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心理学 | 心理疾病很「酷」吗?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没有病就不要装病

01

不知道为什么,心理疾病似乎变成了新的流行,变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

甚至有人会说,「这年头你没个心理疾病,你好意思出门吗?好意思上网吗?好意思自称Fashion吗?」

人们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是很常见的,但现在这些标签已经从「我是白羊座,我是O型血」 变成了 「我抑郁,我焦虑,还有强迫和社交恐怖」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认领」心理疾病呢?

这是因为心理问题开始变得「浪漫化」,即指人们认为有心理问题是迷人又炫酷的体验。

在心理学进入流行文化之后,各类心理疾病与先锋艺术、文艺创作紧密结合,成为了审美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曾被自闭症儿童的天才画作所感动,认为自闭症儿童内心有一片不受拘束的幻想空间。

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当然看不到自闭症中2/3的患者无法独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发展迟滞。

心理问题背后严肃的、代表苦痛的意义被遮掩,但却被蒙上想象中美丽的外衣。

异常甚至病态,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天才」或是「独树一帜」的标志。

人们通过给自己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表达着自身对于独特性的需要。

02

对于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来说,准确地使用心理疾病标签会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但是以随意的态度声称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将心理疾病作为玩笑或谈资,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便是心理疾病的简单化

随意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会强化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浪漫想象,使得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理解过度简单化。

比如,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不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而没有认识到真正患抑郁症的人会有一系列情绪、认知、饮食、睡眠与躯体症状,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第二个后果是应对方式的随意化

随意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也会让大众对于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所应采用的应对方式产生理解偏差。

如果我们滥用「抑郁症」来自我标签,当我们发现自己其实可以「说振作就真的振作起来了」的时候,不免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其他称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好起来。

但如果真的对患有抑郁症的人说「振作起来」,对方很可能会感觉更糟。

这就好像一个患有感冒的人对患有肺癌的人说,你多喝点热水就能好了一样。

03

值得提出的一点是,网上的自测题其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出自我诊断,认定自己患有某种心理疾病。

事实上,自我诊断是非常危险的。

心理测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风险,理解我们的情绪状态,而只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才有资格对于我们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作出诊断。

抑郁症是一种在现代高发的心理疾病,每个人身边或许都有身陷抑郁的朋友,面对他们,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