上句是啥,已经不记得了。

做事体不爽气,上海人叫“牛皮糖”。欢喜粘人,上海人讲,“哪能像张狗皮膏药,贴在我身上的啦”。做人滴水不漏,上海人叫“皮筲箕”。

还有一句狠狠老的,不知各位听过没有,叫“呀呀呜,皮老虎,小东门,十六铺”。“呀呀呜”大致是不认真的意思吧。

不过,皮老虎是真有其物,老早在铁匠铺里可以看到。形状像两只扑克牌里的黑桃,木头做的,中间用皮革封起来,黑桃下面有柄,两只手柄可开可合,前面黑桃的尖顶处就出气,用来代替扇子煽火,力道比扇子大多了。不过皮老虎开合时,并没有“呀呜呀呜”之声。

这是现代改良型的,来自广东。

比较晚才出现的带“皮”字的上海俚语,我至少还记得两句。

一句叫“拾皮夹子”,大致是“扯外快”的意思,也有顺手牵羊的意思。如“伊专门跟在后头拾皮夹子”。

必须指出,发明这句俚语的,恐怕也只有上海人了。上海开埠以后,直到今天,是各种机会最多的地方,这也是那么多人要来上海的原因。

有句老话叫“上海遍地是黄金,就看侬会拾不会拾”。拾黄金,拾皮夹子,都是拾。

还有一句就是“人民币不是橘子皮”。好像源自于独脚戏。

至于“拉皮条”、“吹牛皮”以及“狗皮倒灶”等,其实跟“皮”没啥关系,而是有的字不方便,故意写成并读成“皮”的(详见拙文《“拉皮条”以及其他江湖“春点”》点进去可看全文)。

皮一记,狠开心。

讲讲带“皮”字的上海俚语,居然也蛮开心。善哉善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