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棱,莪术临床运用经验

 儒学家风 2020-09-26
历代医家认为,三棱莪术均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能治癥瘕、积聚、食积、痰积、闭经等证。笔者除用以治疗各种腹内肿块,心腹痛,以及通经堕胎外,还用于以下病证:

一、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一般认为这是气虚血滞或肝阳上亢、风痰阻络、肝肾精亏所致。但根据长期临床观察,该病常伴见脉涩,舌质晦暗、舌下络脉怒张等症,这是瘀血阻络,气血不运的表现。

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无论是缺血性的或出血性的,其病理变化都符合瘀血的概念。我院从1987年8月至1989年1月,收治了半身不遂患者22例,其中脑血栓形成15例,脑溢血5例,脑栓塞2例。均以三棱,莪术、丹参各20克,川芎、地龙、桂枝各10克为基本方,适当辨证加减。一般服药七天左右,患肢就开始有自主活动,二至四周即可下床扶杖行走,上肢的功能也随之恢复。

二、眩晕

眩晕一证属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固然恒多,但属瘀血阻滞,脑髓失荣者亦不少,这类患者除眩晕时感昏聩外,尚有肢体麻木,自感肿胀,行动不稳,双足如踩棉花之上,或舌强不灵,舌质晦暗或上有瘀斑,舌下络脉瘀血,脉沉涩等证。治以三棱、莪术各30克,黄芩、菊花、蝉蜕、牛膝各10克,一般服药5~15剂后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损伤

无论外力伤及皮肤、经脉、筋骨或脏腑,必然造成气血的损伤。气伤则气机不运,血脉瘀阻;脉络损伤则血液外溢,留而为瘀。疼痛、肿胀、青紫、出血是其主要症状,活血化瘀是治疗损伤的第一法则;

三棱莪术是其首选药物。《本草纲目》早有“消扑损瘀血”的记载,但因其破血之峻猛,医生一般畏而不用。

笔者体会到,该药药力猛而性平和,只要运用恰当,其破血化瘀,消肿止痛确有良效。对于损伤,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损伤早期,疼痛、肿胀、青紫明显,有一症便可使用;第二,损伤早期、中期,用量宜大,可用至30~60克,体弱者可以从常量开始,不效再加大剂量;第三,外伤出血,待血止后使用;出血过多而致气血亏虚者慎用;第四,损伤内脏出现喘促、昏厥、呕吐、汗出危急症状者,经抢救病情稳定后,可酌情使用。

四、瘀斑

瘀斑究其原因有虚有实,实者多为热毒伤络,迫血外溢,其色紫而深,多呈点状,虚者多为脾失统摄,其色紫青而淡,多呈片状

本证虽为出血之证,但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阻络,清血难以循经。使用三棱莪术破血祛瘀,既可以促进瘀血消散吸收,又可利脉道而防其再度出血。实证以三棱莪术配犀角、丹皮、银花、连翘、茜草、生地;虚证以三棱莪术合阿胶、当归、白芍、人参、黄芪、仙鹤草

该二药对各种瘀血证都有较好的疗效,汤剂用至60克尚无明显毒副反应。但因破血之力较强,正值出血和妇女经期不宜使用;有出血倾向,心气心血亏虚者,亦宜谨慎使用;孕妇慎用,尤其不能和益母草、桃仁、红花、赤芍、牛膝等药配伍,否则有堕胎之虞。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1990年3月,作者/涂正凡


运用三棱、莪术在儿科运用的经验

作者/陈家树

三棱、莪术二药,味苦平无毒,入肝脾二经。功用为行气、消积、破血、止痛。适用于治疗癥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痛,闭经等症。

董师幼承庭训,博览医书,撷取各家之长,为己所用,选方用药机变灵活,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特别是将三棱、莪术二味药物用治新生儿黄疸的肝脾肿大、小儿疳积、食积、血小板减少等证颇为灵验。

现将董师的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一、实证多积以消为主

董老治病,历来主张辨证与辨病,有机相合,用药精炼,务重实效。治新生儿黄疸的肝脾肿大,当分虚实。实证可见面目黄染,腹满胀气,按之满实,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舌质偏红,啼声响亮等症。凡属实证者,董师每从三棱、莪术为主,配以清热利湿的茵陈、连翘、赤小豆等;对食滞、疳积等症,口秽苔腻,形现腹满胀痛者,以三棱、莪术配合消疳导滞的胡黄连、五谷虫、广木香、青陈皮、谷麦芽等,切中病机,合理施治,每获良效。

例一:张×,男,三个月。门诊号:72037。1986年2月5日初诊。

初生三月,黄疸不退,目黄肤黄,大便陶土色,每天4~5次,小溲短赤,腹部胀满,矢气频多,舌苔白腻,吐恶严重,证属湿热阻滞,气机失调,治以清热化湿,调畅气机。茵陈20克,连翘9克,青皮6克,陈皮4.5克,煨三棱4.5克,煨莪术4.5克,煨木香3克,川楝子9克,大腹皮9克,鸡内金6克。七贴。

按:

本例患儿系阻塞性黄疸,中医辨证属湿热交阻,气滞血瘀,肝脾不和。故董师在利湿清热退黄剂中加入破气活血散结之三棱、莪术二味药,取其能通肝经瘀血,破血中之气滞。服药一周后,黄疸即见明显消退,腹部转软,矢气减少。综观全方,三棱、莪术二药与理气破结的川楝子、鸡内金、大腹皮、青陈皮,与清热利湿的连翘、茵陈等相互协调,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肝脾肿大疗效是可靠的。

例二:李××,男,3岁。门诊号:7747。1986年3月17日初诊。

形体瘦弱,面色萎羸,胃口不开,平时口馋喜啮衣被,腹痛常作,大便间隔,舌苔薄腻,脉象细数,针四缝穴液少。证属疳积,治以消疳杀虫为主。胡连2克,醋炒五谷虫6克,使君子9克,青皮6克,煨三棱4.5克,煨莪术4.5克,炒谷芽9克,佛手6克,广木香3克,炒神曲9克。六帖。

按:

本例患儿,以四诊合参,加之针刺四缝穴见液,实属疳积虫扰。临诊时凡遇此类病孩,董师常喜在消疳理脾药中参与三棱、莪术二味。《本草经疏》谓:“三棱,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老癖癥瘕积聚结块,未有不由血瘀、气结、食滞所致。苦能泄而辛能散,甘能和而入脾,血属阴而有形,此所以能治一切凝结停滞有形之坚积也。”我们体会,对重度疳积患儿见到腹满,按之而硬者,用董师的以上验方,选用三棱、莪术施治,收效甚佳。

二、虚证夹瘀以脾养为主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尤其是体弱易感儿童,一旦得病,每因邪盛正伤,往往出现虚实寒热夹杂之症。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迁延,以致正虚邪恋。

董师教诲:人以胃气为本,在祛邪的同时勿忘扶助正气,处处顾及胃气,使化源不绝。对久治不愈之疳积,血小板减少伴有肝脾肿大等患者,在消疳化瘀的同时,加用益气健脾养胃和血之品,亦能收到良效。

例三:徐××,男,15个月,门诊号:51494。1985年5月4日初诊。

时有皮下出血点,胃纳尚可,舌苔薄润,肝脾肿大,腹部胀满,二便尚调,曾在外院验血,血小板仅5.6万。证属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治以活血和血为主,佐以消瘀散结。当归尾6克,赤芍6克,桃仁6克,红花4.5克,墨旱莲9克,冬青子9克,大生地9克,煨三棱6克,煨莪术6克,生甘草3克。七帖。

例四:马××,女,5岁。门诊号:6407。1986年8月4日初诊。

疳积已久,形体瘦弱,毛发枯黄,胃口不开,平时喜嗜零食,腹满较软,舌苔薄润,大便通调。针四缝穴液少。脾胃素薄,疳久本虚。治拟消疳扶脾法,以开其胃。陈皮3克,醋炒五谷虫6克,煨三棱5克,煨莪术5克,生甘草3克,炒党参5克,焦白术6克,茯苓9克,佛手6克,焦楂曲(各)9克。七帖。

按:

上二例患几均为久病体弱儿,病程长,病情较为复杂,故难取速效。例三患儿系血小板减少伴有肝脾肿大,血虚挟瘀之象明显。董师在养血活血的同时,兼用破瘀消积之三棱、莪术,外血以行瘀,益气以摄血,使气血冲和。经数次调治,患儿腹满,肝脾肿大之症明显消退。例四患儿用益气健牌,消积开胃,佐以活血化瘀法,其目的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使疳症得以渐消。总之,董师运用三棱、莪术二药果断及时,而以辨证精细,审证明确为前提。

三、体会

古代医家张洁古认为:“三棱能泻真气,真气虚者勿用。”又谓:“故凡以消导必资人参、芍药、地黄之力,而后可以无弊,观东垣五积方皆有人参,意可知矣。”“盖积聚癥瘕,必由元气不足,不能运化流行致之,欲其消也,必借脾胃气旺,能渐渐消磨开散,以收平复之功。如只一味专用克消,则脾胃之气愈弱,后天之气益亏,将见故者不去,新者复至矣,戒之哉。”

临床上选用三棱、莪术二味时,须掌握一定的尺度:气滞、食积、血瘀者用之,中病即止,待积散瘀化,即去两药,调扶而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清代名医张锡纯在破血药中亦独喜用三棱、莪术。以其既善破血,尤善调气,论述更为精辟谓:“补药剂中以为佐使,将有瘀者瘀可徐消;既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也。三棱、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仅此数言,简明概括,对我们的临床用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董师常以古训,循循教诲,三棱、莪术二药,经适当配伍运用于儿科消化道常见病之食积、气滞、疳积、瘀阻等症,每与四君、四物相伍,气滞者佐以理气,食积者参以消导,每能药中病所,辄取良效。

本文摘自《幼科撷要》,百家出版社出版。主编/宋知行、王霞芳


临症用药浅谈

作者/刘绍勋

临症中,我常用莪术,这是有来历的。

记得卅多年前,我治一胃病患者未效,后被他人治愈。索视其方,才知那位同志重用了莪术,査阅前人医籍,这才恍然大悟。

《本草备要》:“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化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虽为泄剂,亦能益气。”其它医书论莪术,亦不外乎破气、行血、化瘀等。

有些同志似乎忌讳莪术,即便治疗积聚之病,与三棱伍用,药量亦很轻微,惟恐伤正。

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那个胃病患者被他人治愈,对我启发很大,从此,我在临床中,格外重用莪术。

1952年我去外地学习,因不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得了胃病,服保和丸之类中成药,未能将病根除,后来改服“烂积丸”,一举而奏效,因后方中有莪术,疗效显著可想而知。

1953年一病人胃有实滞,虽经针灸治疔,胃痛减轻,但缠绵数日未愈。

我在治疗中把莪术列为君药,与消食和胃之品配伍,仅治数日而愈。

我认为,治疗肝胃之病,如果经过准确辨证,因人、因病而异,方中适量加入莪术,无论缓解症状,还是调节脏腑功能,疗效甚为可观。

几十年来,我通过对数十例患者的疗效观察,深深体会到莪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不能怀疑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地说我应用莪术的基本剂量是7.5克,中等剂量是10克,有时也用到15克或20克,或者剂量更大一些,这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体质强弱来决定。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莪术的应用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和单位用莪术治疗癌症,取得一定效果。我用莪术治疗肝炎、溃疡病,也用于治疗癌症。

莪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肝经聚血,解毒止痛。

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莪术对胃癌疗效较好。胃癌早期用莪术,会增进饮食,增强体质,促使病情稳定,胃癌晚期用莪术,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肌体“中毒”症状。

以上所谈,是我在临床中应用莪术的粗浅体会。

《本草备要》在论述莪术时,有这样两句话:“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我的体会是:莪术之泄,非指泄下,而是疏泄、运通之意,所谓“益气”,并不意味着“补气”。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莪术虽为破气化瘀之品,但辛苦气温并不峻猛。

莪术既然能够开胃化食,这就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开胃化食,就意味行人的气血生化之源有了保障,就为人体正气的恢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谓“益气”,就是有益于正气的恢复和舒展;

其二,莪术能“破气中之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云“气中之血”,说明气之前导作用不利,血亦不能随之畅行,这是气滞不前,造成血液稽留的表现。亦即气滞血瘀。莪术攻逐的是滞气,消烁的是瘀血,敦促气血按正常规律周而复始,也就起到了“益气”的作用。

其三,莪术“治心腹诸痛”。

经曰:“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所谓诸痛,不言而喻,即指各种类型的疼痛。肝胃之症,症瘕积聚,诸如此类,均可导致心腹疼痛。莪术益气舒郁,其痛自缓。


黄芪配莪术治疗慢性胃疾,消症瘕积聚

作者/朱良

慢性胃疾和癥瘕积聚有其共性:由于久病耗气损精,而致气衰无力,血必因之瘀阻,因之常呈气虚血瘀之候。

朱老认为此类病症应选益气活血、化瘀生新之品,方能奏养正消积之功。

《本草汇言》谓:“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王执中《资生经》曾载:“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蓬莪术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又有理冲汤用黄芪、党参配三棱、莪术之例,彼指出:“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癥瘕,此其所以效也。”

朱老对此颇为赞赏,并加发挥,他常用生黄芪20~30g,莪术6~10g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脾大及肝或胰腺癌病人,颇能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使某些溃疡、炎性病灶消失,肝脾缩小,甚至使癌症病人病情好转,延长存活期。

朱老临床具体运用这两味药物时,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灵活掌握其剂量、配伍,如以益气为主,黄芪可用30~60g,再佐以潞党参或太子参;如以化瘀为主,莪术可用至15g,亦可加入当归、桃仁、红花、地鳖虫等;解毒消癥常伍参三七、虎杖、白花蛇舌草、蜈蚣。

临床实践证实,凡胃气虚衰、瘀阻作痛者,以两味为主,随证制宜,胃痛多趋缓解或消失,食欲显著增进,病理变化随之改善或恢复正常,可见其大有健脾开胃、扶正祛邪之功。

朱老指出:“黄芪能补五脏之虚,莪术善于行气、破瘀、消积。莪术与黄芪同用,可奏益气化瘀之功,病变往往可以消弥于无形。因为黄芪得莪术补气而不壅中,攻破并不伤正,两药相伍,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相得益彰。再细深究,《神农本草经》首言生黄芪善医痈疽久败,能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可用之。性虽温补,而能疏调血脉,通行经络,祛风运毒,生肌长肉,以其伍蓬莪术,恒收祛瘀生新之功。故临床运用可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

【病案一】

尚某某,女,60岁,退休工人。

胃疾20余载,经治而愈。

去年因连续食用党参煨桂圆而致口干咽燥,乃致胃疾又作。

近5个月来,食欲显减,胃脘胀痛不适,形体消瘦,便干如栗,三日一行。舌质衬紫,苔白腻,边有白涎,脉细小弦。证属气血亏虚、痰瘀互阻、中运失健,姑予盈气血,化痰瘀,运中土,徐图效机(1981年10月胃镜检查:浅表萎缩性胃炎、胃溃疡)

处方:

生黄芪20g,太子参、全当归、桃仁、杏仁各10g,制半夏2g(分2次冲),蓬莪术、鸡内金各6g,生麦芽15g,绿萼梅8g。

进药5剂,食欲增进,脘痛已缓。

仍以上方出入加减,共服药62剂,诸恙均除,胃镜复查未见任何异常。

【病案二】

姚某某,女,53岁,工人。

右上腹疼痛已数月,全身乏力,口干欲饮,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某医院检查:巩膜无黄染,眼球血管弯曲显著。心肺正常,腹部稍隆起,肝肋下8cm,质II度,脾未触及。

肝功能:SGPT正常。ZnTT19U,TTT 6U,λ-GT 47U。B超:肝大8cm,肝区波形活跃度差,较密-密集中小波。

肝经疫毒已久,气血凝聚,结而为癥;

但恙延既久,正气亏虚,宜软坚扶正并进。

处方:

生黄芪、虎杖、生麦芽各20g,莪术6g,太子参、紫丹参各15g,参三七末(分吞)2g,鸡内金8g,川石斛10g,甘草5g。

进药6剂,腹胀已除,唯夜寐不实。苔薄,脉细弦。

今日复查:肝大明显缩小,肝下界于右肋下5cm处扪及,超声波波形明显改善,此佳象也。

效不更方,原方继进之。又服中药10剂,肝肋下3cm处可扪及,自觉已无所苦,嘱服原方20剂。

目前,症情稳定,精神颇爽,调理善后之。

第一篇摘自《名老中医医话》,作者/刘绍勋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第二篇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作者/朱良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开胃化食取莪术

作者/王幸福

先转载一篇用药文章,虽说是转载,但也是我比较欣赏和也有体会的。

《刘绍勋医话—辽宁》载:“ 临证中,我常用莪术,这是有来历的。记得30多年前,我治一胃病患者未效,后被他人治愈。索视其方,才知那位同志重用了莪术,查阅前人医籍,这才恍然大悟。(临床上我也有与刘老同样的经历,致使我以后治胃病除了三仙以外必用莪术,而且疗效十分令人满意)。

《本草备要》说:“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化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虽为泄剂,亦能益气。”其它医书论莪术,亦不外乎破气、行血、化瘀等。

有些同志似乎忌讳莪术,即便治疗积聚之病,与三棱伍用,药量亦很轻微,惟恐伤正,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那个胃病患者被他人治愈,对我启发很大,从此,我在临床中,格外重用莪术。

1952年我去外地学习,因不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得了胃病,服保和丸之类中成药,未能将病根除,后来改服“烂积丸”,一举而奏效,因后方中有莪术,疗效显著可想而知。1953年有一病人胃有实滞,虽经针灸治疗,胃痛减轻,但缠绵数日未愈。我在治疗中把莪术列为君药,与消食和胃之品配伍,仅治数日而愈。

我认为,治疗肝胃之病,如果经过准确辨证,因人、因病而异,方中适量加入莪术,无论缓解症状,还是调节脏腑功能,疗效甚为可观。几十年来,我通过对数十例患者的疗效观察,深深体会到莪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不能怀疑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地说我应用莪术的基本剂量是7.5克,中等剂量是10克,有时也用到15到20克,或者剂量更大些。这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体质强弱来决定,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莪术的应用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和单位用莪术治疗癌症,取得了一定效果。我用莪术治疗肝炎、溃疡病,也用于治疗癌症。莪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肝经聚血,解毒止痛。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莪术对胃癌疗效较好。胃癌早期用莪术,会增进食欲,增强体质,促进病情稳定;胃癌晚期用莪术,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肌体“中毒”症状。以上所谈,是我在临床中应用莪术的粗浅体会。

再谈一谈我自己运用莪术的经验。自从了解了莪术的这一新功效,我在治胃病时,凡是需要开胃化食,帮助消化,尤其是胃胀突出时必加莪术,这已经成了我的用药习惯。

2009年底,陕南病人,杜姓,五十多岁,经人介绍找到我,说是胃上长了个瘤子,请我给治一治。刻诊:个子不高,大约1.65米左右,面苍悴略暗,头发枯燥,舌瘦,质淡,有齿印,苔白腻,脉双关微滑带涩,寸尺不足,目前突出症状为气胀,一吃东西就胀得厉害,食不多,二便正常。拿出湖北襄樊某医院的检查报告,为近胃贲门处有一红枣般大的肿块,化验鳞状上皮增生,声言无法手术,预后不良。病人只好近千里之外赴西安找中医治疗。

结合四诊八纲,我决定采取扶正去邪法,出方:补中益气汤+消瘰丸+开胃汤+莪术、猫爪草等。30付,每月一诊,根据当时症状略为加减,基本方子不变,前后服药半年多,近日拿着原襄樊医院的检查报告来告之,肿瘤已不复存在,现在胃已不胀了,也能多吃些了。观其面色红润,头发乌黑铮亮,精神抖擞。此病例实际上兼顾了莪术的两大作用,开胃化食,消癥去癖,故而效佳。

按:此病例实际上兼顾了莪术的两大作用,即开胃化食,消癥去癖,故而效佳。我的体会,莪术临床上是一味很好的,很有效的胃药,一点也不孟浪,诸位不必开胃化食,言必称焦三仙谷麦芽一类,不妨广开药路,用一用莪术,也许能给你带来不少的惊奇。

本文摘自《杏林薪传》,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